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 ◆ ◆ 一艘报废的渡船会面临怎样的宿命?通常是低价拍卖,拆除船体,变卖废铁。 2001年,哥本哈根的建筑师尼尔斯· 耶佩· 汉森,买下一艘1954年建造的、曾往返于丹麦斯文堡与温纳比间的渡船。 这艘渡船叫做Frits Juel,曾经披风沐雨,在丹麦的茫茫海洋上航行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老化退役后,因为遇到尼尔斯· 耶佩· 汉森,有幸免于解体的命运,在他的精巧设计下,成为一栋世界上最美的船屋。 尼尔斯· 耶佩· 汉森是丹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乘坐渡轮,往返于丹麦各个港口。 “只要稍稍改造一下甲板,就能改建出一栋很好的住宅。”每当乘坐渡轮时,这个念头就在他的脑海中徘徊。 2001年,一个意外的机会,他得知Frits Juel这艘渡船即将报废。巧合的是,这艘船建造于1954年,刚好和他同龄。 Frits Juel宽敞的甲板可容纳三辆小轿车并排停放。“若是使用得当,就能改造成一个舒适的室内空间。”尼尔斯当场决定买下这艘和他同龄、即将报废的渡轮,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住宅兼设计工作室。 还在服役的Frits Juel此时的工作地点距离哥本哈根500公里,正式结束作为渡轮的使命后,它花了2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来到哥本哈根,那是它最后一次出海。 停靠在新港对岸,改造工作正式展开了。尽管设计了很多方案,但尼尔斯决定尽一切可能保留它本来的样子。只在船体上砌起两面从外面看不易觉察的铅色墙壁。而这两面镀铝锌钢板墙,是从安藤忠雄的淡路岛水御堂得到的灵感。 渡轮时代的驾驶室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甲板上有座倒U 字形的钢筋拱架,驾驶室就建在拱架上面。驾驶室的视野非常好,身在其中,有种类似阁楼的畅快。 《走进建筑师的家》作者中村好文(右)和尼尔斯(左)在畅谈这座船屋的改建过程。坐在四叠半的驾驶室里,即使有艘小船驶过,船屋也会随着波浪缓缓摇晃。 “在船屋上比在陆地上更能切身感受到季节变迁和天气变化”,这就是尼尔斯选择船屋生活的理由之一。 驾驶室四周是一圈水平的长窗户。为了俯瞰海面,前后的窗户角度前倾。驾驶员要站着驾驶,所以窗户位置较高。在和窗台差不多高的位置,建有一个折叠式的吧台。吧台上放着葡萄酒和葡萄酒杯,真的有种酒吧的氛围。 原来的船舱被改造成整洁开放的厨房,甲板和船舱间本来隔着一层铁板墙,这块墙已被拆掉,空间与起居室、餐厅一侧连为一体。 室内中央做了挑高处理,新建了通往工作室的楼梯。这一挑高空间本来是为了把发动机等机械拆卸搬走而开的“洞”。钢筋架设的楼梯一看就是用于船舶中的设计,妙趣无穷。 从餐厅越过起居室望向远处的书房角落。左右的小房间是渡轮时代的客舱。新架设的屋顶吊在支撑驾驶室的钢架拱顶下。两排长长的天窗点缀在屋顶两侧。 餐厅的椅子是阿纳· 雅各布森的设计,起居室的沙发是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墙边摆着密斯·凡· 德罗的悬臂椅,办公桌配的是查尔斯· 伊姆斯的椅子,还有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简直是家具名作展示厅。 走下舷梯状的楼梯,就是尼尔斯的工作室。这里是船舱,没有窗户,只有自然光从楼梯处照下来,所以有些类似地下室。 浮在海上的船却有“地下”的感觉,听起来有点怪异,但这里的天花板的确也是伸手可及的高度,更让人感觉仿佛身处地下。 工作室里摆放着制图板和电脑桌、放产品册和样品的架子、未完工的模型……只有室内还残存着一丝渡轮时代的机油味,向人们诉说这里曾是机房。 忙完一天的工作,尼尔斯会和员工来到甲板上,架起烤架,来一场BBQ。迎着海风在船上享受午餐,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这艘本该寿终正寝的渡船,船体未经任何加工,完全保留着当年的外观,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一座被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顶礼膜拜的建筑,静静停靠在新港海岸。迎风飘扬的丹麦国旗欢迎着每一个访客。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村上春树的私宅设计师中村好文走访至此,与尼尔斯深入交谈,写下了《尼尔斯的船屋》一文,并将其收入在《走进建筑师的家》一书中。 住宅如其人。建筑作品不仅反映出建筑师的思想、对建筑的态度,更呈现出建筑师本身的性格和人品。建筑师本人的住宅,更鲜明地映射出建筑师的理想、信念、美学及人生观。同时作为设计师和客户,为自己打造居所时,他们倾力实现的往往是终其一生追求的居住梦想。 跟随中村好文走进24位世界顶级建筑师之家,抛开这些世界顶级建筑师如雷贯耳的名气,观察他们在家里如何放松自我,并与家人真实地生活其中。 这样的家,不是精美的展示品,而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我们即使只是看一看,也会舒心一整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