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景帝阳陵考古都新发现了什么?

 历史探奇 2016-01-12

西汉景帝阳陵考古都新发现了什么?

 

这次考古的重大成果是:阳陵陵园的基本状况,其平面大致呈葫芦形,面积10余万平方米,由帝陵、后陵、从葬坑、陪葬墓、陵庙等礼制建筑、陵邑和刑徒墓地等部分组成。考古工作者对13号从葬坑进行了试掘,结果发现地下埋有彩色动物俑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裸体彩色汉俑,既有武士,也有侍者:既有商人,也有平民。

 1999916,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副省长赵德全宣布了—条惊世新闻:继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珍宝库之后,汉阳陵陵园全面考古勘探和部分发掘获得重大成果。



 

图片 1图片 1


 

    这次考古的重大成果是:阳陵陵园的基本状况,其平面大致呈葫芦形,面积10余万平方米,由帝陵、后陵、从葬坑、陪葬墓、陵庙等礼制建筑、陵邑和刑徒墓地等部分组成。考古工作者对13号从葬坑进行了试掘,结果发现地下埋有彩色动物俑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裸体彩色汉俑,既有武士,也有侍者:既有商人,也有平民。

人们看到的秦俑,穿着衣饰,而今天出土的汉俑则是裸体着彩再着衣。考古研究所秦汉室主任王学理告诉记者:“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表现的是秦代军旅生活;阳陵出土的裸体彩俑则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皇室生活。”这意味着,—座可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媲美的“汉景帝彩陶俑”将浮出三秦大地而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0年,为了改善西安的旅游环境,国家决定投资4亿元,在咸阳修建现代化的国际机场。这条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恰好从渭水北岸的阳陵通过,考古部门进行钻探,确保文物安全。

1990年,陕西考古钻探公司咸阳分公司开始执行这个任务。

据记者描述,1990310日上午1115分,职工王春琪用“洛阳铲”向下钻探,当深入到地下7米时,突然听到“咔嚓”—声,“注意,下面可能有文物!”在人们的提醒下,王春琪小心翼翼地提起了“洛阳铲”,人们惊奇地发现带,带上来的筒状黄土层里隐隐约约有一块异物。轻轻地剥去湿土,人们更是惊呆了:这是—块黄肤色的陶俑。

“有陶佣,而且还是彩色陶俑!

一个数量众多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差不多的汉阳陵“御林军”出现了。

1990520日,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为队长的汉陵考古队开赴阳陵。   

此时,考古钻探公司已经在19公里的路面上,钻了367000多个探孔,初步查明有4个从葬坑。考古队的任务是对这4个从葬坑试掘清理。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坑道初现,坑内的文物横空出世。

阳陵的从葬坑

何谓从葬?

197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在整理汉文帝窦皇后陵园从葬坑简报时,考虑到它和“随葬”、“陪葬”的情况不同,故而采用了这样一个词。但是,当时对这个考古专用的名词没有做专门的定义,使得多少年来,考古学界在使用这个名词时,呈现出混乱状态。

1990年当阳陵陵园中发现地下坑时,根据文物的属性,王学理又大量使用了“从葬坑”这个词汇,并且被考古学和社会上所接受。对此,王学理有一番解释。

    “随葬”——是指放置在墓中的各种器物(包括实用的和模型的明器),如“随葬品”。这是考古学上常用的名词,也较为确定,符合“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盐铁论》)的含义。

    “陪葬”——专指埋在帝王陵墓近旁的死者或其坟墓,如“陪葬X X”、“陪葬墓”等。陪葬是一种政治待遇,往往经过恩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陪葬的,“罪人”就不得死葬陪葬墓园的。“陪葬”既指人和死葬行为,就不应该再指物品,不能说“陪葬物”。现在常把“从葬坑”说成“陪葬坑”,显然是不够恰切的。

    “殉葬”——强制的处死,或“自愿”的同墓主一起埋葬的人称“殉葬”,这是奴隶社会特有的一种葬制。只是在处死方式上,有着“生殉”(活埋)和“杀殉”的区别。奴隶主用奴隶(包括妻妾)殉葬,有着等级限制,墨子谈到古代殉葬人的情形时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丧》)1934年—1935年,在安阳殷墟王族墓地所在的侯家庄西北岗曾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四出墓道”的“亚”字形大墓9座,每墓都有殉奴四百多个。“殉人”、“殉奴”、“殉狗”……都是对生灵的摧残、毁灭,轻蔑、贬损,其含义是明确不过的。使“殉”的手段,用的是“杀”。若果对模拟人形的“俑”称做“殉俑”、“殉俑坑”,当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形式、含义不同,当另有叫法。

“从葬”——则指陵墓外的地下设施及物品,如“从葬坑”、“从葬之物”。在这里,它显示着同墓主有主从的关系。秦始皇陵园内外的诸多坑,如秦俑、铜车马、马厩、珍禽奇兽等所处的地下坑,都属于“从葬坑”。为了从称呼上反映内容“一目了然”,也可省略“从葬坑”三字,直呼“秦俑坑”、“铜车马坑”等等。至于把“从葬”误写成“丛葬”,显然于理不通。

“从死”——义同“殉葬”,像秦穆公死葬时“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献公明令“止从死”;其另一义又同“陪葬”相近,如赵高、秦二世这些丑类在阴谋篡权后杀戮亲故时,公子高上书“请从死”。不过这是迫于形势的违心之为。称呼上,显得比殉葬含蓄些。

“府藏”——本指宫廷内各种库藏。在考古工作中,为了同陵园的“从葬坑”加以区别,从亲近的关系上就把陵城内的“从葬坑”称之为“府藏坑”。

    王学理特别强调:“随葬”、“府藏”和“从葬”三词指的是物,其所处的位置有着墓内、墓外和陵园的不同;“合葬”(夫妻同葬)、“拊葬”(多指同族合葬)、“陪葬”、“殉葬”、“从死”等等词语,均指的是人。于此,几个考古名词的区别就避免了混用给理解含义带来的不便。实际上,古人立意明确,连杨树达先生也采用过“从葬之物”的说法,只是今人引用时给弄混了。

    “从葬坑”作为考古学上的一般名词是说得过去的,但古人在陵墓外挖坑置物却不随葬墓中,究竟是何用意?原名是什么?反映的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很耐人寻味!

    汉景帝的阳陵从葬坑既有车马、男女武士俑、六畜、仓灶、箱框等等大量的从葬物品,和汉代的埋葬制度是有关系的。

    《汉书·霍光传》中说霍光死葬时,汉昭帝“赐枞木外藏椁十五具”。所谓“外藏椁”,按颜师古注引服虔的说法是“在正藏外,婢妾之藏也;或曰厨、厩之属也”。这就是说“外藏椁”的位置在“正藏”之外,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亲近的婢妾、饮食的仓厨和乘骑的车马,体现的是“事死如生”的思想。

    “正藏”既是放置墓主人木棺的主椁,当然在墓室内。那么,顾名思义,相对于“正藏”而言的“外藏椁”,就自然位于主椁室之外了。这种椁的单位叫“具”,其所处位置肯定要离开正藏而有相当的距离。著名的战国初年随县曾侯乙墓,有4个椁室,其中主椁室的“东椁”属于“正藏”,内放主棺1具,另有8个殉葬人的木棺;而中、北、西三个椁室就属于“外藏椁”,分别放有礼乐器、车马器(还有兵器)和殉人棺13具。这同服虔说的三种“外藏椁”制度相吻合。

    汉代的诸侯王、列侯的墓葬沿袭了春秋晚期以来的这种“正藏”、“外藏椁”制度。汉初“外藏椁”的实例要算咸阳杨家湾汉墓最为典型,在M4的墓道内和墓道外共有18个,其中有车马库5个、内置陶器的炊厨库3个、陶俑坑10(大家经常戏称杨家湾汉墓的兵马俑“三千人马”,就是出在这里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前最早的一批汉兵马俑)。在墓道内和墓道外的这些“库”或“坑”都属于“外藏椁”系统,所不同的是不再位于墓室之内了,而且数量不止一“椁”而是若干“具”了。再从杨家湾墓内残存的银缕玉衣看,按照西汉制度,墓主当属列侯等级类人物,同诸侯王一样,都是有食邑的最高爵位,因而在墓葬形制上有享用类似皇帝的资格。那么,西汉皇帝赐外藏椁给大臣,作为一种最高的荣誉,于此就不难理解了。

在景帝阳陵陵园发现了为数很多的从葬坑,这在不能探知“正藏”的情况下,却为弄清“外藏椁”打开了一扇窗户。从模拟内容上看,这里既有灶、井及府库,也有车马、牲畜。对前者我们应该把它们归之于“厨”,对后者当属之于“厩”了。显然这两项是符合服虔说的“外藏椁”内容的。至于“婢妾之藏”的椁,我们似乎不应作狭隘地理解。侍卫军队、仆役等俑类的出现,其身份等级是殉奴的转化形式。而景帝陵园的从葬坑不再是纯土坑留层台盖板的作法,而是沿用秦始皇兵马俑坑、铜车马坑板作成木椁的形式。从所处位置上看,也是远离“正藏”的。所以说,阳陵从葬坑和御府坑都属于皇帝(或皇后)墓的“外藏椁”。

发现彩色陶俑的4个坑的两端均在坡道上,坑深6米处有二层台、坑底铺的是木板,两侧用立木做壁,在二层台上再铺木板,然后再覆盖苇席,形成一个工整严密井然有序的俑室。图片1当时虽仅试拙40平方米,已经发现裸彩陶500多件,出土300多件。这些汉俑,一般高60厘米,遍体彩绘,头面、躯干、下肢涂橙红色,似人的肌肤。头发、眼眉、胡须、瞳孔赭黑,前额两鬓及后脑勺有一宽2厘米的鲜亮朱红色带。俑体修长,合乎人体解剖原

发现彩色陶俑的4个坑的两端均在坡道上,坑深6米处有二层台、坑底铺的是木板,两侧用立木做壁,在二层台上再铺木板,然后再覆盖苇席,形成一个工整严密井然有序的俑室。



 

图片 1图片 1


 

当时虽仅试拙40平方米,已经发现裸彩陶500多件,出土300多件。这些汉俑,一般高60厘米,遍体彩绘,头面、躯干、下肢涂橙红色,似人的肌肤。头发、眼眉、胡须、瞳孔赭黑,前额两鬓及后脑勺有一宽2厘米的鲜亮朱红色带。俑体修长,合乎人体解剖原理,连男女的性生殖器也雕刻得细微逼真,这批陶俑制作工艺及艺术水平都十分精湛,人物之间神志各异,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恬淡闹逸,还有的神情冷峻,都充分品示了年龄和性格的区别。这些男裸衫陶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肌肤丰盈,—方面体现了人体之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鼎盛时期汉代社会的艺术追求。

 

与男裸彩陶同时发现的的还有数百件镞、弩机、矛、剑、戟、锛等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及镌有“半两”字样的铜钱。值得注意的是,和男裸彩陶—样,所有明器(殉葬品)—律按实物三分之—的比例缩小。

 

1990年,这300余件汉俑出土后,王学理第—眼见到汉代彩色陶俑时,脱口而出的话是:“好一个美男子!

 

他们从出上的彩色陶俑中选了4件送到北京。汉俑送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后,守即引起轰动。因为汉俑均无手臂,一位资深的考古专家指着汉俑说:“这是东方的维纳斯!这是中国的维纳斯!”从此,阳陵的发掘工作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重点工工程”。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王学理率领考古队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刚刚发掘了1100平方米(仅占南部丛葬坑总面积的十分之—),就发掘出彩俑600余个和4000余件其他文物。“东方维纳斯”的真实面目开始浮出地面。1998年,陕西省政府筹集12亿元资金,在阳陵地区征地近3000亩,专门用于文物的勘探、发掘研究与保护。

 

这时,年事已高的王学理退居二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焦南峰带领考古队战斗在第一线。19987月,考古队在试掘过程中,发现了—个几百件的动物俑群。这些动物俑形态逼真,如猪俑,肚子底下点缀了两排小乳头;如狗俑,眼睛炯炯有神,既机灵又可爱……整整10年,考古队在阳陵附近发现了90座规模宏大的丛葬坑,坑内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文物:阳陵四周已经探出有5000多座陪葬墓;而且还发掘出我国迄今儿出土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体人、完整、等身,表情冷峻,是—队队虎背熊腰、威武不屈的赳赳武夫形象,与秦兵马俑比起来,汉代彩俑的神态更为自然,像是生活环境十分“宽松”的样子。这是两处陶俑的不同特色。

 

为什么汉代彩俑没有手臂呢?王学理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秦兵马俑,是黑灰色的。汉阳陵男裸彩俑,历时两千余年,肤色依然如故,真难想象。从考古现场分析,伴随出土的有丝绸碎片,可能是先塑陶体,再穿衣裳,现在衣裳已经毁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男裸彩俑均无于臂,从出土现场看,有手臂,是木头的,有的已经腐朽了。极有可能,当时是能够活动的手臂。如果确实如此的活,这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造。”

 

断臂女神维纳斯是古希腊艺术家的杰作,这件稀世珍品,显示了女性的丰腴典雅、专注宁静的美,而它的写实风格也体现了古希腊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把握度。美术界有个传统的说法是,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东汉佛教传人后从雕佛开始的。当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没有发现秦俑和汉俑。特别是汉俑,已经具备了雕塑的一切要素。事实是,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大地已经有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其水平已经成熟。汉代彩色陶俑问世,为改写传统的中国美术史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