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王熙凤的“调包计”有那么高明吗?

 殘荷聽雨 2016-01-12


梦幻君按
凡看过《红楼梦》相关作品的人都会被后40回中凤姐的调包计、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的情节动容,但看似周密的“调包计”真的合理吗?


《红楼梦》后40回的评价


如何评价《红楼梦》的后40回,说好说坏的都有,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文章指出后40回荒疏、悖理的地方。到了七八十年代,又极力鼓吹高鹗续书写的好,甚至说高鹗超过了曹雪芹。一位大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我借其意,改为:“续书好与歹,再论八百载”。


对后40回,无论怎么拔高,我读到的时候,总是觉得意兴索然,唤不起激情来,其艺术魅力比起前80回差得太多了。最近刊物上有一篇文章,叫《泰岳前的珠峰》,把续书比作泰山,够可以了吧?但和珠穆朗玛峰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这种看法还是比较公正的。


后40回中凤姐的“调包计”


有人会说:越剧《红楼梦》的“哭灵”那一场感动了多少人?催下了多少人的热泪?那情节可是后40回里的呀,能说高鹗写得不好?


的确,黛死钗嫁那一段是后40回的高潮,是压轴大戏。那就说说这一段吧。


故事的核心情节就是凤姐的“调包计”。起因是宝玉丢了通灵宝玉,疯疯傻傻,又赶上贾政要放外任——到江西去做官,不知何日才能回来,于是想给宝玉娶媳妇,“冲冲喜”,或许能使他病情好转。娶谁呢?婚姻大事向来是父母包办,定下的是薛宝钗。贾府里上上下下都知道宝玉爱的是黛玉,如果直说娶宝钗,那一定会闹得无法收场,甚至出现意外变故。于是凤姐献出了妙计:就说给他娶的是黛玉,实际抬过来的是宝钗,来一个“狸猫换太子”。




说老实话,这一招实在不高明。新人抬来,拜了天地就算“出闺成大礼”了,可是终究要揭盖头的呀,揭了盖头,宝玉一看新人不是林妹妹,会怎么样?书中说宝玉看了新娘子不是黛玉,“本来昏聩的病,糊涂得更厉害了,便也不顾别的,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弄得局面十分尴尬,于是袭人“满屋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扶他睡下。”催眠剂生了效,这一夜总算过去了,可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后来宝钗来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子,直截了当告诉宝玉,林妹妹已经不在人世,宝玉一听,差点儿死过去。这哪里是娶媳妇?简直是玩儿命!

“调包计”的悖理之处

贾府里最高权威是贾母,书中表明她是支持娶黛玉的,凤姐也是。可是不知怎么,来了个大转弯,全都支持娶宝钗了。


薛家如何?薛家有钱、贾家有势,薛姨妈自然是同意和贾家做亲的,可是让女儿冒名顶替他人,太不名正言顺了,堂堂皇商豪富之家,怎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况且还是让女儿去“冲喜”,宝玉的病情未卜,若是一病不起,岂不让女儿守“望门寡”?




宝钗呢,虽说是个标准的淑女,但她与黛玉是“情敌”的关系,让她顶替情敌的名字上花轿,这是何等的难堪?这是多么深的侮辱?她怎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调包计”不合理,但它是这段情节的支柱,如果抽去这个支柱,整个故事就会“呼啦啦似大厦倾”了。至于说越剧《红楼梦》之感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演员歌唱、表演的魅力,如果换一个平庸的演员来演,效果会差得远了。小说和戏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品 评

请您设身处地想一想:当年如果您有闺女,愿意给她大病在身的未婚夫去冲喜吗?即使对方是有钱有势的“高富帅”,估计您也不会答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