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煞;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把音按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就叫音乐。“乐”是由音组成,而音则由声相呼应和变化而来。音乐的本源在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应,所以感到哀伤的心,将发出焦躁急促的声音。感到欢乐的心,将发出宽敞和缓的声音, ┉┉;这是一段对先秦典籍《乐记.乐本篇》的粗浅直译,但也是本章节要讨论的演奏法核心之一。目前常指演奏法是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如双手关节怎么合理运动,怎样合理发力等等。是的,这是最常规、在常见的、最基础的演奏法的阐述方式。是关于“技”的方法论,但并不能代表完整的演奏法!而完整的演奏法因该是“技进乎道”!
“心感於物而后动”“技进乎道而天成”是当今演奏法中常被忽略的一面。然“心感於物而后动”“技进乎道而天成”是同一事物的两极。前者是音之始,后者是乐之终。一切“声”都是由于人心有感于外物而形成的,受到“喜、怒、哀、乐、敬、爱”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感染发出的“声”各不相同。在“技进乎道而天成”的境界上音乐又还原成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犹如廖佳的环球旅行并非是简单的从起点到起点行程。在这两者之间的路应该怎么走——心、意、耳、气是其路径,也正是演奏法的另一境界,姑且暂定名为精神层面演奏法。换言之:修练内功。
意:意念、意识、意境。这三个同为“意”界的不同层面的精神活动,是为走向琴道的必经之路。也正是精神层面演奏法的第二个步骤。由“念”起“识”,由“识”生“境”,从而完成从“声”到“乐”,从主体到客体的精神传递。“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念”到“境”之间,联想与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意象的、抽象的、具象的、图像化的、过程性的、场面性的、甚至是一些梦幻的、神经质精神体验等等都应充实在各个适宜的乐曲中。意境便是由如此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逐步创造出来。要达到此境界的演奏家应掌握的音色除本真外,还应具有随意境丰富变化的能力,因而就不是简单的力度变化所能一言以蔽之得了。 耳: 耳朵、听力。即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耳朵作为五官之一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声响直接产生效应。因而敏锐、灵敏的听觉对音色的辨别、意境的创造至关重要。扬琴演奏家运用听力辨别接受的声音,仅只运用到耳朵的最表层的功能。它是物质性的“表闻”;而耳朵的更重要的功能是倾听出未发应发的声音,这是精神性的“冥听”。演奏家应在演奏前就听到自己演奏时应发出的音效,并在练习中不断调整当下发出的音效使之逐步接近自己“冥听”到的音效。然“冥听”到的音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意识的、长期的对优美的音效的不断积累,对乐曲内涵理性的分析,对演奏技艺的娴熟掌控才可得其一二。“冥听”对音色的调配、音色的创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