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勘记

 远山调 2016-01-13

      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又名校记、考异、考证。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此书为《周易》、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固定格式,校勘的目的不同,校勘记的书写要求也将随之而异。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或'某字衍。'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中华书局于60~70年代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于每一史书的每一卷后面都附有校勘记,体例较为完善。

      校勘记又名校记、考异、考证。校勘记作为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校勘工作和校勘学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古籍的校勘工作,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周代已有正考父校《商颂》,如《国语鲁语》云:'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为首。'其后有孔子校勘'六艺'、子夏校勘古《史记》。而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校书活动,则始自于汉成帝河平年间的刘向校书。

      古医籍的校勘是否起自先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一些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可见,早在汉或汉以前的医籍中,已有较多异文出现。今存《素问》、《灵枢》两书中,也收录了部分异文。如《素问缪刺论》:'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灵枢口问》:'故曰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这些异文说明古人在整理编纂时,已注意到对原文的校勘。

      有明确记载的古医籍校勘工作,当始自西汉李柱国校方技之时。《汉书艺文志》云:'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据前人总结,刘向校书之时,曾备众本、订脱误、删复重、条篇目、定书名、谨编次、析内外、待刊改、分部类、辨异同、通学术、叙源流、究得失、撮指意、撰序叙、述疑似、准经义、徵史传、辟旧说、增佚文、考师承、纪图卷、存别义,作过大量的校勘工作。如《战国策书录》云:'所校中《战国策》……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者多。'《列子书录》云:'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由此推知,李柱国亦必对医书进行过兼备众本、比勘文字、篇第审定、定立书名、厘定部居、叙述源流等工作。虽然所校医书早佚,其医籍校勘的详情以及是否撰有校勘记等情况,已无从考知。但李柱国在医书校勘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李柱国实开医书校勘之先河。其后有晋王叔和、唐杨上善、唐王冰、宋林亿等人均作过古医籍的校勘工作,并有校文存世。

      今存《伤寒论》正文中,有校语若干条。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条云:'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小青龙汤条云: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语。'又心下痞用五苓散条云:'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据张灿教授考证,此等校文当是出于叔和之手。 从而说明王叔和在重新编纂仲景佚书时,亦作过校勘的工作。

      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已注意到《素问》、《九卷》等不同传本间的差异,并广备众本,多方征引,对经文进行了校勘。就《太素》今存篇卷内容统计而言,杨上善共出校文124条。在校勘方法上,运用不同传本相校、他书传文相校、本书内容前后互校、医理或文理相校等多种方法。校勘的内容,涉及误字、脱文、异文、存疑等多个方面。其校文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误文,多用'字误'、'字错'、'错为某某字'等形式表示。如卷二十三《杂刺》:'阳刺,入一傍四。'注云:'本作阴刺者,字误耳也。'②脱文,多用'当是脱'、'脱某某'等形式表示。如卷九《十五络脉》:'手心主之别……出于两筋间。'注云:'检《明堂经》两筋间下,有别走少阳之言,此经无者,当是脱也。'③异文,多用'有本为'、'有本作'、'一曰'、'一本'等形式表示。如卷三《阴阳杂说》:'肝至悬绝九日死。'注云:'有本为十八日'。④存疑,多用'未详'表示。如卷十一《气府》:'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六穴,项中央三,大椎以下至尻二十节间各一,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注云:'《明堂》从兑端上项……凡二十四穴,督脉气所发。与此不同。未详也。'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对经文也进行了较多的校勘工作。'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据统计,王冰注中共有校文80余条。校勘内容涉及有误字、脱文、异文、倒错等多个方面。在校勘方法上,不仅使用了不同版本相校,而且参之以医理、文理、文例等进行校勘,且予以校断,并用校记的形式予以说明。①断误文,如《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注:'一或作二,误也。厥阴,一阴也。上言二阴至,则当少阴治。下言厥阴治,则当一阴至也。然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写误。'②存异文,如《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注:'喝,一作鸣。'③明脱文,如《逆调论》:'主卧与喘也。'注:'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得卧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此之义悉缺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④示倒错,如《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左刺右,右刺左。'注:'此二十九字,本错简在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前,今迁于此。'

      宋代是医书校勘成就突出的时期。嘉佑年间,林亿等人对古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据统计,仅《素问》新校正中就有注文1333条,其中涉及校勘的为609条,涉及注释的706条,校注并涉的18条。 林亿充分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及多种校勘方法,纠正了王冰注本正文、注文之误。从现存林亿所校诸书的校记及有关资料来看,其校勘记的书写已比较规范,且行文简练,言必有据。在校勘术语的使用上,①误字。凡为误文者,曰'字误';疑有误处,曰'疑字误'。②衍文。凡为衍文者,曰'文衍'或'疑剩'。前后重出者,曰'重'。删其文者,曰'删'。③倒文。文字错乱处,曰'错简'。文字迁动处,曰'移'。④脱文。文字脱漏者,曰'少'或'无'。⑤异文。文义并通者,曰'两通'。增益其文者,曰'补'。⑥其他。互见其义者,曰'互文'。文义不明者曰'未详'。其起首用语,则用'按'、'详'。林亿对证据不足的疑误之处一般不直接删改,不妄下断言,而是存疑于注中。其审慎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实为后世校勘的典范。

      南宋及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没有大的校书活动。私人校书较有成就者,如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元代滑寿《难经本义》等。《伤寒补亡论》不仅引用了林亿校勘的部分资料,而且采用别书引文结合医理、文理加以分析判断,出校较多。《难经本义》所出诸校,多属理校,未采用版本相校。

      明代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随意改书之风盛行。在古医籍的校勘方面,也存在着主观臆断,擅改经文的弊端。如吴昆《内经素问吴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均存有此类问题。

      清代是校勘学发展的全盛时间,出现了一大批精通校勘的大家。在古医籍的校勘方面,比较有成就者,如张琦、胡澍、俞樾、顾观光孙诒让于鬯、莫文泉等。他们不仅注意以别本相校,而且运用朴学的方法,结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加以校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医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将《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针灸大成》等7本古医籍列入国家科学研究十年规划中。80年代,由卫生部(后归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包括11本重点古医籍(《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金匮要略》、《中藏经》、《素问》、《灵枢经》、《脉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的大规模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加强中医古籍整理的整体规划,1982年卫生部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在辽宁省沈阳市召集全国中医研究、教学单位的中医名家和文献专家开会,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校注通则》。在校注整理的过程中,为规范校勘记的书写格式,张灿教授还撰写了'常用中医古籍校勘记及训诂注记书写要求',供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协作片使用。此文后发表于《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社情况简报》1984年第2期,对全国的中医古籍校勘工作,特别是校勘记、训诂注记的书写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中医文献学科的建立,出版了一些中医文献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著作,如马继兴研究员的《中医文献学》、史常永研究员的《实用中医文献学》、张灿教授的《中医古籍文献学》等。这些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文献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上述论著对中医古籍的校勘及校勘记的撰写等问题有所论述。古医籍的校勘工作和校勘记的撰写规范日臻完善。

      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对古医籍中的异文和疑误进行比勘分析之后,会取得许多成果。如何将这些校勘的成果表达出来,前人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校勘的目的不同,校勘记的书写要求也将随之而异。

      校勘的方式多种多样。戴南海《校勘学概论》将其分为:存真、校异、订讹三类。钱玄《校勘学》将其分为:定本式、底本式、札记式三类。张灿《中医古籍文献学》将古医籍的校勘体裁分:留真式、校异式、底本式、佳本式、定本式等五类。综合以上各家,概述如下:

      (1)留真式

      是为保留珍善本原貌而别出校记的一种校勘方式。对于一些珍贵的古本或孤本医籍进行校勘时,因其文物或文献学价值较高,为保留其原貌,一般要对书籍的外形,包括书的行款、版式、字画的差异、纸质,旧本上的圈点、收藏图章等情况要进行描述。此即戴南海《校勘学概论》所谓'求古本之真'。此类校勘,多为收藏家所为。如清代黄丕烈对宋刻《伤寒总病论》,从影抄至校勘翻刻均采用了此法。其校勘记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别书校记。如黄丕烈'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云:'观诸家抄本,多有异同,或未见宋刻,传写互异;或依据张书,增补失真。故今将宋刻庞《论》翻雕,未敢辄改原文,即有抄本义长者,亦第摘取备考,别疏为札记附于后。'日本江户医学馆刊行的《医心方》,亦取此法,并将校勘札记附于卷后。

      (2)校异式

      是不改动原文,不断其正误,只将不同版本及他校的异文在校勘记中详细列出的一种校勘方式。藏书家校书,多采用取法。校书人亦有取用此法者,如清代陆润庠家藏抄本《针灸甲乙经》,取《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相校,即取此法。肖延平校《黄帝内经太素》,大多校文亦取此法。这种方法,只校异文不改其错,虽可避免妄改之弊,但难以达到'正谬误'的校勘目的。对一般读者而言,会感到无所适从,徒增其不便。但其校文对研究人员而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底本式

      是不改动原文,但对底本中的衍、脱、误、倒之处在校记中加以说明的一种校勘方式。如郭霭春先生《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序例》云:'本书校文,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六三年排印本作为底本,另外根据十四种刊本对校,其它医籍或古籍,凡是引用《灵枢》而有异文的,作为它校。它校引用的医籍,限至宋代以前。正文有了衍误,一律不加改动,分在校文内说明。校文下面,有时加按语,说明个人看法。但遇到义可两存,或是难以确定的,为了慎重,只列校文。'故该书校勘一项,只列校文,其当改处亦仅在校记中加按说明。此法可保存底本原貌,避免有妄改之失,但不能为读者提供佳本。与'校异式'相比,此法只对正文的疑误之处加以分析说明,而非全录异文,可缩减出校的数量。与'留真式'相比,此法只存底本原文之旧,而非行款、版式等原貌之旧,可用于一般善本或经校本的校勘处理。

      (4)定本式

      是依据校勘的结果,将底本中的衍、脱、误、倒之处全部改正,并出校记说明的一种校勘方式。此法是古今校勘者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如清孙星衍、孙冯翼《补农本草经》辑本,以《大观本草》为底本,另据别本或别书校改,并加校记说明。人民卫生出版印行刘衡如先生所校《灵枢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等书,亦属此类。这种方式虽无法保存底本原貌,但可为读者提供能直接使用的佳本。因其有校记说明校改的理由,保存底本原字,万一误校,尚可回改,以免迳改之弊。

      以上几种校勘方式,目的不同,各有所长。留真式详述古本原貌,多系收藏家所为;校异式只详罗列一书的不同异文,可供研究人员使用;底本式只对疑误之处出校说明,但不改动底本,态度谨慎;定本式校改讹误,且出校说明,便于读者使用。

      前人对校文的处理方式,有多种形式。现以张灿教授的《中医古籍文献学》为基础,将其归纳为:随正文附记、朱墨分书、迳改、书内附见校勘记、单篇别行校勘记等形式。

      随正文附记者,是将别本异文附记于正文之后。如今存《素问》与《灵枢》两书正文中所存少量校文,即属此类。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正文与校文的混淆,后世很少采用。

      朱墨分书法,见于雕板印书之前。如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云:'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王冰用朱墨来区分原书旧文与新加文字。此外,校书人为区别不同校文,亦有取朱、墨分书方式者。如日本小岛尚真父子校勘《针灸甲乙经》医统本,其中以正统重抄本相校者,皆以'赭笔校雠',以《素问》及《灵枢》相校者,亦或取墨笔书之。这种方式给传抄及雕版印书带来诸多不便,后人校书少用此法。

      书少用此法迳改,即直接改动原文,不加校记说明。如明吴敏学所校诸书,多未留校记。近代亦有采用此法者。采取这种方式,使后人无法了解其迳改之处原系何字,是否确系误文,难以进行核对,亦无法复原。所以校书一般不采用此种方式。

      书内附见校勘记,即于正文之外,另写校勘记说明校改的内容与理由。校勘记与原书合刊在一起。这种方式可反映出底本正文与校出异文的原始面貌,以便于分析判断,即使误改亦可复原。后世及今人校书,多采此种方式。根据校勘记在书中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①置于书末的校勘记,一般适用于原书内容较少或校记不多的古籍。如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备急于金要方》的'考异'等。为了检索方便,采用此法-般应注明提校字词的页、行、字,标示其位置。

      ②置于卷末的校勘记,校语编号要与正文出校编号一致,以便查检。如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伤寒论》本,每篇之后有任应秋先生的校勘记。

      ③置于篇末的校勘记。如宋史崧整理的《灵枢经》。

      ④置于段后的校勘记。近代'校注'或'注释'等体裁的书,多用此法。有的校、注分书,如《素问》、《灵枢》、《诸病源候论》、《脉经》等校释本,均于段后设'校勘'与'注释'之项。有校注合书者,如王筠默《神农本草经校证》及《中藏经》、《难经》、《脉经》、《诸病源候论》、《素问》等校注本。用此法时,一般应先校后注,有时校、注互参,便于说理及行文。

      ⑤置于句后的校勘记。多以双行或单行小字表示。若原书有注,则校记一般放原注之后,前加'按'、或'案'等表示。如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黄帝内经太素》中萧延平按语即是。

      ⑥置于字词后的校勘记。是将校记直接写在有误的字词之后。如198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傅青主女科校释》。

      ⑦置于页末的校勘记。是将校记集中于当页之末,这是目前校勘古籍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提校正文与校记均要加序号表示。

      ⑧置于书页天头的校勘记。即在书的天头,正文之行上书写校勘记。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步月楼刊《针灸甲乙经》,天头有日本小岛尚真父子之批校,又有清柯逢时复请刘殿臣过录奈须恒德之批校。

      单篇别行校勘记,即将校勘记单独为篇,不与原书并合。这类校勘记,只录校记,不录原文。如日本度会常诊《仿宋椠本素问校伪》(后附刊于日本复刊明顾从德本《素问》之后),清顾尚之《内经素问校勘记》与《内经灵枢校勘记》(后附刊于守山阁本《素问》、《灵枢》之后)。

      校勘记是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校勘的成果能否很好地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校勘记的撰写水平。

      校勘的目的和体裁不同,出校的数量与校勘记的撰写方法亦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凡改动底本上的任何一个字,包括误字、脱文衍文、倒文等,均一律出校记;②虽不改动原文,但若校出的异文有参考价值,如其义两通,或多歧可存异者,亦应出校记说明。③凡作者引书或引事有误,虽不可改动原文,但要出校记说明其误。④凡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者,一律不改,但对影响文义理解者应出校记说明。⑤各本之间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俗写字,一般不出校。⑥根据校书的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一般普及性著作的出校应精少简明,研究性著作的出校应广博深透。

      校勘记的撰写,并非是简单地分条过录的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出校精要。这就需要对校勘所得进行分析归纳,对异文疑误有所删汰,从而确定哪些异文疑误必须注出,对异文的质量和疑误的价值进行恰当的估量,存精去芜,得要而出,以免罗列无遗,烦琐无用。异文都是有版本出处的,或出他本,或出他书。习惯上估量异文的质量,大多看版本是否为古本善本,是否为名家校本。其次必须对校记的行文进行加工。校记在行文上,宜用精练准确,简明扼要。所以,在撰写校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校之文不宜过长。一般只提记需要校勘的字词或文句。如《中医古籍整理点校本编辑体例、抄写规格和标点注意事项》云:'校勘、训诂提示的字句,均不加引号。校勘记只提示与校勘有关的字数,不必提示文句。提示字句之下或后空一格,写注文或校记。提示语句过长者,中间可用删节号》。 ②据校者应标记其名称,版本或书名较长者宜采用简称,篇卷名称过长者宜用卷次或篇次称引。如《甲乙甲乙经》卷之一五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可记作:《甲乙》卷一第五。③行文时要注意文字精练,用词准确。多采用浅近的文言撰写,用语力求规范,尽量使用校勘术语。

      完整的校记,在内容上应包括校、证、断三个部分。所谓'校',是指运用多种校勘方法通过比勘得到的异文或疑误;所谓'证',是指校者对异文、疑误进行的分析论证;所谓'断',是指校者对是非正误的判断。如《针灸甲乙经校注》卷二第一:'雷公问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其道。'注云:'禁脉,原作'禁脉',《灵枢》同。正抄本及《太素》均作'禁服'。《类经》卷七第一注:'脉,当作服。即本经禁服篇。'《灵枢发微》:'按禁脉当作禁服。本经第四十八禁服篇云: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府。则此篇数语,乃出于禁服篇也。'按据以上诸者,当以作禁服为是。禁服,亦古医书也。《灵枢》引非一处,故据改。'此段校文,包括了校、证、断三个部分。但在实际撰写的过程中,校记的内容可因校书的目的和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异,不必三者悉具。一般说来,面向普通读者的校记宜简要,考证宜少;面向研究者的校记宜详明,考证宜多。

      常用的校勘术语,主要有四类:

      有关校勘记的书写形式,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将其归纳为10种,张灿《中医古籍文献学》对古医籍校勘的常见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为20种。现据校勘的主要内容类别,分述如下。

      古籍校勘完毕,一般需要撰写一篇点校说明,向读者介绍该书的基本概况、校勘的依据和出校的原则及对校文的处理情况等内容,便于读者阅读与利用。点校说明的位置,可置于书前,亦可放于书后。放于书前者,一般称'点校说明',或名'凡例'、'叙言'、'前言';置于书后者,一般称'校后记',或名'跋'。从其篇幅长短而言,书于前者宜短,书于后者可长。若书中校注兼备者,则多称'校注说明'或'校注后记'。

      点校说明的撰写,应做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一篇完整的点校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生平简介;②著作年代、流传情况、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③版本源流系统;④底本和校本的选择及各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⑤校勘本书引用的资料及汲取前人的校勘成果;⑥校勘体例和原则,包括对错误性异文、非错误性异文、难以判定是非的异文的处理方式;⑦其他方面,如版本简称或引书简称等。上述各项内容,根据所校古籍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详可略。

      校后记的内容,亦应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年代、流传情况、版本源流、学术评价、社会影响等情况。其篇幅长短不一,短者可数百字至几千字,长者可达数万字。如《诸病源候论校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针灸甲乙校注》等书,不仅前有'校注说明',而且后有'校注后记'。其'校注后记'的篇幅均较'校注说明'长。其中张灿教授为《针灸甲乙经校注》撰写的'校注后记'长达5万余字。内容包括:①《甲乙经》作者生平及成书年代,②《甲乙经》的名称及卷数,③《甲乙经》版本源流及现存本一般情况,④《甲乙经》主要内容及体例结构,⑤对林亿等新校正基本情况的解析,⑥《甲乙经》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⑦历代整理研究《甲乙经》概况,⑧本次整理的几点说明,⑨本次中医古籍整理缘起与工作概况等,内容翔实,学术价值很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