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中国独创的奢侈品,让全世界膜拜了上千年!

 昵称7536781 2016-01-12

1733年的某一天,一份来自中国、跨越千山万水的快递,终于送到了波兰的华沙王宫。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接过包裹,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踱进深宫,嘴里含糊地念叨着:最后一件,赶上了,赶上了……

不久后老人病逝,留下了陷入财政危机的国家,拿着未付账单欲哭无泪的孩子,以及超过35000件精美的中国瓷器。

这个举世闻名的购物狂,就是波兰国王“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他曾在信中写道:“一个人喜欢瓷器和喜欢橙子没什么两样,一旦他迷恋某件东西,他就永不满足,想要得到更多。”所以,他始终在买、买、买,一直买到生命的尽头。

不知道他“强力王”的称谓,是不是也和“败家”太强力有关。


元青花“锦香亭”图罐

同样对中国瓷器走火入魔的还有法国国王 “路易十四”。

相对于奥古斯特的独享,路易十四就大方多了;他不仅收藏中国瓷器,还将其用于宫廷建筑设计中,凡尔赛宫内便有一座著名的“中国宫”——特里亚农瓷宫。


磁州窑黑釉剔花牡丹纹梅瓶

当然,这只是全世界疯狂膜拜中国瓷器的缩影而已。

从公元9世纪伴随唐朝的兴盛而初露光芒,到13世纪因《马可·波罗游记》而名声大噪,近千年来,瓷器,这种由中国独创的顶级奢侈品,始终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并引发了一场欧洲上流社会的炫富风潮。

用数百件中国瓷器装饰的大厅,不知是多少欧洲贵族的向往

除了欧洲王室间馈赠的奢侈国礼,公主出嫁时的最高规格嫁妆,中国青花瓷甚至一度被冠以“神器”之名——在油画名作《诸神的盛宴》中,各位神祗使用的器皿正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诸神的盛宴》油画,作者乔凡尼·贝利尼,意大利,1514年

但是,苦于无法破解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无论是国王还是大领主,都只能花费重金购买,这也造就了中国瓷器难以动摇的“甲方”地位——一直持续了上千年。

不朽传奇,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瓷器工艺就已出现,但大多粗糙,被后人称为“原始瓷”。


商代青瓷尊

到了东汉时期,瓷器终于走出了原始状态,具备了成熟瓷器的物理特性。之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共330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唐朝,瓷器工艺取得巨大突破。加之“万国来朝”的巨大影响,数十万外国使臣和商队成员得以一睹青瓷风貌,旋即为其“色如青天”“温润如玉”的朴素质感深深折服,中国瓷器也因而开始批量外销。


唐朝邢窑白瓷盖罐

唐朝越窑青瓷碗

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昌南镇,即现在的景德镇,随之扬名海外。按昌南发音而音译的“China”,也逐渐成为瓷器和中国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中国瓷器发展迎来第一个高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瓷都”景德镇的工匠们更是铸就了瓷器史上的传奇——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元朝文化杂糅,来自东欧、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为中国瓷器带来了新的灵感,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青花瓷就此诞生。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拍卖成交价8亿4千万港币,2011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卖成交价2.3亿元人民币,2005

明朝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稀世珍品层出不穷。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卖成交价2.21亿人民币,2014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拍卖成交价2.07亿人民币,2010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拍卖成交价1.23亿人民币,2006

明末清初的80年间,仅荷兰人贩运的中国瓷器就达1600万件以上。


明洪武缠枝牡丹纹釉里红玉壶春瓶

欧洲瓷器探索之路

深陷于对瓷器的喜爱而无法自拔,却又不得不承受中国的价格垄断,心高气傲的欧洲人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于是,一场持续几个世纪,以破解中国瓷器工艺秘方为目标的竞赛就此展开。


哥窑冰裂纹碗

最初一段时间,别说破解,欧洲人连制瓷的门槛都摸不到。看看他们的实验材料吧:黏土、蛋壳、玻璃、贝壳……结果当然是失败。

一度,欧洲人还以为瓷器是金子做的。于是,一个又一个炼金术士改了行,却仍然一无所获。

直到一个中文名叫殷宏绪的“不务正业”的传教士,把自己几十年来在景德镇当“卧底”所了解到的信息寄回法国,这才使中国瓷器的秘密公之于众。

几十年后,在盛产高岭土矿的德国麦森,第一只瓷瓶成功出窑,欧洲人数百年的探索终告成功。


德国麦森,当代的制瓷匠人

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制瓷业日渐式微,欧洲趁势扶摇而上,取代了中国瓷器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曾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瓷器,却逐渐沦为赝品和仿品的代名词。只有各大拍卖市场不断爆出的天价古瓷,似乎才能让我们唤起心底那份曾经的荣耀。


渐行渐远的瓷都和老工匠

一次又一次,我们被古瓷拍卖的天价所震惊,却又为现实的惨淡而意冷心灰;

一天又一天,我们眼看着制瓷工艺濒临失传,却又因利益的驱使而得过且过。

当艺术创作与经济收益碰撞,曾经纯粹的工艺是否也只能走向浮躁?

当作品价值不再以品质为标准,创作者的名气是否早已决定一切?

中国瓷器,让世界引以为傲的奢侈品,是否还有一线生机,再现过往的辉煌?


来源:视觉志(ID:QQ_shijuezhi)、中国侨网(ID:qiaowangzhonggu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