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与自然免耕研究所|自然农法|覆盖免耕|侯光炯

 田园牧韵 2016-01-14

本文是转载自德风素食与生态促进会博客的、有关侯光炯院士的介绍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5182e0102dt5l.html

水稻

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与自然免耕研究所

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1935年就斐声国际土壤学界,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奠基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双栖巨星,一代宗师,学界楷模。他的光辉一生、高尚品格、学术成就早已为众多名家所写,世人传颂。值侯老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以不敏文思,笨拙笔头,谨记下他老人家在长宁17年的一些事迹,以表竹乡人民对他永久的思念。

(一)结缘长宁17年

侯老一生深爱土地、深爱农村、挚爱农民。老人家的一生,都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操心、忙碌、奉献。将大女儿一家送的糖果倒掉装泥土回家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1980年秋天,侯老看上了长宁县土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到相岭区(今竹海镇)设立科研点,重点从事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长宁结缘17年,老人家把他生命的最后光辉和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他深爱的人民。这其实是他首创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生产应用研究阶段。如果说从30年代到6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及80年代以前的理论研究完成了我国土壤学理论的沉淀和积累的话,这17年则是侯老将他独创的土壤学理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喷发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创立一种理论体系更有价值。

这期间,侯老的突出成果是创立和推广水田半旱式耕作制和旱地自然免耕种植水稻的耕作法为标志。运用半旱式免耕栽植水稻耕作制,能平均增产15%―20%,深脚冷浸烂泥田增产可达50%,仅在南方15个省区推广,10来年即获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同时还大量节约了人力资源和生产投资成本,并可增加稻田养鱼等收入;也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科学措施。此外,侯老还总结农民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土壤“内三稳”和“外三稳”理论,对当地农业提出了小三化(土壤腐殖化、细菌化、结构化),大三化(大地园林化、农田渠网化、复种轮作化),四免(免翻耕、免排灌、免化肥、免农药),四高(高产量、高产值、高品质、高种龄),四个水库(低空大气水库、绿色水为、土壤水库、工程水库)的思路。这些,是当地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至今发挥着巨大的实践作用。

据胡怀洲(侯老弟子,现任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回忆:本可退休享清福的侯光炯,却一直在农村蹲点,从事农业科研及高产实验、示范、推广工作。在他面前,没人敢提“退休”二字,劝他休息一下他都要气得捶胸顿足。但只要说是农民的事,他比谁都关心,跑得比任何人都快,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又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超负荷地工作,侯老的身体、精力大不如以前,几个人在一起摆龙门阵时,往往过一会儿他就觉得困倦,会不知不觉地闭上眼打一个盹。但是一旦有人提起他的学术研究或农村的什么事情时,他立即精神大振,兴奋起来,像换了个人似的,兴致勃勃,思维逻辑极其清晰、明确,折射出深邃、智慧的光芒,苍老而清癯的脸上,一瞬间焕发出一种令人永远难忘的极其生动的神采来。李小平(时任免耕所出纳)给记者说了一件小事,那是1986年的时候,老人家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为了方便,家里便给他专门买了一个血压计,可是这个仪器只在免耕所放了一周,用过一次,就被他送给竹海镇上的姜医生了,他说:“放在我这里,太浪费了,给姜医生,用处就大多了,他就可以用来为好多农民看病了。”像这样不管自己只顾农民的事例简直是太多了。

自打踏上长宁这片土地,侯老就把这里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乐于与所有农民和劳动群众交朋友。工作之余,常安排上街座茶馆,品茗之中,向当地群众了解了不少农事生产的方法和经验。这时,往往就能听到他高兴的笑声。

侯老待人非常和蔼,也很恢谐,有时他会很开心地管身边的工作人员陈世友叫“陈爷爷”(当时60多岁),李小平(女)叫“弟弟”。而人们则一律敬爱有加地管他叫“侯爷爷”或“侯祖祖”。侯老与长宁、与长宁人民那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直到今天,我们在采访中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长宁人民对他由衷的爱戴与敬仰。

(二)院士的自责与忧心

80年代末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一天中午,李小平发现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泥石流泛滥、洪水肆虐的画面,不断用手拍打自己的头,并深深自责:“我该死,我该死,这是我们土壤学工作者的责任啊”。“不治好水土流失,子孙要骂我们啊。”小李好不容易才劝住了老人家。侯老说:“我要写提案,要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那段时间,侯老茶饭不思,忧心如焚,深切关注着灾情和受灾的老百姓,并随即着手写出了《中国水土保持应该考虑走自然免耕的道路》的人代会提案,后于1985年发表同题论文,后又公开发表《发展生态农业,根治长江洪患》的文章。忧国忧民甚至忧地球,是侯老一生不改的秉性,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今天,有着65万亩森林的长宁是有名的生态大县,其38.2%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郁葱葱、根连枝叠、拥绿泻翠的苍朗竹森林,令许多中外游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每年,农民们还可从竹产业中增收几千万元。可有谁知道,这其中还隐藏着侯老的大功劳啊!1981年7月29日晚的特大洪水,顺氵育江河直扑相岭,滚滚恶浪凶无比,一个浪头洪水就上涨一公尺,连侯老居住的区公所二楼都被淹了。大水退后,侯老没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提出任何要求,却及时向长宁县委提出建议,在氵育江河两岸和光秃秃的山坡上种竹植树,减少水土流失,防洪抗灾。而且他首先捐出工资为贫困农民买竹种,带头种植。陈世友说,在今天的百里氵育江画廊三里半至竹海三江世外桃源这一段,至少有一半的竹种是由侯老捐赠的。

(三)侯老与农民朋友戴德光的忘年交

侯老在长宁有许多朋友,不仅有免耕所的员工、大街上一起喝茶的街坊四邻,还有广大农民,古河镇的戴德光就是其中之一。

●振臂高呼

有人说戴德光是个怪人,其实他就是喜欢搞点研究、发明什么的,九十年代中期,他在古河镇白马五社土地岩桃子坡上搞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用秸杆切碎作培养基生产食用菌→菌渣晒干粉碎后加纤维分解菌分解发酵,配成畜禽饲料→喂养猪、鸡、兔→粪便处理后作有机肥还土,再开始第二周期循环)。

1996年3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那天正逢古河赶集,戴德光在他的兽药摊子上张罗着,大约9点过,镇政府派人通知他,侯教授要去他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场参观。那个时候,侯老已是92岁高龄,而且重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他想到戴德光搞试验不容易,说什么也要亲自去看一看,指导一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半路上,实在走不动了,戴德光就和几个农民现绑了一副滑竿把侯老抬到了山上的试验场,听戴介绍情况,看试验的各个环节,老人家几次激动得流泪,称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听别人介绍说戴德光为搞这些农业科研耗尽积蓄,弄得家里狼狈不堪,夫妻失和,子女不满,却仍不改初衷,坚持试验时,老人哽咽了,他与戴德光紧紧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说:“凡是坚持为农民搞科研的人都是有出息的人,你搞的生态循环农业,其实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你能长期自费坚持试验,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激情难抑,老人家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中国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岁。”那苍老却又饱含深情的声音,在田野和山谷间久久回荡,让所有在场的人心灵震撼,泪湿衣衫。

当天晚上,侯老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让免耕所的工作人员装了一背篼的仪器(天平、量杯、温度计之类),由副所长肖俊明亲自送到戴的手中。以后,他一直记挂着戴的科研,不仅与县上联系,希望抓好这个项目,还亲自上中科院成都分院找刘建吉给戴找老师指导他继续搞试验。有一天他还亲口告诉戴说:“我可能要走了,你可能就看不到我了,我要给你再找一个指导老师。”后来,他还真让自己的得意门生、西南农大资环学院副院长谢德体具体对戴进行理论、技术指导。

●相见拜师

在与侯老相识之前,戴德光搞农业科研试验完全是凭着一股子热情,有没有理论依据,成功的把握有多大,他一概不知,也一概不管,只是百折不挠,不断摸索着搞,他好想有老师指点,尤其是得到像侯老这样的专家教诲啊,可他又怕打扰了侯老或是侯老不愿意见他,迟迟没有去拜访侯老,而侯老也听说古河镇有这么一个搞试验不顾一切的怪人,当得知此人想见又不敢见自己时,赶忙叫人通知戴德光到兔耕所相见。

那是1995年初夏的一天,戴德光好激动,心想:就要见到自己日思日想的大科学家、知名学者侯教授了!这是自己企盼了好多年的幸事啊。头天晚上根本就没睡好,急切地早早起来去赶车,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上了车,等他到免耕所时,已经十点种了。

一进门,看见侯老坐在一把背后绑着一块大木板的烂藤椅上(侯老平时非常节俭,钱都用来搞科研或是接济困难群众去了,这把椅子,他修修补补硬是用了10多年),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时,戴德光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这位大学者竟然坐这样的烂藤椅,更没想到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就一直这么等着他。戴德光怯怯的嗫嚅着说:“侯教授,我来是想请您给我当老师,想向你请教几个问题。”侯老哈哈一笑:“你还不知道,我看人,不是听你说得好不好,样子长得好不好,而是看你几十年来做些什么。晓得你坚持搞试验,不简单。我们能相见,是种缘份,我很高兴,我愿意指导你。”戴听了感动得不知所措,赶紧行了拜师礼。不一会,两人已是谈笑风生,越说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吃过午饭,戴就在侯老的书房里看书,陪侯老聊天,侯老还说:“你如果看累了,就到我床上去休息吧。”那天侯老的心情特别好。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戴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侯老回去了。

这以后,戴德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免耕所,去看望老师,请教问题;侯老也悉心地指导着戴搞实验,后来,这两个年龄相差近50岁的人,竞到了无话不谈,几天不见就彼此思念的地步。

●德光,你来医

戴德光还真给侯老看过一回病呢。那是1996年10月中旬的一天,侯老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组织上、领导和儿女们都希望他到医院或请医生来治疗,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干,说什么也不愿离开长宁的免耕所。他说:“我死了没关系,可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三峡库区的千疮百孔怎么办?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战场上是不需要内科医生的啊……”

那天,侯老看到戴德光来了,高兴起来,对他说:“我肚子里头痛得很,你懂医,你快来帮我看看。”戴惶恐得连连摇手后退:“要不得,要不得,我只是学过兽医呵。”老人家却说:“没关系,你就把我当成一头牛来医吧。”

戴德光只好含着眼泪为侯老做了个简单检查,发现老人家的肚里有包块,好像还有腹水,于是说:“侯老师,您确实该到大医院去检查一下了。”侯老听后说:“算了,我整了点马齿寒来吃,好象还松点了。其实只要快乐、高兴(指搞研究),就不那么痛了。”

实际上,这时的侯老已到了癌症晚期,并伴有右肺线癌伴左肺转稳、右胸膜癌性胸膜炎、广泛粥样动脉硬化等10余种严重疾病。
十多天后,这位科学巨星就悄然硕落了。侯老真是一头牛啊,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是心、是血、是生命啊!

●立冢拜祭

1996年11月4日,侯老去世的噩耗传来,百里育江为之哀鸣,万倾竹海为之悲戚。戴德光失声痛哭,悲恸不已,并自费前往重庆悼唁。望着那熟悉的慈祥面孔,戴抚棺痛哭,长跪不起。来后,戴德光时常拿出和侯老在一起时的照片或者侯老送的书籍,默默地怀念这位慈祥的老人、永生敬重的师长、诚挚的好友。1997年清明节,戴德光从侯老的亲人那儿要了几件侯老生前用过的物件,由戴出资在古河镇白马五社白马石旁的山上,建了个侯老的衣冠冢,以解时常思念之苦。

选择这白马石旁给侯老建墓,戴德光讲了其中原委:白马石是块大石头,远看极像飞驰的骏马,在当地很有名,该村即由此得名。在侯老与戴的交往中,白马石的传说曾勾起过侯老许多回忆。侯老的祖上侯端人称白马将军,受到金山一带农民的拥戴,带领人民抗击倭寇立下过赫赫战功。侯老曾说过,他也愿意骑上白马,学祖上为民请命。于是,戴在征得侯老亲人的同意后,为老人家在白马石旁建了这衣冠墓。说到伤心处,这位已届花甲之年的老农,仍不免泪眼婆娑,哽咽不语。

如今,这里无疑已经成了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年清明,古河镇学校的师生以及侯老在长宁的徒弟们都要为侯老扫墓,他们在墓前缅怀侯老的丰功伟绩,学习侯老的伟大精神,向侯老汇报各自工作、学习的成果。戴德光时常在侯老墓前和他摆龙门阵,当他的发明“防治畜禽菌毒感染的磷酸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拿到后,也没忘记到墓前向侯老汇报一声。

在长宁,人们还修建了侯光炯院士陈列馆和侯老故居陈列室,专门供人们参观学习,并已成为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竹海啊,记住这位大地之子吧,育江啊,吟颂这位学界泰斗吧,42万竹乡人民啊,永远怀念您,我们敬爱的侯光炯教授。(毛智)

相关链接:

侯光炯,1905年5月9日(农历4月初6)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吕港镇,1928年毕业于原北平大学农化系,曾先后任重庆大学,北川大学,铭贤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1月4日在重庆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侯光炯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学部委员)、西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名誉校长、宜宾地区科技顾问团名誉委员、顾问、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国际土壤学会中国理事。曾任中科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中国土壤学会肥力组组长、四川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团长、顾问、中国农科院科技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四届委员和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侯光炯教授是国际土壤学界的知名学者,我国农学界和土壤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著名的土壤学家和教育家。他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和高等院校农化教学60多年,先后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主编出版的专著共100余篇(册)。候光炯院士坚持科研、生产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教书育人的成功之路,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土壤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是中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9年,侯光炯院士来到长宁县竹海镇农村搞应用研究,一蹲就是十七年,直到他与世长辞。在竹海镇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然免耕研究所,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路子。他研究成功并广泛推广的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已推向全国16个省、区,面积达5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市农业战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侯光同志热爱科学、自强不息,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献身农业科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堪称一代宗师,科学界的楷模。作为共产党员他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从不居功自傲,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高贵品质。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巴蜀十大英才”等表彰奖励。

来源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gyb/psjfc/200709/238853.htm

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城
邮编:644300
电话:0831-46294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