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有两位堪称军神级别的人物,一位只闻其名便觉得无比厉害的李景隆,另一位便是我们这位阳明先生了。关于李景隆的故事在此不多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之,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说说王先生。
谈论王守仁在军事上的能力首先应从其家学和年幼时的性格谈起。 王守仁有位叫王纲(和大人在这里出现了)的六祖,他与两个弟弟秉常、敬常,在元末都是颇有文辞声望的人物,而且这位王纲老先生堪称文武全才,尤其擅长相术。据说还曾在终南山道家赵缘督门下学过卜筮之法,可以说颇有点通天彻地的本事,通常这种人对世间的荣华都没什么兴趣。 而且他这位六祖与刘基算是挚友,早年两人都还是闲云野鹤的时候他就对还未出山的刘伯温表露过心境:“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我就是醉心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大想去跟那些太世俗的人为伍。 由此可以看出他这位六祖是一位有浓厚中二情节的人,而他这种性情则有意无意的遗传给了自己那位素未蒙面的曾曾曾孙。 不过他六祖这种闲适并没有维持多久,元灭明兴时,刘伯温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时年王已经70岁了,碍于老友的面子只得出山。 明史记载:“洪武四年以基薦征至京師,年七十,齒髮神色如少壯。太祖異之,策以治道,擢兵部郎。”太祖亲自策问治国之道,王纲的回答也让太祖十分满意,于是让他做了兵部郎中。后来,王纲被派去平息潮州变乱,当叛乱堪平后在回京復命的路上,据说是被被海盗杀害,而他儿子王彦达由于没钱给买棺材,只能缝羊皮包裹父亲遗体归葬于乡。 不过朱太祖对此事的处理有些不妥,人家一把年纪不在家养老,出来帮老朱干活,最后还因公殉职,但是太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表示。后来还是御史郭純以聞,“詔立廟死所。彥達以蔭得官,痛父,終身不仕。” 但是这件事后王家的人都寒了心了,他儿子王彦达回了老家余姚,在祕图湖边盖了间小房,自在逍遥去了,还有个雅号--祕湖渔隐。 虽然对太祖不满,但是王家人对知识的重视并没因此而减弱。王家留下祖训世代耕读传家,而且所学的书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位王纲祖宗亲子撰写的,介于这位老先生本身卓绝的学识和能力,这些书所载的内容恐怕绝不是简单的子经典籍这么简单。能与刘伯温谈笑,而且自己本身又是身经百战,王纲所著之书必然少不了讨论阴阳兵法之道。而王守仁小时候便是伴着这些书成长起来的。虽然王守仁有位身为教师的爷爷和后来考了状元的爹,但是自小就桀骜不驯的王守仁却并没有继承多少他这两位堪称儒家典范的至亲的性情反而是和他那位远去的六祖更为接近些。王守仁对军事的喜爱在幼年时便展现出来,彼时,因为机智和口才王守仁在同学中间享有很高的人气,所以他经常趁老师不在教室,带领同学们浩浩荡荡跑到学校外面玩耍。游戏大多数时候是两派学生模拟打仗,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帜,由王守仁统一调度。常常是他一声令下,只见两派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战场。 话说有一次正当王守仁指挥地得手舞足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突然出现了,彼时,“战场”上的小朋友都僵在了原地。只有王守仁却还忘乎所以,但也慢慢觉察到气氛不对,结果看见了此刻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王华,也就是王守仁那位刚刚当上状元的爹。王华自从当了状元,便在翰林院某了一个闲职,每天的工作就是泡一壶茶,坐下来学习学习文件,领会中央的最新指示。恰好这天单位没有下达文件,王华便提前下班回家,于是,王守仁便被逮了个正着。王华毕竟是状元即使内心再怎么捉急想骂人也得按照基本法原则说道:“我们家世代以读书为业,你给我现在搞的这个东西很不excited!” 谁知道王守仁却不服气的回问了一句:“读书有何用处?” 这可正中了他爹的下怀,于是王华现身说法,语重心长道:“当然有用,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爹我一样,中了状元。”谁知小王守仁却继续不屑地摇了摇头,道:“父亲中了状元,但是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此言一出,众人集体被震住了。王华也没有想到儿子能有这番言论,竟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处经 @李博洋 指点当是引用自野史,这番概论大约是王阳明26岁前后才悟出,此处与事实有出入。) 以上引用的这些例子也能很好展示出王守仁作为一位军事家所具备的领袖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所谓兵者诡道也,王守仁从小具备的这种素质和学识积累也为他以后的军事上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其实王守仁所寻求的那种通儒简单来说便是汉唐时期那种出将入相都能大杀四方的人物。介于他后来做圣人的目标和志向,通儒大概只是那时他认为的一种圣人境界。 再说回军事方面,其实除了家学和从小性格特点,本身的实践才是后来他能吊打宁王迅速平定叛乱的关键。 根据明史记载:“守仁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顧益好言兵,且善射。” 古代战争不同于现代,没有飞机卫星,在缺乏相应立体空间参照的情况下,个人对山川形势的理解便显得尤为重要。王守仁十五岁时候的这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便是他本人对这些地理知识最早的一次积累。 据说这次旅行的起源是因为他的一首怪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充满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语句,让他那位满腹子曰诗云的老爹更加困惑了,但是他爸此刻大概也隐隐觉得这个儿子不一般,于是按照浪漫的演绎发生了以下的对话,老爸:“小明,出关跟我转转,约吗?” 小明:“约”。 无独有偶,本朝太祖年幼时也做过一首怪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据传是在他入学乡里高小学堂时所写,唯一不同的是他这首如此高调膜蛤的诗其实是在一种相对压抑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不过结果却是一样的,就是此诗歌过后大家也都觉得这个高个子乡巴佬并不一般。可见自小会写怪诗的人大都有些不寻常。 扯的有些远,不过这次旅行对于阳明先生之后的人生意义无疑是深远的,甚至直到他临死前为国家最后献策《九边疏》的时候这次旅行的一些细节也被他有所提及。此外王守仁善骑射的特点也从一方面作证他在军事上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王守仁28岁时得官供职于工部,史书载曰“決囚江北,引疾歸。起補兵部主事。” 不过在正德元年年轻的王守仁因为替戴御史仗义执言而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而被贬官贵阳,但是现在来看这次贬官更像是为了这位凤凰一般的人物浴火重生前的一次蓄力,在用智商完全碾压了前来追杀他的东厂杀手后,王守仁来到了西南山区,并且在日常指导当地民众的农业公事时他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湘西的大山让这位通儒深深感悟了在山区如何进行游记战术的真理,这也为他日后平定整个西南地区的动乱奠定了基础。 在正德十一年和十三年相继扑灭湘西各地的叛乱后,王守仁在练兵和治军方面已经是一个在当时整个大明朝都罕见的全才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心学也于此时期前后有了相当深刻的领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达到一个新高度后,宁王的叛乱只不过是对他这种行动与思想都达到高度统一状态的一次平常的例考。
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 选自王阳明手迹《客座私祝册页》
至于兵法,我私以为阳明先生留下应该不是一种具体战法而更多的是一种思辨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大战略思维。而他身后最好的军事思想继承者当属戚少保和袁督师无疑,无论是戚家军战阵还是宁远城的凭城用炮,无一不是对王守仁这一思想的体现。而这两人本身也都是深得儒家文化精髓的文人将军。无奈令人可惜的是袁崇焕本人的性格问题和崇祯皇帝的人格分裂才最终使这一战略无可挽回的走向了失败。 大明军神更多是我本人对他的一种推崇,以一个打仗当作业余爱好的人来说,王守仁的所作所为已然超过了明朝历史上很多很多人。就好比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杀得无数专业九段选手丢盔卸甲一样,你除了神还能说些什么。 至于另一位军神,我只能用先帝的一句至理名来概括了:闷声发大财。 最后祝福各位新年快乐,事事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