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纸扇面
纸扇是用多层薄宣粘合而成,早期是两面一里的三层制法。北方沿袭此法较久,而南方常见有四层、五层、六层、七层之别。文人扇多五至七层,秋扇层数较少,偶尔也能见到九层棉料所作的扇面。扇面贴合完成后,表面还要加矾或加云母粉,故其吸水性能与熟宣相近(尤以重云母扇面为佳)。讲究的还要加银粉,则扇面泛银光。书家用湿笔创作,干后笔触边缘会产生有如撞水后的深迹。台湾学者称素纸扇面有素面纸与矾面纸之分。前者可以产生生宣般的水墨淋漓之感;而后者不能迅速吸收墨汁,大量墨汁只能堆积在纸面,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会自干,而这种积墨“只能被视为一种缺陷了”。论者不知这正是扇面书画的特点,他的分法只怕是出于推断。
明清南京制扇业发达。素纸扇面中,用杭连纸者称为“本面”,用京元纸者称为“苏面”。有张氏庆元馆所制纸料洁厚有佳名。 素纸扇面中较精的,称镜面笺。镜面笺是纸面光滑晶润如镜的优质纸,较早见于明初,作书画装裱之用。据信16世纪中叶之后,始用于书画。镜面笺作扇见于著录的不多。较著名的实例,有本世纪20年代裴伯谦所藏清初梁佩兰所书小楷扇面。其实,诸收藏家经手的镜面笺扇实物还是有的,只不过即使知其精但不一定敢确定这就是著名的镜面笺,以致著录使也不特别指明。
色纸扇面
黑纸瓷青纸以外的色纸扇面,在折扇流行的整个明清民国时期并不多见。文献记载中,有明末文人杨慎所作的桃花折枝和自作诗书法折扇,用的扇面是浅碧的色纸。清代中期的黄易,会在浅蓝的色纸上用隶书书写了杜甫的“南池诗”三首。珊瑚红色所作扇面称“珊瑚面”。在笔者的收藏中,有几把清人在虎皮宣扇面上作书画的成扇。虎皮宣是一种香色上有淡圆斑点的色纸。色纸扇也有半色半素的品种。除黑纸和瓷青纸以外的色纸扇面,又被尘尾笺本扇面。
金笺扇面 金笺是扇面中变化最多的一类。有洒金、泥金、冷金、浑金、屑金、雨金、片金诸多名目。对于这些名目与所指称的实物,各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整张扇面全为金色而无隙地的,沈从文先生称之为冷金,而庄申先生称之为泥金。现在笔者根据自己见到和收藏的金笺扇面上的扇庄粘贴的签条,对以上两位的说法作一些修正,并对上述各种名目解释如下。
洒金笺 扇面上有或大或小金片或金屑作装饰的扇面,泛称洒金笺或洒金扇面。有大片分布纸面如雪片的,又称片金或大片金。由于这金片是用碎金箔粘贴上去的,所以又称冷金。这金片的疏密大小可以有种种变化。片极小的也可称屑金或雨金。有时也能见到大片小屑夹杂在一起的,如笔者收藏的一把陈介祺的书法成扇所用。北京故宫藏品中张弼(1425-1487)的书法扇面镜片,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沈周“疏林亭子图”扇面镜片,也都是用的这种“雨雪”夹杂的冷金笺。扇面两面中,如果只有一面洒金,则称半冷。 洒金笺扇面 泥金笺 用金粉代替金箔来装饰扇面的,则称泥金笺或泥金扇面。泥金扇面一般可以整张扇面全为金色而无隙地,但也有远观如全金而近观仍见粉屑密集并留细小密布空隙的品种。泥金笺用于扇面也很早,明初王绂的“树石图”,即用泥金笺所作。
浑金笺 通身作金的扇面,却不一定都是用金粉涂刷而成。有一种较厚重、细看全无纸底痕迹的扇面,或许是由整张极薄金箔粘贴而成。这种扇面在残缺处,可以看到极薄的一层金翻起或脱落,据此即可证明绝非金粉敷粘。这种扇笺,沈从文先生成为冷金或浑金,因冷金易与洒金中的品种混淆,故称之为浑金。浑金笺有有纹无纹之分,有纹金笺即在扇面压出布纹(平纹)和罗纹等仿纹织品的细微纹路。 中国传统扇面的用金,其实多为金的合金。视加入银等其他金属的比例多少不同,所成制品即呈现不同的色泽。古代也有青金、红金、赤金诸名目,现已不能一一指实。加银多的金笺易发黑,明代金笺色泽多偏红。明清金笺用金粉(含合金),民国张大千创用进口铜金粉打底,上敷薄薄一层金粉,以制厚实的泥金笺。
金银可以施之于素纸,也可施之于色纸;可以双面施,也可以仅施于其中一面。这样金笺扇面的花样就数不胜数了。 发笺
集锦扇笺 集锦扇书画的创作,在文人和画家间相当流行,但也有不知名的画匠之作。京剧界兼擅书画的艺人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其原因可能是京剧演员本来就需合作而很少演独脚戏的。就区域而言,这种扇似在北方尤其是北京更受欢迎,其生产地则包括苏杭两地的诸多扇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