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一吃饱就想睡觉的秘密!怎么破?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01-14

有没有一种状态是饿了没力气干活,饱了却没精神学习?于是乎,一天就陷入饿了吃,吃了困,困了睡,醒了饿的循环中,难以自拔……

这种令人心塞的饭后犯困现象就是食困 (food coma/postprandial somnolence)。

食困,怎么破?

先辟谣,再支招。

辟谣一:食困,因为大脑缺血?不是!

大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靠循环系统调控,进餐后并不会减少。食物进入肠道系统后,的确会导致胃和肠道血液循环加强。

但这主要源于骨骼肌组织的供血以及心脏泵血效率的增加,不会影响对大脑的正常供血供氧

辟谣二:外国朋友说,食困,来自火鸡的复仇?并没有。

“感恩节大餐之后的昏昏欲睡,是由火鸡中大量的色氨酸引起的。”这是美国民间盛传的“火鸡-色氨酸”伪科学。色氨酸的确有助于睡眠,但色氨酸在火鸡肉里的含量并不高,且低于鸡肉、牛肉等。

事实上关于食困的科学机理尚未定论,但在主流的假说中,促进食困的主要因子有高血糖和胃肠分泌的激素。

缓解食困,可以从抑制这些因子入手。

1. 拒绝饭后高血糖,多吃低GI食品

升糖指数 (Glycemic Index, GI, range 0-100),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

相比于低GI (0-55)食物,高GI (70-100) 食物会使血糖升得更高,从而更容易引发困意。因此,合理选择食物,有助于对抗食困。

常见食物GI指数如下:

少食多餐

可避免餐后血糖过高。正确的做法是保证规律三餐,但每餐减量,在三餐之外,例如午饭后3小时来顿水果坚果消化饼干。

千万不要理解成在计划的三餐之外零食不断!切忌甜食薯片等高热量食品!更不是饮食不规律,今天不吃早饭明晚来顿夜宵!

2. 控制胃肠激素:少食油腻

研究显示,胆囊收缩素 (CCK) 的分泌和食困有关。若吃得油腻,CCK分泌得更多,人更易犯困

3. 狙击食困,少食褪黑素 (melatonin) 含量高的食品

褪黑素是促睡因子。虽然食物中的褪黑素是否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尚不清楚,但萃取的褪黑素补充剂已经证实可以被吸收,并且其表达量在血清中增加。

以下食物中的褪黑素含量较高,谨慎选择。

咖啡中的咖啡因有提神的功效。除咖啡外,很多其他食品也富含咖啡因。但提神饮料,如可乐、红牛等是否安全,尚存在争议。

近期,有研究发现蓝光有助于缓解食困。

蓝光是肉眼可见的光线中最接近紫外 (不可见光)、能量最强的光。实验结果显示在正常灯光中加入蓝光可以缓解甚至抵消食困,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度。

食困机理相关主流假说:

高血糖引发胰岛素促进色氨酸转化为褪黑素 (melatonin)

饭后血糖升高,身体释放胰岛素来调控血糖平衡。胰岛素的增加可以提高骨骼肌细胞对除了色氨酸以外的大分子中性氨基酸 (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 的吸收。

色氨酸在血液中的富集使得其冲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在大脑内转化成5-羟色氨酸 (5-HTP),血清素 (Serotonin),最终形成褪黑素。

褪黑素已经被证实有助于睡眠,它也是风靡中国的脑白金的有效成分之一。

胃肠道激素

进食引发某些肠道激素的释放,如胆囊收缩素 (CCK)、饥饿素(Ghrelin)、Peptide Tyrosine-tyrosine (PTT) 等。这些调节食欲的激素已经被证实对促进睡眠有显著影响。

其他有趣的假说——生物活性肽和核苷酸等

牛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肽,可能存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类受体作用,从而促进睡眠。食源性的DNA、RNA和核苷酸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觉醒系统。

我们每天大概会摄入1到2克这类非蛋白含氮物。以单磷酸腺苷为例:腺苷是促进睡眠的重要分子,它通过腺苷受体到达神经细胞,引发睡意。

但这个说法备受争议,因为内源性的核苷酸远远多于食源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