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
华夏大地共有36洞天、72福地。据道教解释,洞天乃上界天神之境,福地为得道真人之所。湖南常德桃花源属于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是全国少有的既是洞天又是福地的神奇之地,不愧为享誉全球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就像一位桃花仙子,聚集了太多的诗意和神秘。自东晋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后,多少文人骚客和仕宦官僚来此寻仙探幽,修真求道,“扬世外桃源之风,弘宁静致远之气,崇无为而治之理,宣淡泊名利之德”。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华的文化浩瀚深广,道家的思想玄妙高深。
桃花源历史上就是我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不仅拥有幽径芳溪、斜阳古道的灵山秀水,还泻露出一串串“修道成仙,百日飞升”的美丽传说。早在汉末晋初,桃花源就有天师道在此传教布道。在此修道成真者,有沈羲、黄洞源、瞿童、黄道真等著名高道。
曾流传着关于黄道真的一首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吕洞宾作的《桃川仙隐》诗曰:“说着神仙岂偶然,神仙名不是虚传。岩门石洞今还在,流水花落几经年”;晚唐诗人杜牧,立有一方‘我到瞿童上升处’的石碑,至今仍保存在桃花源的碑廊里。
说起桃花源的道教文化,不能不提到桃花源的重点景观——桃川万寿宫。据史上记载,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毁于明清战乱,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是桃花源最早的建筑之一(原址考古已发现了不少汉砖),与陶渊明属于同一时代,至今悬挂的“桃川万寿宫”牌匾为宋徽宗亲笔御赐。 桃花源作为一个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大和谐的“世外桃源”,是诠释道文化的生动裁体,是人们向往的没有环境污染、没有人际纠纷、与自然和谐共生、养生修炼延年寿的人生乐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桃花源的仙风道气令许多人景仰垂羡,也让当代许多打旅游牌的地方“哄抢”不已,全国现在出现了不少“桃花源”,但“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其他桃花源附近没有“武陵”,只有常德的桃花源才属于古代的武陵县,所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论写实也好,还是虚拟也好,无疑都是以常德桃花源为原型的,所以“哄抢”桃花源这个千年品牌,是一件大好事,既说明了该品牌文化的无量价值,也反应了当代过于喧嚣浮躁的人们向往纯朴与自然的志趣和趋向。
在当今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追求崇道贵德、淡泊名利的新形势下,在由生态观光向文化旅游的渐渐变化中,“儒楼道源”其内在的底蕴与丽质,必将随着文化的传播和彰显,更加焕发出她内在的魅力。 今天同元集团在这属于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享誉全球的桃花源打造新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大美桃花源古镇”,将再现“世外桃源”和谐社会图景。
(文中部分图片由刘伯源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