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海南省侨中高三第一次9月月考试卷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向晓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与整理。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分析试卷和考试情况,引导学生注重考试出现问题的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分析错题原因,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找到解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然后能发现地理学习上的不足。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
这份试卷是高三文科班月考的测试卷,试题由高三地理备课组出。这节课把试题进行重组,重点讲解了错误率高和比较难的几个选择题和综合题。
重难点: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分析试卷考查的内容和反馈试卷的批改情况
1、试卷主要考查了的内容:
(1)地球运动:1-2题:晨昏线判读、3-4题:日界线和昼夜长短问题、5-6题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考查气候:7-9、24题:雾、16-17题:气候与水循环、23题气候成因;
(3)考查农业、工业:10-11题工业区位的选择,21题区域能源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20、22题农业的区位因素。
(4)地表形态塑造:18-19题:岩溶地貌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5)人口:14-15题图表题。
2、试卷的答题情况
选择题部分:地球运动、气候、农业工业部分
综合题部分:22和23题通过读材料和图信息分析问题部分做得不是很好。
刚开始进行类似高考的全面考察,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存在共同问题:
①地理的基本概念把握不牢固;
②地理解题的基本技能:提取信息的能力等;
③地理思维方法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处理;
④题目看不懂。
二、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按知识点专题进行讲评,先分组由学生选择知识点,等他们分析完老师补充。
(一)地球运动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
150N,1350E
B. 150S,1350W
C.
23026′N,00
D. 23026′S,1800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第一组:通过晨昏线的判读考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此题关键词:“日出”
EF为晨线
北极点极夜 北半球冬季 直射点南半球
纬度(看图F点位置)、经度:直射昼的最中间的经线
2、通过上题的季节判读地理事项。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的基础牢固。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5-6题。 5.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6.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第二组:本组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遮阳板为切入点),锻炼地理逻辑思维。
5、审题: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冬至日
6、理解遮阳板的目的是遮阳,济南纬度比福建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所以室内光照面积会更大,要加长遮阳板或降低安装高度才能起到遮阳作用。
(二)气候问题及其应用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7-9题。
7.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8.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9.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第三组:综合性较强,涉及洋流、雾的形成和气候分布及成因。注意图文转换,信息提取的能力。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和明确雾的形成原理。
7、图——经纬度——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
文字材料——雾形成的概念(仔细审读理解其形成条件)
得出: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条件一满足),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作用(条件二),空气中水汽凝结——多雾(海雾)
8、由图文信息得到此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副高控制,风力较小,而冬季西风控制,风力较大,有利于雾的消散,所以A\B\D均不利于其形成。
9、如果前两题能获取信息推导出,此题没问题。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第四组:16、气候类型判读与水循环相结合,图表的判读能力。
审题“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 水汽输送量大,陆地河水径流量越大 降水量越大
即分析图表什么时间降水量最多,图名关键词:“累计”,所以曲线的变化幅度越大某月降水量越多。
冬季降水量更大
17、工业部门判读,又材料中“北半球亚热带”冬季降水量多,即可推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适合葡萄等种植。
(三)
综合题典型例题:
23.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答案: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解析:这个综合题中考查的都是考察区域定位、气温降水统计图的判读、气候形成条件。但是同学在答题的过程中要么答不到要点,要么不符合题目要求,甚至出现知识的错误或者a、b互换。
此题看似无从下手,但只要基本功扎实,找到切入口“形成原因”——热带草原气候形成湿季的大气环流条件来分析,层层深入。
问题:①“不同”是?(即找差异)——审图—提取信息
②
同为热带草原气候,根据气温降水统计图可知,a城市年降水量少,雨季短,降水不同的原因?
找切入口:什么导致了热带草原的干湿两季?
知识迁移:信风(离岸风)+副高——干季
赤道低压+来自海洋的信风——雨季
探究:受谁影响大就有谁的降水特征
发散:为什么受到不同气压带影响?
结合图:纬度不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2.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10分)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6分)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4分)
答案:(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解析:该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能源问题和粮食问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和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现象比较分析能力。此题存在的问题答题不够全面,思路比较窄,要细心审题。
(1)
第一问考查世界能源问题,解决能源紧张状况的方法,同时考查了工业区位。
结合图例读图——巴西缺乏石油、煤炭等燃料能源,而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居民消费等对能源的需求增加;
材料——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生产乙醇可以缓解燃料能源紧张的状况——对能源的需求增大;
材料——甘蔗产量大——为生产乙醇提供原料,同时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就业等。
所以主要从巴西的原料、化石燃料状况及市场三个角度来回答。 (2)第二问考查能源问题,粮食问题。
审题——从利弊两方面回答,应拓宽思路追其根本。
利①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工农业及生活消费等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乙醇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②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乙醇属于清洁能源,对大气污染少,可改善大气环境;
弊:然而我国还是一个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的国家,用大量的粮食去生产乙醇,会造成粮食供需紧张,影响粮食安全。
作业:
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
图1
图2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地理试卷讲评课1教学反思
向晓晶
为了提前让同学们适应高考试卷形式,这份试卷是完全参照高考的常考知识点和结构所出的高三文科班月考的测试卷。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做时很多不知道下手,但是我一讲评,就觉得懂了。可能是由于一轮复习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因些,在平时还需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
本节课主要按通过归类知识点专题,提取本卷中错误率高和重点例题,学生分3组,派代表讲解解题过程或讲出选错的原因,再由老师补充分析。
第一组题中第2小问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季节判读综合性较强,不能逐一分析。
第二组题中通过遮阳板为切入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比较分析两个地方,逻辑关系处理不好,理清因果,灵活运用。
第三组:通过新材料明确雾的形成原理,涉及洋流、雾的形成和气候分布及成因等知识点。看题后有点慌,不细心。
第四组:审图表、审题不认真——“累计曲线”的判读。
综合题:①审题不细心,不按题目所需答题;②条理不清晰,因果倒置;③不全面。④答题不规范。
教学是双方面的事,固然以学生的学为主,而教师的教的方法如果准备得更到位更系统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试卷讲评的效果很重要,毕竟到高考之前我们还要面临较多的练习、考试与讲评。地理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重要的环节。此次讲评主要针对的是以下两个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①学会从文字描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获取“关键词”。
②学会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中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2、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①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最好是能图文转换,更好的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②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从分析方法上主要注重了以下:
1、错因归类:通过对所有学生卷面分析,做好了错因分析,同时在课堂上继续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归类整理,如审题不清、知识点忘记等,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堂及时整理。
2.思路分析:学生针对个人存在的错误,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其形式可以是同伴互助,也可是教师点拔。在课堂或课后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寻找到“病源”,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地对待错误。
3.方法总结:一份试卷,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对此,讲评时应重点讲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艺,加强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避免以后随意答题的现象发生;(2)知识漏洞,讲评时应及时补充、完善,亡羊补牢是减少下次失误的重要措施;(3)审题不慎,如对关键字眼、隐含条件,答题要求未弄清楚就草草作答,(4)答题不规范,计算出错等。因此,教会学生审题,养成良好习惯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措施;(5)心理紧张,讲评时要提醒学生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培养“平时如考试,考试如平时”的良好应试心理素质。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讲评课的目的所在。
4.巩固训练:布置的作业正好是材料图表信息的提取,及综合题的训练,适当的变式训练及延伸,可以检验讲评的效果如何。
根据这段时间的初步探讨得到地理试卷讲评课在高三阶段的主要模式为:
(1)准备阶段:试卷评价(教师)——答题分析(教师)
(2)讲评课堂:考点展示——考情分析——学生讲解——难点点拨——错点归纳
(3)课后归纳(学生)——练习跟进巩固
讲评课应该是综合复习课,根据学生答题和分析的情况,就试题针对性分析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鼓励有反馈,不够以下几方面还需改进:
1.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虽有分组,但主要还是优生在回答;
2.
由于此次内容量大,课堂没有适当的拓展延伸,不能及时反应出学生是否能触类旁通。
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在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点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各项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我在以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