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生不老”是痴心妄想吗?

 真友书屋 2016-01-14

当科学赋予我们寿命之增速快过我们的实际生活之减速时,我们就会获得逃逸速度。而据科学家估测,目前我们的预期寿命每十年增加两岁,或者说每天增加五小时。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每活一天,就会再被附赠五个小时。


| 黄夏 编辑 | 程晓筠



人终有一死,这是尽人皆知的真理。但在美国科普作家、普利策奖得主乔纳森·韦纳(Jonathan Weiner)看来,人类对宇宙和对自身奥秘的探索,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儿。相对于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而言,这短短的一瞬又怎能把奥秘全部揭示净尽?许多所谓的“真理”不仅存在事实上的空白,还存在观念上的错误。


韦纳在他的著作《留恋人世:长生不老的奇妙科学》(Long for This World)中,首先向我们晒了一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所谓“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假如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在石器时代,人均预期寿命可能低于20岁;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帝国,这个数字为25岁;公元10世纪的欧洲,大约是30岁;稍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则为35岁;乔治一世时代,上升到40岁;1900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47岁;而在20世纪末,婴儿的预期寿命已到达76岁。光是20世纪这一百年间,人类寿命就增加了近30岁。


从20岁即被认为已届天命之年、可以安心入土,到76岁仍有延展余裕、还在扭腰摆臀跳广场舞,这观念史上的革命我们尚且安之若素,那么,认为人的寿数还可有上升空间,甚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又有啥好大惊小怪的呢?而况,自然界中并非没有永垂不朽的生物,水蛭就是其中的一个。


韦纳认为,人类寿命在20世纪的大幅提升,是现代科学、医学、城市住房、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领域共同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话听来好像老生常谈,其实韦纳的重点落在“清洁”二字。人居环境(包括水源、土壤、空气)和人体内环境的清洁,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收纳处理各种“废物”。因而,相较探讨糖尿病、动脉硬化、癌症等人类寿命杀手的具体表征,韦纳更倾向于描述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废物处理,以及如何不让人的身体本身变成废物。


韦纳归纳出了七种致命的废物。第一种是“交联”,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的分子变得紊乱僵硬,它们擅自粘着在一块儿,不再有用反而变成身体的累赘;第二种是线粒体功能退化;第三种是细胞之内聚集垃圾;第四种是细胞与细胞之间聚集垃圾;第五种是细胞老化不再做任何工作却滞留体内;第六种是细胞死亡后把其周围的细胞毒化了。


如果说上述六种废物在如今的医疗实践中都可以得到克服的话,第七种废物就比较讨厌,“我们细胞中最坏的居民在其分子基因中聚集出危险的变异,那些细胞的后继者会形成肿瘤”。更讨厌的是,我们用以清扫上述六种废物的办法,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促成第七种废物的产生。这就意味着,年龄越大,患癌症的几率便越高。


韦纳坦言,长生不老的观点在主流医学界并不被看好。人们认为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七岁到几十岁不等,但绝不可能无限延长,因为癌症乃是当下生命科学实现实质性突破的严重障碍。韦纳没有用天花等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现今已被攻克的病例来提升我们的乐观情绪,因为就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是看不到癌症被彻底克服的那一天的。不过,韦纳说“如果我们快速前进,每个研究者都踩在之前研究者的最新成果上继续前进”,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如老年病学家奥布里(本书最重要的采访对象)所说的“逃逸速度”。


关于“逃逸速度”,奥布里写道:“当延长人类寿命的治疗之全面性和安全性被提升的速度高于人类衰老的速度时,也就是那些正在接受最新治疗的人的剩余平均寿命,以及那些可以从治疗中得到最大好处的年龄的人的剩余平均寿命,即便在他们一年年变老的情况下,都开始随着时间而增长。”


换句话说,当科学赋予我们寿命之增速快过我们的实际生活之减速时,我们就会获得逃逸速度。而据科学家估测,目前我们的预期寿命每十年增加两岁,或者说每天增加五小时。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每活一天,就会再被附赠五个小时。


对长生不老观点的狙击,还来自进化论者。1883年,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发表演讲称,死亡乃是生物体内的调适机制,人类个体必须死去,即使他拥有永生的力量。因为,“个体存活越长,缺陷与残疾就越严重,就越难以完美实现其种族之目标”。物种必须繁殖出新的、健康的个体,来取代老旧、蹒跚、虚弱的个体。


但韦纳认为魏斯曼没有真正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他大大低估了生存竞争的普遍性和残酷性。“身体并不是非得发明或者演化出一种像死亡这样的精细调适机制,才能把自己赶下舞台。”因为,大自然在发明致命意外方面绝对具有无限创意。事实上,大部分生命个体都活不到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寿数,在生存竞争中,大规模的死亡都发生在生命早期。


尤其对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来说,死亡是必然的。“正是基因造成了生命逐渐衰弱,而这一点对野外生存意义不大。基因本质上秘密地决定了生命晚期的疾病发作,它们的意义之所以不大,乃因为动植物几乎活不到那些疾病发作的年岁。”


换句话说,我们祖先的基因就是我们现在的基因,而那些在为人父母之前就已死去的人,不在我们的祖先之列。基因决定了我们生老病死的秘密,但绝非我们体内颠扑不破的调适机制,我们根本不需要被迫或者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从“舞台”上撵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设法破解基因的奥秘。倒是长生不老之后的人口爆炸会是一个问题,不过,NASA不是在帮我们想办法吗?而电影则先行一步,早就在轰轰烈烈地上演“火星救援”了呢。


留恋人世:长生不老的奇妙科学

[美]乔纳森·韦纳著 杨朗 / 卢文超译

译林出版社 2015年12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