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 注: 古城淮安(即现在的淮安楚州),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河下。河下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紧靠里运河,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人文古迹众多。汉赋鼻祖枚乘、晚唐诗人赵嘏、巾帼英雄梁红玉、文学大师吴承恩等众多历史名人均是河下人。 乾隆皇帝某次下江南,到了淮安,从河下御码头弃舟登陆,与风流才子纪晓岚,微服私访,在淮安有名的酒店——“文楼”坐定。饮酒吃茶,谈诗论道,旁桌有一清新女子,欠身向前,施礼道福,对他们说:“二位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小女子有一联求对,可赐下联否”?乾隆和纪晓岚自恃才高,根本没有将这女子放在眼中,微微一笑,随口就说:“小姐请出上联”,女子指着自己的座位说出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此联一出,君臣二人,面面相觑,搜索枯肠,不知所云,遂拱手而退。从此以后,再无下文。据说,此联至今也无人能对出非常贴切、工整的下联。请君一试。 评论
愚对一联,望指教!
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 小大哥,下岗上,面东背西评南北。 岗上--位于藁城市西部,距石家庄市区10公里,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机场路分别贯穿镇境中部、北部、东北部。西部与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邻,东部、南部分别与廉州镇、丘头镇接壤,北部隔滹沱河与九门乡、 南董镇相望。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是全市经济、文化重镇。全镇辖16个行政村,镇域积48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总人口4.7万人。 南北--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6-24 12:18 寒烟:
哈哈,凑热闹: 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小姐出下联) 谢谢参与,“河下”是名词,“上下”是方位名词,互相对仗“上”又作动词理解,故阁下此联尚欠工整。一家之言,见谅。草原之夜:
我也有一联切磋:“寂寞寒窗空守寡”诚招下联! 太难了,不太好对,瞎填:“小大人,下坝上,瞻前顾后看左右!谢谢参与!这一联是目前对的最为工整的一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明媚暖春多发青 这联也不大好对,“守寡”是主谓词组,而“寡”又有“少“的意思,勉强对,请指教。 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 文武官,蹬文楼,靠东向北品香茗 哈对不好啊,不要见笑谢谢参与。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上下南北东西”均为方位名词,而“上河下”中的“上”在这里又作动词用;“河下”为地名,当然虚对其它名词也行,但这个名词后面的一个字必须与这个名词的前缀,即那个动词相对。而上联中最后两个字,是名词也是方位名词。愚见以为,您这下联,尚欠工整。另外,一般地说,下联不宜出现与上联一样的文字,除非特殊需要。一孔之见,见谅。你的点评很精彩!当然我说过自己对不好这联的(因为你出联时已把对联的起因说明白了:从古到今没人对好这联的),但我还是把没对好的联想发给你看就想让你点评点评,果然你的点评非常到位,学习拉并谢谢! 有一点说明一下,下联的方位词是我看错了字,我是想用上东南西北中二个没在上联中用过的那二个字,结果怎么用上与上联同一个字还不知道,可见我粗心~~谢谢!我们继续努力。《落花是一首诗》 风吹过 吹来花落的消息 落花只是秋风中的浅笑 花轻轻 摇曳飞舞秋月里 落花遍地那是秋天的美丽 风轻轻 落花满地谁都会疼惜 也许那是季节里的游戏 是否知道 落花是秋天里的一首诗 它无声却叫人相思万缕 能否明白 落花是一种相知 它的温柔不休不止 落花更是首诗 它写下秋天的心事 留下秋季最后一幕永恒的记忆 普通人: 长短须,高山低,立地仰天道风云。 长短须——男士。 女——男 上河下——过摆渡 。 高山低——爬山 东西南北——天地风云。 座,朝——立,仰 对的我头疼!让你见笑啦。 谢谢参与。这付上联确实不好对,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座南朝北吃东西,“上下南北东西”均为方位名词,而“上河下”中的“上”在这里又作动词用;“河下”为地名,当然虚对其它名词也行,难就难在这个名词后面的那个字必须与这个名词的前缀,即那个动词相对仗。而上联中最后两个字,是名词也是方位名词。愚见以为,您这下联,尚欠工整。当然,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对出对仗工整的下联。我们一起努力。谢谢!一付对联逼死一个人——一人巷的故事 在楚州,三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北门大街上,印刷厂以北,部队医院以南,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个巷子长不过几十米,最窄处仅能容二人侧身而过,故名“一人巷”。关于一人巷,还有一个故事。这是小时候,家父曾对我讲过的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某年,淮安府山阳县(即现在的淮安市楚州区)来了一位外地考生姓白,来淮安参加乡试,住进淮安府署附近的“一人巷客栈”。 客栈旁边有一条小巷,就是一人巷,出了一人巷,左拐是府市口,右拐是承恩门,交通非常方便。 白生从穷乡僻壤来到淮安,好家伙!傻眼了:城楼巍峨,碟墙耸云,街市繁华,商铺林立,红男绿女,擦肩摩踵;又见镇淮楼雄镇四面,总督漕运部院威仪八方,淮安府署威风凛凛,山阳县衙气宇轩昂,府学学子正襟危坐,县学童儿书声朗朗;文通塔塔影巍巍,龙光阁阁照斜阳;魁星楼跨河而居,状元府沿街朝阳;更有那文渠水曲径通幽,八大寺错落四方,园林亭苑假山隐隐,名人府弟石狮煌煌;茶楼酒肆比肩,戏院赌场散藏。这位白生从末见过如此繁华景象,只觉得喜不自禁,早把那赶考夺魁的事儿丢到九霄云外,什么四书五经,什么诗词歌赋,统统搁在一旁,整日里徜徉于街市之中,玩耍于庙堂之上。 这样玩了一个多月,闱墨之时方才匆忙上阵,结果名落孙山。这日白生府学看榜归来,踽踽独行,幽郁愁怅。一路上,往日的繁华,全无半点吸引力,拖着沉重的步伐,经中南街、鼓楼、上坂街、府市口,碾转进了一人巷,不想前面遇到一名脚夫,挑着两只箩筐迎面走来,双方不免僵持起来,白生心想:我虽然考试不弟,但毕竟是读书之人,理应你退回去让我先过,话未出口,哪知挑夫已经开言:“秀才,你乃读书之人,圣人门徒,按理我应当让你先走,怎奈我重担在肩,故让我先走吧”!白生落弟,心情本来就不好,未免呛了起来,对挑夫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作为一名挑夫,乃粗鄙之人,序不可乱,礼不可费,请让我先过”,挑夫一听生气了,对白生说:“秀才不得无礼,你既如此说,我出付上联与你相对,你对出下联,即让你先过,否则请退回去,让我粗鄙之人先行”,白生同意了。挑夫手指箩筐说:“一担重泥拦子路”,白生一听,思忖再三,哎呀,此联难对,只好红着脸退了回来,让挑夫先走。 挑夫出的上联,字面上的意思是:一担沉重的泥土,拦往读书人的道路,但实际上,这付上联用的是谐音和隐语,此联的另一层意思是“一旦仲尼难子路”,“一担”谐“一旦”,“重泥”谐“仲尼”,乃孔夫子的字,“拦”谐“难”,意思为为难、刁难、考验的意思,“子路”是孔夫子的学生,如此上联如果对仗工整,其下联也必须是两层意思,不仅要字对、词对,而且要意对。如此说来,此联难倒白生也在情理之中。 当夜,白生咬文嚼字,抓耳挠腮,搜肠括肚而彻夜未眠,真所谓书到用时方知少,只恨平时不用功。白生好生沮丧:秋闱不弟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今天又被挑夫一联难倒,丢人啦……,从此,茶不思,饭不想,郁郁寡欢,喃喃自语,如痴如迷,日夜消瘦,不久便一命呜呼,临死时,对着空旷的屋子,凄凉而又无奈地大叫三声:“一担重泥拦子路”。可怜一介书生,十年寒窗竟因一联绝对而客死他乡,并阴魂不散。因此,白生住的房间,每到寅时都会响起“一担重泥拦子路”的联句,其声悲呛绝望,其景阴森可怖。自此,此房锈锁半悬,再也无人敢住。 三年后,又一轮乡试。有楚生,家贫,从乡下进城赶考,为了节省几个铜板,一直到快考试时方才进城,这时家家客栈客满,户户马厩无桩,眼看太阳快要落山,楚生尚未找到投宿之处,未免着急,来到一人巷客栈,亦说客满,楚生看到有一间房间,门上挂着一把锈锁,上面落满了灰尘,似乎无人居住,便问店主,此房若何?店主告之:此乃鬼屋,无人居住久矣。楚生说:“我乃读书之人,饱读圣贤之书,,眼中只有天子圣人,父母百姓,只相信至仁、至圣、至真、至实的道理,不相信鬼怪妖魔,异端邪说,烦请你老打开门,让我居住好了”,店主无法,叫小二打开房门,打扫一番,安排楚生入住,楚生当即谢过不提。 楚生当天吃过晚饭,盥洗完毕,取过行李,秉烛夜读,直到子时方才入睡。刚眯了一会儿,就感觉一阵阴风袭来,楚生不觉得倦缩了一下身体,听得耳边有人在叫:“一担重泥拦子路”,楚生惊醒过来,细听:其联句尤在空中徊荡,声音凄凉、期待、又显得很无奈,情景今人毛骨耸然。楚生从床上坐了起来,,点燃油灯,此时传来镇淮楼寅时的谯鼓之声。 楚生取笔记下了上联,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反复吟唱而未得其果。 吃过中饭,楚生与店主谈到夜间怪事,店主说:“客官,我昨日告诉你这是一间鬼屋,夜间会闹鬼,您不信” ,遂把三年之前发生的事说与楚生听了。楚生无语,遂走出大门,经过一人巷,来到大街之上,见街景繁华,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络驿不绝,不觉得精神为之一振,登上承恩门,极目远眺,顿感心旷神怡:绿波万倾覆盖在蓝天白云之下,更显得天地相接,雄浑万千;沿城墙西行,来到北阁楼,见大运河,河水泱泱绕城而过,帆樯桅影穿梭巡航;河下码头装货卸载,分外繁忙;板闸榷关夕阳之下,金壁辉煌,过西门,到了南阁楼,忽见城下人声鼎沸,一群人扶老携幼,谈笑风生地逐路而去。噢,原来是做河工的夫子收工回家去了。楚生心有所动,眼前一亮,略一思索,有了主意。 当天晚上,沐浴更衣,焚香达旦。攻读文章,全无睡意,直到寅时辰光,阴风又起,联句再现,楚生对着阴风拜了几拜,接过联句,高声吟唱:“‘万家夫子笑颜回’,白兄可瞑目也”。说来也怪,须臾,阴风自灭,鬼联亦绝。原来,楚生的下联,“万家”对仗上联的“一担”;“夫(在繁体字中民夫的“夫”带单人傍)子”谐“夫子”对仗了上联的“重泥”即“仲尼”;“笑”对仗了“拦”即“难”;“颜回”与“子路”同为孔夫子的学生,亦相互对仗。此联可谓对仗工整,绝无拖泥带水,或牵强附会。从此,楚生和白生住过的房间归于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