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题材电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图)

 恶魔传说 2016-01-14

《喜盈门》海报

《被告山杠爷》海报

《暖》海报

《男妇女主任》海报

《秋菊打官司》海报

6月28日晚,长春市锦江广场,几百人站在幕布前,开心地看着露天电影。从梨树县来城里打工的小张说:他和他的同伴们几乎每天收工后都会来看电影。而同一晚上在长久路社区内,纳凉的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前,专注地看着《五朵金花》,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7月2日,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农村题材电影展在长春隆重开幕。本届电影节高层关注,百姓喜欢,业内叫好,参与者众。究其原因,与其富有特色的关注农村题材电影定位密不可分。

农村题材电影在市场化的电影院线放映中并非主角,在前些年甚至被边缘化。但当其成为主角时,却让一个老牌电影节焕发出新光彩。这不能不引人思索、回望改革开放30年农村题材电影的成就与经验,农村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历史的记录与浓缩

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农村题材电影也曾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流。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影中的农村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电影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双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近几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语境下,农村题材影视剧全面开花、异彩纷呈。农村题材电影从地理环境、人物形象、风土人情、叙事语言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浓郁的风土人情,诙谐幽默的乡土情趣,加之民俗、民歌、民间艺术、方言土语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说:“新时期农村电影最大的成就也许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多元化。长春电影节一向定位于华语电影评奖,此次新增农村题材定位,非常好。中国农村电影一直有自己的传统,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

的确,相比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些经典农村影片,如《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金光大道》等的单纯叙事结构与主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影片更多呈现的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历史观照的深刻性、复杂性,而80年代以来的外来文化激荡,社会结构变化,也反映在农村题材电影中及电影手法、内容、结构、审美等的变化里。

比如《人生》,表现了高加林身处农村城市交界处的尴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深刻而复杂,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是好人,犯了法却合乎伦理;《秋菊打官司》寻求法院帮助,体现了现代意识,但当其难产时又是村长挺身而出,于是在村长被带走时秋菊一脸的茫然;《暖》对于命运无奈又不肯低头,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却打动人心;《二嫫》反映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物质化对于山村的侵入。这些影片都努力超越对个体农民的关照,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穿越农民的个体命运沉浮,感悟民族精神、历史脉动与人性光辉。

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崔永泉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精品农村题材影片,表现了我国30年来农村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塑造出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特色的农民形象。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现实生活,也许就是这些电影成功的经验。30年来的代表影片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与长廊。

红火背后也有隐忧

近年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影视剧走红市场,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市场供销两旺。

虽然农村题材电影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农村电影的发展水平、服务水平、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适合农村放映的高质量影片不多,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电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

长影导演王亚力说,农村影视剧的繁荣是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下农村大发展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但同时王亚力也有担忧:有些剧缺少对真正农村生活的体验,所以,某些剧中所谓的农村,更像是城乡结合部。农村戏火了,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农村戏在一片繁荣背后更应该思索的是如何更上层次、更上水平、更有深度,更应该思索如何反映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的发展方向,讴歌时代,创作精品。

梁明说,现在仍需大力提倡深入生活,写出贴近现实的鲜活之作。

真正的艺术在于个性。正如导演霍建起所认为,创作需要创作者的主观想象,你要提炼它,找到真正触动人心的表达。要单纯一些,把魅力和特点体现出来,否则就会模棱两可,不伦不类。

如果单纯用票房价值来衡量,实际上会掩盖某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所以,作为电影产品的终端销售者,长春万达影城总经理王福安认为,电影院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农村题材不可少。

王福安说,站在电影院的立场上看,我们更喜欢真实感人,打动人心,体现人情人性的影片。像《男妇女主任》、《九香》、《一个都不能少》,叫好又叫座。一定要相信观众的鉴赏力,在某种意义上,观众的鉴赏力就是编剧导演的风向标。榆树县农民陈战则说:“我们都喜欢《刘老根》,《乡村爱情》,就因为‘一色儿说农村大实话’。”那种在想象中营造的农村场景,必然处于尴尬的疏离状态,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农村电影就是土,这是一个误读。”梁明说。

今天,城乡人口流动频繁,信息传播突破了城乡界限。农村的电影市场并不应只是限于农村题材的影片。在农村最有市场感召力的往往并不是农村影片,而农村影片也并不只是拍给农村人看的。它是面对城乡甚至是国际化的受众的。所以农村题材电影理应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深度。在反映农村深层现实,体现当代农村历史性的主题上,农村题材电影理应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其内涵与外延、技法与手段都将融入更广阔的电影发展甚至是时代发展的步调中。

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是所有宣传文化工作者包括电影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农民需要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拍摄出真正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农村题材电影,也是电影人应负的社会责任。有需求、有市场、有责任,农村题材电影理应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事实上,农村题材影片也曾经有不少叫好叫座的例子,《喜盈门》曾获文化部颁出的“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多项奖项,同时,上座率创当年全国纪录。

也许在今天商业大片的氛围中,有人认为《喜盈门》的获奖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可是业内人士并不这样看。梁明说,什么叫大片,演员大?投资大?古装的战争题材都有大片,农村题材也未必不能成就大片。片子不在大小,小片子也可拍得很好。我们应跳出农村题材的固有认识,不要人为设置局限,农村题材大有可为。

霍建起也认为,题材只是人为的一个划分,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类型,但更多的是一些共性的东西,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题材,作为电影更多地在于做出人性和人情的表达,深入到人的内心。

本届长春电影节从5月30日“农村电影大集”放映活动启动,到7月6日电影节闭幕,期间共放映影片百余部,计10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左右,其中,农村题材影片是展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优秀的农村影片吸引了大量的群众观看。

事实上,农村题材电影既有市场需求又有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种种利好消息。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农村电影尤其是西部和老少边贫地区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初步改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逐渐增加,农村题材影片创作数量不断增多、质量稳步提高。

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的规划和生产,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的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推进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这些农村电影可持继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措施与体制机制的保证,都已正式纳入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和实施的时间表中。

今天,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上,借长春电影节回顾农村题材电影的来路,这种回顾传统的历程并不是为了重新排列电影历史的顺序,而是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一个文化路标。希望越来越多真正的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在每一年里诞生,成为未来回顾今日的历史坐标与经典叙事。(孟海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