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侧裂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需的基本功,侧裂浅静脉是大脑重要的引流系统之一,常引流入蝶骨嵴的硬膜窦内。手术中,侧裂浅静脉常阻挡术者视野,为了使脑组织满意的回缩,需牺牲额外侧裂静脉或其属支,术后常发生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失。 由于不能预测牺牲静脉后出现的后果,手术医生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外侧裂静脉,并要建立足够的手术空间。选择正确的解剖平面是成功分离侧裂并保留静脉血管的基础,日本龟田医疗中心神经外科 Maekawa 教授等,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分离侧裂时保留静脉的方法,帮助手术医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文章发表在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上。 手术切口 患者仰卧位,头轻度偏向一侧,常选择额颞入路切口。 咬除蝶骨嵴后,将硬脑膜半月形剪开,暴露外侧裂浅静脉、额叶、颞叶。 分离平面的选择 典型的外侧裂浅静脉走行于外侧裂,引流入蝶骨嵴的硬膜窦。大多数的患者可以辨认额侧裂静脉和颞侧裂静脉主干,分别引流额叶和颞叶的血流,所以侧裂的分离应该在额侧裂静脉和颞侧裂静脉之间进行。(外侧裂浅静脉大小和数目可存在变异,此时需另当别论。) 然而,在此手术通道上,常有小静脉跨越,传统的手术常要牺牲次小静脉,术后有可能发生静脉性梗塞。
在分离侧裂前,需要仔细的观察外侧裂浅静脉的走行及属支,确定分离的解剖平面。 在离蝶骨嵴 3 cm 的地方用注射器针头挑开外侧蛛网膜,双手持精细显微镊沿着打开的蛛网膜向颅底方向撕脱。
有时很难确定分离的解剖平面,如果分离过程中视野被外侧裂静脉的属支或其自身阻挡,可能提示分离平面错误。这时需要重新选择下一个平面。 常选择的分离平面有额侧裂静脉和颞侧裂静脉之间,脑组织与静脉之间。但很多患者的外侧裂静脉并没有走行在侧裂中间,而常走行在颞叶中。如果额侧裂静脉走行在颞叶上,分裂平面选在额侧裂静脉和颞叶之间。 将静脉从脑表面分离下来并不简单,这时需要寻找侧裂静脉下横跨的颞叶动脉,从两者交汇处分离比较容易。将静脉轻轻提起,使静脉和动脉间的蛛网膜产生张力,再用显微剪剪开蛛网膜,之后逐渐扩大分离平面。
侧裂微血管 蛛网膜打开后,术者以注射器针头挑开蛛网膜处为起点,向颅底方向分离侧裂。大脑中动脉 M1、M2、M3 部分走行于侧裂中,其分叉远端并无动脉同时供应额叶和颞叶。
理论上,侧裂可以在额叶动脉和颞叶动脉间,额静脉和颞叶静脉之间分离。作者将这个解剖平面称为「侧裂微血管」。当有连接额颞叶的桥血管时,需要仔细辨认血管到底属于哪侧脑叶。
「纸刀技术」 通常额叶和颞叶在侧裂的浅部粘连紧于深部,因此在浅部分离侧裂时,比较困难。而进入侧裂深部后向浅部分离时,变得相对容易。剪开额叶和颞叶之间粘连的蛛网膜,使分离侧裂浅部和近段更加轻松。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为「纸刀技术」。
当侧裂完全分离开后,侧裂池充分打开,可以清楚的辨认大脑中动脉的分叉和岛阈。 「剥离技术」 对于大脑深部的病变,如 M1、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动脉瘤和颅底肿瘤,手术通道走行于颅底和脑组织之间。而引流额叶的桥静脉进入硬脑膜窦,阻挡了手术视野。这些静脉周围包裹厚实的蛛网膜,不容易被牵拉,当将蛛网膜剥离后,可以很容易的牵伸这些静脉。 剥离蛛网膜时,双手持精密显微镊,蛛网膜被剥离下来后,再用显微剪剪除。作者将此操作称为「剥离技术」。
将静脉从脑组织上分离下来后,可以使手术通道更加宽敞。经过这些操作后,再将额叶和颅底的蛛网膜,M1 近段的蛛网膜分离开后,侧裂算是完全分离开了。此时可以看见视神经和颈内动脉。 分离过程中,即使静脉结构保留,也有可能发生静脉阻塞。为了使静脉的功能保存,分离过程中,避免过度压迫、牵拉及扭曲静脉。
牵开器的有效应用 在分离侧裂内部时,需要使用自动牵开器。牵开器的使用应该和吸引器结合,保证手术视野的宽敞和干净。过分的牵拉可以使手术视野变大,但脑组织也会损伤,这应该避免。过分牵拉蛛网膜,会使蛛网膜内微血管破裂出血。 牵开器的位置也是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如果牵开器放置位置远离操作区域时,需要加大牵拉力度才能达到牵拉目的,因此,应将牵开器放置在操作区域的附近。牵开器的头部应尽可能的置入侧裂的深部,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牵开器的方向有时也会影响牵开器的使用。
保护静脉,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当今显微外科手术的理念。传统分离侧裂时,损伤额侧裂静脉及其属支,需要引起注意。本文介绍的分离技术,可以安全的分离侧裂,并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 本文由丁香园神外学术编辑 严贵忠 编译 |
|
来自: springer0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