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深处的“幸福小家”

 淡淡调调 2016-01-13


娄底工务段神湾桥隧工区建家园保安全的故事

大山寂寂,湖水汤汤。湖南省西部的雪峰山深处,柘溪水库岸边,坐落着一个铁路工务工区——新化桥隧车间神湾桥隧工区。自1989年成立以来,该工区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安全事故,先后荣获了“全国铁路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湖南省模范职工小家”等称号。

为什么这个偏远工区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荣誉?笔者走进神湾,一探究竟。

自力更生,建设幸福家园

神湾工区位于沪昆铁路1384公里700米处,三面环山,一面是柘溪水库,与繁华都市隔绝。

“到工区上班有两条途径,一是坐火车到渠江站下车,沿着铁路步行8公里,二是从附近的坪口镇坐1个小时左右的渡船,穿越柘溪水库。”工长杜高文介绍说。在这个很多人买私家车的时代,他为了方便职工出行,买了一艘船当“座驾”。有人说他“奇葩”,他却笑着说:“这有啥,方便大家就好。”

工区驻地是一座新建的大院,院内各种果树随风摇曳,各种蔬菜郁郁葱葱。“我们现在种了3棵桃树、2棵杨梅树、26株蜜橘树、2株枇杷树、2株柿子树,开垦了2亩菜地,还养了猪和鱼,一年四季基本能自给自足,而且都是绿色食品,大家吃得开心又放心。”杜高文自豪地说。

然而,在以前,这里的条件非常简陋,是大家公认的“穷山恶水”之地。后来,工区职工自己动手,利用休假和工余时间,你挑担来我锄草,你栽树来我浇水,很快把工区建设成了“世外桃源”。前几年分来的大学毕业生罗鹏别出心裁,将可视化管理模式植入工区建设——“早晚整理、日日清扫,每周整顿、时时清洁”,简称“神湾管理”。

建设模范工区只是开始,建设“幸福小家”才是目标。2014年,工会主席雷大勇为神湾工区授予了“神湾幸福小家”的牌匾。他曾这样评价:“初见神湾穷山恶水,再览神湾幸福美丽。”

培育理念,筑牢安全防线

“设好防护、不走道心、及时下道、珍惜生命。”出发作业前,安全员袁旭东带领工友们进行班前宣誓。这种安全宣誓在工区坚持了7年。

“工区之所以成立至今没发生过安全责任事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职工们始终保持对安全风险的高度警惕,自觉养成遵守作业标准、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堵住安全漏洞。”杜高文表示。这个工区目前有职工8人,大家劲往一处使,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神湾安全文化。

大力推进安全理念文化建设,这个工区设立了安全警示室,制作了安全宣传画、视频等,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促进职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青工梁秋开玩笑说:“每次作业想图方便的时候想起看多的血淋林的画面,就不敢了。”

任劳任怨,个个都是高手

神湾工区的8名职工担负着7座桥梁、13座隧道、12座涵渠的养护任务。

确保设备安全,首先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起。近年来,该工区职工自学成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到目前,8名职工中,除了一名50多岁的职工是高中学历外,其他7名职工都是大中专学历。同时,他们将工区学习机制常态化,每天一问,每月一考,每季一练,确保人人熟练掌握业务技能。

为了解决人员少、管辖设备远导致的交通不便,在段技术科和车间的帮助指导下,工区对桥梁探索实行平推立体作业综合养护方法。大家细化责任分工,每人专门负责桥梁的墩台、支座或墩帽等一项设备,记名检查、记名维护、现场回检、互查互检,努力实现一次做到位、一次就做好,提高了检修作业质量和劳动效率。

钢轨在雪峰山脉中穿行,时而在半山腰蜿蜒,时而穿越隧道。伴随着火车的铿锵,沉静的山水产生了动感,而不一会儿后又归于寂静。

笔者跟随他们巡视设备,来到神湾一号桥。俯身一看,40米的高度令人眼前发晕。列车经过时仿佛地动山摇,而工区职工们却站立得稳如磐石。笔者忍不住问最年轻的罗鹏有没有害怕过,看着罗鹏不好意思地挠头,另一名职工梁秋抢着回答:“刚上桥的那阵,他吓得双腿发抖。”大家听了哈哈大笑。经过日复一日的锻炼,当初因为“恐高”而被人笑话的罗鹏,如今已经变成“空中漫步”的高手。

默默坚守,爱小家更爱大家

桥隧养护工作既枯燥又乏味,除锈、刷漆、枕木防腐等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但对于神湾人来说,这些工作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工区为家默默坚守,用忠诚和热忱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24岁的罗鹏家住重庆,入路3年只回过3次家。他一直没有谈过恋爱,来到神湾以后更加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他的父母着急不已,今年让罗鹏回家相亲,和女方见面后彼此都很满意,然而异地工作却成了绊脚石。对方家长为罗鹏安排工作,希望他回重庆发展,但是罗鹏最终拒绝了,因为自己早已割舍不下神湾这个大家庭。

说起兄弟们的故事,杜高文如数家珍:欧阳琪坚守岗位,未见岳父最后一面;今年大机捣固作业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拆除桥梁护轨,工区防护员不够,正在休年假的袁旭东及时返回工区支援;梁秋很久没回老家探望父母,倒是身为“老铁路”的父亲会在电话里叮咛他“多保重身体,保证桥隧安全”。

临走时,笔者在杜高文的办公室看到了职工加班记录本,上面记录着“40”、“20”、“18”等数字。原来,这是职工可以补休的天数,而因为时间太长,很多都已经不再可能补回来了。就是这样,这些可亲可敬的汉子深深地扎根在雪峰山,用双手建设家园,用生命守护着铁路桥隧畅通。

 

采访手记

艰苦见精神

神湾桥隧工区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秘密究竟在哪里?通过体验工区职工的日常工作,笔者切实感受到他们真能干、真辛苦。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践行着新时期铁路精神。“其实,最辛苦的不是桥梁维修,而是在隧道里清淤泥。”在神湾隧道里,职工罗鹏对笔者说。在长隧道里工作,进出一趟要一个多小时。这些在家从来没挑过担子的年轻人,即使肩膀非常疼痛,也没有一个人撂挑子。隧道里空气流通不畅,列车经过时带起烟尘让人憋得难受,但大伙儿“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隧道清淤,桥梁检修,日常工作非常辛苦。

最是艰苦见精神。这些身在大山深处的工务职工,远离都市繁华,告别家庭亲人,把自己对铁路的深情体现了在每日的工作中,体现在了工区建设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艰苦但没人退缩。正如工区老职工袁旭东所说:“选择了铁路这份职业,就必须干好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