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咸,性寒,归肝、肺、肾经。为化瘀通络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陈教授言:“地龙居湿洼之处,有钻土之能,性喜下行降泄,味咸而主下,处湿则以入湿为功,钻土而有化血之力,故善化瘀通络,利尿平喘,清热止痉。”临床常取其化瘀通络,利尿平喘之功,用于治疗半身不遂、肢体不仁、关节痹痛、喘嗽顿咳、热结尿闭、石淋等症。由于地龙性善走窜,故可祛风通络,通痹止痛,无论寒证热证,还是疼痛剧烈者,皆可使用。地龙入肺经,亦常应用于哮喘、咳喘等病症,常配伍浙贝母、胆南星、竹茹、枳壳、鱼腥草、丹参、郁金、全瓜蒌等宣肺平喘祛痰。动物试验证实地龙的提取物有抗癌作用,能舒张动物支气管及对抗组胺而有平喘作用,可增加免疫力,有兴奋肠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还有一定的镇静、解热作用。常用量为15g,入煎剂,可长期应用。 虫类药具钻剔之性,性善走窜,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为重视。虫类药对于久病瘀甚、癥瘕积聚之疾尤为适宜。久病久瘀入络,或久瘀形成癥瘕,单凭草木之品活血化瘀难以奏效,必当假借虫性之走窜,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搜剔络中之邪。在使用虫类药时,辨证要明确,又要注意患者体质、性别、病情轻重缓急、正气盛衰、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来选择用药,还要注意配伍、剂量、疗程。对毒性较大的虫类药,使用应谨慎,掌握“邪去不伤正,效捷不猛悍”的原则,以防产生不良反应。此外,息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方能制其偏而增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