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将军叫郝萌 今有演员叫郝建 这两名字也都萌贱萌贱滴~ 最近《太子妃升职记》大火,身边无数追剧的小伙伴直呼有毒。今天我们就先和大家聊聊这部网剧里的名字。 太子妃的配偶,太子的名字还是挺好的:齐晟。“晟”这个字从字形上来讲,“成”意为“百分之百”、“完全”。“日”指“日光(的炽烈程度)”。“日”与“成”联合起来表示“日光达到最炽烈程度”。放在名字里含义为旺盛,兴盛或者光明。 太子妃的儿子“齐灏”也是一个极好的名字,“灏”是古人名字的常用字,和“浩”字想通,形容水势无边际的样子。那么太子妃“张芃芃”的这个名字怎么样呢?心急的朋友可以先去文末点语音,边听边倒回来看文。 ▲ 太子妃张芃芃 就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每个娃儿出生,第一等大事便是取名。父母会穷尽心思,翻遍辞书,历时数月,甚至多人参与讨论,各持一词拿不定主意。张爱玲有一篇文章写到命名的情况,颇为精彩:
一如既往的犀利姐风格。 那么古人取名有啥规律可循呢?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xū)提出了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 - 五 原 则 -
- 六 禁 忌 -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xū)顶”,故取名“丘”。 孔子的儿子出生之际,恰逢鲁昭公赐下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古人有时取名也蛮任性的,比如后稷名“弃”便因其母姜嫄在野外踏巨人足迹而生子,视其不详,欲弃之。置于窄巷则牛马避之,置于山林而人声嚷嚷,置于沟渠则有大鸟展翅而护之。姜嫄遂将孩子抚养长大并为其取名为“弃”。 有时会依据降生时婴儿的身体特征而命名。如周庄王时的周公名叫“黑肩”,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则更奇葩,叫“黑臀”(这个是不是犯了申大夫所提的取名“不以隐疾”的禁忌呢?) 同样普遍的还有将排行字编入名字,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建立前的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太伯、虞仲、季历,伯、仲、季用白话说就是老大、老二、老小。 唐朝“以行第系于名者”,“行第”就是兄弟中的排行,不过这是以同曾祖兄弟的排行为序,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
宋朝这种取名依旧很流行,苏辙的小名“苏二”,秦少游的小名“秦七”,欧阳修的小名“欧阳九”,被人简称为欧九,黄庭坚也排行第九,被人称为黄九,与秦少游并称秦七黄九。 女子则是以其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顺序,叫做“某某娘”,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韩愈的《祭周氏二十娘子文》都是这种命名。 有时也会因时人喜好偏向而取名。 如魏晋南北朝时大都偏爱“之”字,众所周知的有王羲之、王献之等,同样备受青睐的还有“僧”,如南朝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等。 在唐宋时期,取名的风气又焕然一新,“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和“可、如、斯、也”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有复古的倾向。 汉代的尊老字受到宋人的欢迎,老、叟、翁这些字常常入名,令名字显得“老气”,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一开始就给孩儿取这么老气的名字真的好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