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领顶颈”还是“虚领顶劲” ∕晓舟

 ahcxzc 2016-01-12
       在内家拳的著作中,常常出现“虚领顶劲”四字,也有人写作“虚领顶颈”,二者之间必有正误。综观当前的各种内家拳书籍,不难发现“虚领顶劲”似已成为金科玉律,如若写成“顶颈”则往往被视为“顶劲”的笔误,然而,究竟孰是孰非,笔者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虚领顶颈即:前领颚虚,后脖颈顶。虚领顶颈与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坠胯均为习练内家拳的身法要领,系对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所提的不同要求,在行拳时需要始终保持的,而“劲”则要按拳术各种把式之须随时变化,“顶劲”不符合拳理。为此,先贤最早提出的就应当是“虚领顶颈”,只因“颈”、“劲”二字读音相似,字形相近,被后人所误传。又因一再的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导致将错误的用法摘录进了某些经典著作中,而该些经典又遭人望文生义,做出种种牵强附会的术语解释,这才造成了现今“虚领顶劲”大行其道的现象,“劲”与“颈”一字之差却导致整个词语晦涩不通,各家的注解往往故弄玄虚、不得要领。以下是笔者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对“虚领顶颈”与“虚领顶劲”之间的辨析。

       首先,“虚领顶颈”的含义很好理解,即:领要虚,颈要顶。“领”、“颈”都可用来指脖子,但针对的部位不同。“领”,即领颚,在这里指的是脖子前部与下颚相连处;“颈”,指后脖颈,具体指脖子的后部下端与颈椎相连处。“虚领顶颈”就是要求做到脖子的前领部分放松,后颈部分顶起,“领”与“颈”相对,一前一后。前面已提过,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坠胯均是内家拳的身法要领,这些词在语法上都为动宾结构(动词+名词)。其中,“虚领顶颈”要求脖子处的前“虚”后“顶”,“含胸拔背”要求躯干处的前“含”后“拔”,都是行拳中身体某部分之前、后部位所需保持的一种相对的状态,用字造句可谓一脉相承。

      其次,从拳理上看,内家拳要求“顶头悬”,即头悬着,上顶天空。同时,要求“立身中正”,颈椎、脊椎应保持自然垂直,忌前倾后仰、忌左右歪斜。“虚”有放松之意,“虚领”则下颚收,“顶”有竖直之意,“顶颈”则颈椎竖,做到“虚领顶颈”了,脖子自然而然的竖直而不僵直,配合“含胸拔背”则可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一线,如此,方可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清理顶头悬”的行拳要领。

      如此来看,“虚领顶颈”四字原本通俗易懂,其含义不言而喻,完全符合经典拳理要旨的词语表达。那么,对照一下看看“虚领顶劲”的说法又有何不妥?先从字面上看,如果把“虚领顶劲”中的“领”做动词用,“虚领”解释为:轻轻领起。那么,至少存在两个语法问题:

(1)缺少宾语成分。如果说顶起的是劲,那么轻轻领起的又是什么呢?这里显然缺少被“虚领”的对象,让人不知所云。

(2)词组搭配不当。“虚领”跟“顶劲”前者是副词+动词,后者是动词―名词,组合起来明显不搭调。再者,如果把“领”做名词用,解释为领颚,那么,“领”对应的就不应当为“劲”,因为“虚领”和“顶劲”之间并无关联,领颚放松了顶不出劲来,二者之间反而存在矛盾。

       再从拳理上分析,“中正安舒”是内家拳的一个关键要义,身体决不能僵直。“虚领顶劲”一说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难以解释:

其一,虚领”就是让脖子放松,但脖子松了,头却末必能做到中正、顶天,因为在垂头时、头朝天或歪着的时候,脖子也可以是松弛的。

其二,“虚领”跟“顶劲”之间本来就存在冲突,难道说练拳时只要脖子一松,劲就自己被顶出来了吗?还是说,只有脖子松了,劲才能被顶出来?

其三,太极拳一十三势:口、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根本就无“顶劲”一说。相反,刻意“顶劲”既僵直又露形,与太极拳修炼要旨之“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要求格格不入。   

       此外,“顶”有竖、直的含义,而劲却是无处不在的,不单单只有竖、直的劲、还有横的、斜的、掤的、捋的、挤的、按的、采的、挒的、肘的、靠的等等,唯独没有顶劲。

       综上,显而易见“虚领”与“顶劲”无论从字面上和拳理上都无甚关联,强扭在一起实难说通。

       从笔者査询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虚领顶劲”四字之所以被后世广泛运用,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戚戚相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因该《太极拳论》被奉为经典,后人理所当然地沿用了“虚领顶劲”一说,但是,对“虚领顶劲”这四个字的注解却存在着许多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中不乏冗长、拗口,牵强附会的现象。经相关考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至今尚存在着许多争议,诸如:此论的作者、年代、原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以及内容是否完整等。那么,不知那些曾经对这四个字进行过推敲、体会,进而做出注释的大家们是否对《太极拳论》中“虚领顶劲”的用字产生过质疑?

      没有质疑就没有突破,学习的本身就是不断质疑的过程。前辈授拳往往是口口相传,经后代文人整理成文,失误难免。再经武人传抄转录,更使错误频率提高。拳经上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前人之谬误非但无法被后世匡正,反倒成了不容更改的经典而流传百世,则势必对武术的发展极为不利。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我们是否能对“虚领顶颈”的用法最终做出定论,至少这种对经典提出质疑的勇气和能力是我们所不能丢失的。经过质疑则必有所得!亦请有志于此者共同探讨,辩明真义,或可对后来之习武者有所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