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孩子不听话、“执拗”是很多父母面对的难题,如何让孩子从“执拗”变“合作”,沟通是关键。家长不仅要掌握几招简单易学的沟通技巧,更要做好自身修炼。 作者:春芳 父母提问:执拗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沟通比较有效呢?我家孩子六岁,可能是我对孩子耐心不够,孩子软硬不吃时,沟通经常陷入僵局,只能放任不管或者用鞭子解决。小时候妈妈对我管教严厉,当时很希望有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现在我不自觉地会用严厉的方法对女儿,事后经常觉得愧疚。向往西方宽松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过的严厉教育方式,让我无所适从,希望老师能教我一些方法,给我更明晰的教育方式。 孩子不听话、“执拗”,是很多父母都会面对的难题,对于习惯强势沟通的父母来说,当孩子成长到自我意识较强的年龄(比如6岁),孩子“执拗”乃至“叛逆”的频率会更高,程度会更甚。我曾经也是一个强势沟通的严厉妈妈,经常体验孩子不听话的愤怒感和束手无策的挫败感,我也曾为此深深苦恼和无助,直到我开始真正理解孩子,开始应用兼顾孩子和妈妈感受的沟通技巧,我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现在孩子变得易于沟通、乐于合作。下面就结合我的亲身实践和感悟,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提问的妈妈有所帮助。 一、看清“执拗”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长期亲子沟通不当的结果,接纳孩子“执拗”的现状。 问题描述中提到“执拗的孩子”,我推测孩子不是在个别情境下固执己见,而是多数情境下都不愿听妈妈的话。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成长规律使然,6岁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幼儿园里已经成为大哥哥、大姐姐,有的孩子已经步入小学。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本事”越来越大,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他们要求跟家长平等对话,喜欢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就是有些“执拗”的,他们用“执拗”表达自己的存在,他们用“执拗”获取家长的尊重。 另一方面家长强势沟通,孩子长期感觉自己被否定、被忽视,内心积累了许多不满甚至愤怒,在沟通时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当孩子陷入抵触和愤怒的情绪中,他们可能听不到家长说了什么,即便听到家长的话也倾向做负面解读,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无视家长的话,“一意孤行”,甚至跟家长“顶嘴”。 第三方面,孩子习得了强势沟通方式,在与家长产生分歧时通常也只会僵化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易与家长“针锋相对”,强化了家长对孩子“执拗”的印象。 看清孩子“执拗”的根源,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亲子沟通不当的结果,因此,接纳孩子的现状,并转变沟通方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路径。 二、掌握几招简单易学的沟通技巧,轻松让孩子从“执拗”变“合作”。 问题描述中提到“向往西方宽松的教育方式”,我推测这里的西方教育方式应该是尊重孩子、给孩子爱与自由的教育方式。作为一名曾经的严厉妈妈,我在7年前接触到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时也颇受触动,并决心践行这一理念。但是我遇到的问题与这位提问的妈妈一样,就是不知如何做到。理念与实践两层皮,打着爱与自由的旗号,却延续着上辈人的传统教育方式。直到有一天我在诸多育儿书籍中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相遇,才让我找到了理念落地的方法。 下面就介绍三个对我和孩子帮助最大的沟通技巧: 1.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 严厉妈妈在与孩子沟通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这有什么好害怕的),讲道理(比如:饮料喝多了对身体不好),忽略孩子说了什么,直接给出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中孩子会觉得妈妈不理解他、被否定、被忽视,因此陷入负面的情绪中,难以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觉察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恰当的回应,孩子会觉得被重视、被理解,沟通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举个例子:以前孩子晚上磨蹭不睡觉,我会认为孩子不遵守时间约定,故意挑战规则底线,因此不由分说地严厉催促孩子,结果我越催他越不睡,我干脆置之不理,孩子哭着说妈妈不爱他,既伤了亲子关系,又没达成早睡的目的。后来我应用共情技巧尝试解决孩子晚睡的问题,不再一味催促,而是首先说出孩子的感受:“这么快又要睡觉了,还没玩儿够呢。”这时孩子会主动说出还想听故事、还想跟妈妈玩游戏等愿望,我会顺着孩子的想法跟他一起商量如何既保证睡眠又能多一些时间玩耍,新方案从第二天开始执行。结果孩子开开心心地去睡觉,时间管理观念也增强了。 2.描述事实,说出感受与期望。 这个沟通方法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都非常陌生但却十分有效。下面这些情形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亲子沟通中呢?
在上面的沟通方式中,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指责或抱怨,即便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也因为情绪的抵触不愿配合。如果改为“描述事实,说出感受与期望”的沟通方式,孩子的合作意愿会显著提高。
3.在沟通中加入游戏元素。 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家长如果能在沟通中加入游戏元素,通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家长用幻想实现的方式:“真希望我们家有哆啦A梦啊!”这样既疏解了孩子对作业的抵触情绪,也让孩子明白作业还是要做的。 再比如:我曾经在孩子忘情玩耍的情形下,为了让孩子赶紧吃早饭,制作了一张便签,上面以鸡蛋的口吻说:“我在煮蛋器里等了你好久,感觉越来越冷了,快来把我带走吧,我好想趁热进到你的肚子里啊。”然后把便条折成纸飞机“飞”到孩子面前。结果孩子看完立马开心地去吃早饭,并把便签飞机保存了起来。 还比如:孩子曾经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我把英语比作小怪兽,重新唤起了孩子的斗志。 三、觉察和管控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的成长功课,成为一名平和有爱的妈妈。 沟通技巧是一种技术,能否用得好要看家长自身的功力。我在实践沟通技巧的过程中,发现挑战最大的是如何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保持平和的语气。事实上,语气对沟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沟通内容本身。那么,如何修炼平和的心态、保持平和的语气呢,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1.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在严厉管教中长大的家长通常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很难全然接纳。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有时会因为孩子某句话或某种行为而火冒三丈,这些时刻正是家长对自身不接纳的部分,如果能够深入觉察自己生气的原因,就会找到成长的机会。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只有家长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2.修炼平和的心态。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身心灵修炼课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参加。从我的经验来看,坚持瑜伽练习或参加正念禅修,同时辅之以读书是非常好的修炼方式。 3.学习在亲子沟通中管控情绪。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无论修炼到何种境界都无法避免在亲子沟通中的情绪波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在亲子沟通中管控情绪。这里有三个非常实用的技巧:一是当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情绪时,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做6-10次深呼吸,帮助自己尽快平复情绪。二是如果情绪难以平复,尽快离开沟通现场,待冷静下来后再继续沟通。三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想法,换位到孩子的处境和感受时,我们的愤怒可能会很快消失哦。 (作者春芳,金融企业高级经理,头条号签约作者,平和的瑜伽士。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