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借鉴启示

 zbz2418 2016-01-12
摘  要: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对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四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可供各地建设现代农业借鉴的启示,可以为各地今后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借鉴启示
    近年来,各地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找出许多适合自身区域的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角度出发,对各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带动因素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城乡统筹型。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为各个地区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省温氏集团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运行模式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共赢。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以养鸡产业为例,公司牢牢控制着从鸡苗供应到销售链条的核心技术,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同时,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使得合作能长期进行,并能够连年滚动式地扩张;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方面,温氏集团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市场风险出现时,以公司综合经营的收益来保证农户的利益。此外,为稳定保护价政策,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所产生的亏损,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温氏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保持了该集团的经济增长持久不衰。
    近10年来,温氏集团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截至2007年,公司养殖规模达到了上市肉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鸡(猪)饲养集团。温氏集团还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建立了80多家集种苗生产、饲料供给、技术服务、农户养殖、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公司,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万余人,合作农户3.65万户,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温氏集团旗下联结的农户超过3万户,直接为农民创造利润11.35亿元,户均获利3.1万元。如今,温氏集团位于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之首,已成功跨入百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所谓农户公司带动型运行模式,是指一种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独户联户、合作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种经营为手段,依法注册登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济主体(称之为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共有12个乡镇,人口34.6万,农户8万多,农村人口3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6.7%。全县国土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耕地67.83万亩,人均耕地1.9亩,水浇地面积16.3万亩,人均水地0.5亩。近年来,长子县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长子县财力不足、基础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大企业难度大的实际,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增强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着手,采取农民自办、在外务工人员回乡领办、聘请能人帮办、整合资源合办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扶持农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农户公司经济,组织动员广大农民探索市场,走向市场。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资金有限,农户公司规模较小,所需起步资金不大,三五户或为数不多的农户单办或参股合办就能完成,同时农户又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投资方向,具有参与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农村大量的闲置资金、技术、劳力等资源有效集中起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据长子县统计局统计,到2007年12月底。长子县农户公司已发展到5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达133个,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7万人,农民在农户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7亿元,企业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藏、中介服务、产品销售、工业加工制造、商业流通、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文化演艺等10多个行业。2007年,该县此类经济组织销售收入达到6亿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占长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以农户为主体创办的公司,不仅为农民增加了家庭收入,积累了农民原始资本,也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宽了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农户公司已成为长子县农民增收的亮点,成为长子县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
    三、农牧结合型
    所谓农牧结合型模式,是指在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实行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和饲料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并依靠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迅速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的运行模式。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特点是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农牧业经济结构。这种模式以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分别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5.9万人,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大沙漠,占总面积的40%,属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此,鄂尔多斯市从实际出发,压缩转移传统的农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改变过去分散发展农业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和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大力突出主导产业,确立了建设“畜牧业强市”的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中央支农富民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鄂尔多斯市更多的农牧民观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几年的努力,农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畜牧业迅速成为了农牧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养结构的调整步伐,在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到绿色生态产业当中。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十五”期末,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50.1亿元,年均增长29.7%,增长率继续高居全区第一位,比全区高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9.6%。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52.4:40.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增加到4 601元,年均增长13.4%。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进入前15位。通过农牧业结构调整,鄂尔多斯市的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为2007年的21:17:62,实现了种养结构的变革;通过推行标准化舍饲养殖,鄂尔多斯市初步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通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联农户、能人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由2000年的43家增加到2008年的72家,初步走上了农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扩张之路。以2008年上半年为例,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就达186家,总资产163.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5.47亿元,完成增加值29.58亿元,实现利润10.02亿元,带动12.86万户进入农牧业产业链。在农牧业产业中,绒产业、肉产业、林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稳定而强大的增收产业。鄂尔多斯市还通过就业指导和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劳务移民等多种方式,推进了农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至2008年底,共转移出26.3万农牧民,移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元。
    四、城乡统筹型
    所谓城乡统筹模式,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苏南地区,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和著名的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该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457.8万。多年来,无锡市围绕本地农业优势,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效农业项目,并以此为平台,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高效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无锡市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08年全市有785个村与工商企业结对挂钩,通过推动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无锡市创造了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新模式,解决了长久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技术、机制、人才等瓶颈,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无锡市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结合自身个体工商业发达和资本密集的优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速城乡统一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合理规划和体制创新是无锡市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工商资本和园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宜南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锡东澄东经济林木、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城市近郊精细蔬菜、地方名特优水果、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全市已累计建成农业特色镇和特色村分别达38个和281个,农业特色村比例达37.8%,建成“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8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达到59%。截至2007年,无锡市亩均效益超过2 000元的高效农业面积达8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全市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3 080元,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72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026元,同比增12.9%,名列江苏省前茅,无锡市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群已初具雏形,现代农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五、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四种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部分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广东温氏集团,从1985年创立以来,至今已实现过百亿元的收入,带动数以万计的农户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独创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用全民持股的手段与农民进行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户组成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很好地解决了农户与公司的利益关系;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山西长子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使农户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合理地解决了资金积累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当地农户公司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资金比较充分而土地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无锡市实行城乡统筹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以高效农业和创新体制为依托,大力融入商业资本的基础上,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独树一帜,采取了农牧结合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市通过严格落实农区禁牧制度、季节性休牧制度、封育制度等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农牧业生产区域性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中发展。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指导生态建设,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之处,从而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1.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要立足当地实际,园地制宜
    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在资金较为缺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如山西长子县,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帮助农民创业,用农户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从而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增加农民就业。农户公司带动型模式在发展山西长子的现代农业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鄂尔多斯市由于资源极其有限,因此,要在具有优势的牧业上加大投入,通过农牧结合带动农业发展。同时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将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其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建设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挥适合本地的农业优势产业,是成功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2.大力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扎实的产业支撑,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基础。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现代农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仅体现在物资、资金等有形资本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的整合上,使得农业能够有效的走入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化了农业分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并通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示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规模效应,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广东省温氏集团在发展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可概括为以养鸡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垂直生产销售系统,这样一来使过去独立于经济实体之外的相关产业连成一体,在经济实体内形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有机循环系统,变单一生产力结构为综合生产力结构。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互为条件,相互依托,共生共长;无锡市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以及村企结对、工商资本联手等形式投资现代农业,壮大了农业主导产业,使之朝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投入一高产出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伴随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程的有序推进,无锡市已初步形成城郊名优水果产业集中区、近郊精细蔬菜产业集中区、惠山阳山水蜜桃产业集中区、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等十大优势农业集中区域。
    3.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带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导致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有限,再加上制度变革的困难,使得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从总体上讲,我国应走以土地替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并以机械化资本密集型为辅,具体情况要因地而宜。针对我国土地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各地区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和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相配套的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上述四种模式的经验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有段。例如,温氏集团以发展高效养殖产业作为集团发展战略,在从传统的养殖业走上现代化养殖业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养鸡业,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从单纯的引进技术发展为农业科技的自主开发,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化的威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建立了完善的科技管理机制,成为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保证了科研生产一体化和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稳步发展的推动力。
    4.把农民视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保障农民利益
    建设现代农业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使农民冲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意识的桎梏,树立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新观念,促进农民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科技素质的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使全体农民受益,保障农民利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一些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政府的形象和企业利润,忽视了农民利益,这种发展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四种模式可取之处体现在重视农民利益上,例如温氏集团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通过全体农民持股的方式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主人;长子县给予农民资金、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其创业,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四种发展模式均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通过各种运行模式保证了农民享有现代化的成果和收益。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农民,要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培养各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作用,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5.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述四种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说明,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在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基础上,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市坚持开源节约并重原则,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率的农牧业生产。以耕地和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行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循环农牧业发展。鄂尔多斯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严格落实农区禁牧制度,牧区、半农半牧区季节性休牧制度,生态工程项目区及移民区的封育制度等,严厉打击乱开、乱垦、乱挖、乱占等破坏草原、农田、山林的违法行为,依法保护了农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崔凯 蒋和平 来源:《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