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历史上被翻译们坑死的政要们

 昵称2530266 2016-01-13

大家还记得去年《银河护卫队》里那句经典的翻译“我是卢蛇”(I am a loser)吗? 其实误译在所难免,这只不过是影响了观影情绪而已,但有些神翻译却撬动了历史。今天来扒一扒那些让小伙伴们惊呆了的历史神翻译。

1.卡特总统:我对波兰的棍子饥渴难耐

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出访波兰,还要在那里举行演讲,于是他花了150美刀一天雇了个翻译叫史蒂文·摩西,这个翻译专业到出口即错。当卡特说:“我今早要离开美国了”,摩西翻译道:“我离开美国了,再也不回去了。”不仅如此,卡特说:“我此行的目的是要了解你们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么一句人畜无害的话他也能翻译成:“我对波兰的棍子饥渴难耐。”可怜的卡特还被问:“美国的墙壁是不是都涂成了屎色?”

不过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头,卡特遇到了这等尴尬的事自然不能再用这个翻译。于是他在参加国宴的时候换了一个翻译,结果是,卡特说一句,他不翻,说两句,他不翻,说了一长串他还不翻,因为他听不懂卡特的英语。故事的结局是,卡特成了波兰人的段子。

2.赫鲁晓夫“要埋葬你们”,把欧洲人吓尿了

1956年,正处于冷战时期,赫鲁晓夫咋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里接见西方诸国大使。第二天,欧洲人看到报纸都吓傻了,因为赫鲁晓夫的一句话:“我们要埋葬你们!”

事实是怎样的呢?根据上下文来看,赫鲁晓夫的原话是在引用《共产党宣言》里“资产阶级生产的首先是自身的掘墓人”这个意思,就是说资产阶级会从自身开始毁灭。1963年,赫鲁晓夫本人在南斯拉夫的一次演讲上澄清了这段话:“我曾因为一句我们要埋葬你们而引来许多麻烦。我们当然不会用铁铲埋葬你们,你们国内的工人阶级将埋葬你们。”

3.“要求”还是“请求”,美国和法国差点掰了

在外交辞令中,每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细腻的感情,举个例子,关注和关切,别看一字之差,却有远近亲疏的情感差别。在1830年,华盛顿就差点因为一个外交辞令而毁了一场谈判。

当时,巴黎发往华盛顿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le gouvernement fran ais demande”(法国政府请求),注意,“demande”一词在法语里表示请求的语气,而秘书在翻译传达后变成了“法国政府强烈要求”。美国总统以为法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强硬要求于是立即表示反对,谈判也陷入僵局,直到慢慢解除误会双方才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

4.听说过“常凯申”“门修斯”这两位吗?

先说一下,“常凯申”和“门修斯”都是翻译出来的人名。“常凯申”出现在王奇所著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原文是“Chiang Kai-Shek”,明明是蒋介石,却被音译成了“常凯申”、

对于这样的结果已经无力吐槽,还有比“常凯申”更不可靠的吗?有!他叫“门修斯”!“门修斯”已经经典到成为误译的代名词了。1998年,吉登斯的《民族-国家暴力》在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里面把孟子翻译成了“门修斯”,孟老先生要是知道的话肯定会去半夜找他吧。

所以说小伙伴们自己学好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你以后变成土豪虽然有能力请得翻译就不怕他们来坑你吗?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学好英语后在未来能用英语解决的事都可以不需要花钱花精力来解决,小伙伴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赞同的话留言评论后赶紧去背单词看美剧!

(source from:壹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