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科技好强耶! 是吗?以色列诞生过诺基亚、谷歌这样的公司吗? 本篇摘要:中途抽身离场还是一路坚挺到最后?从一个牛逼的的科技创业公司,到一个牛逼的科技巨头之间,隔着100个以色列风投心理门槛。 多年以来,以色列一直被认为是仅次于硅谷的科技圣地,在此也诞生过许多成功的初创公司。但是,以色列人却常常为当地未能培养出诺基亚这样世界级的科技行业领军公司而扼腕。人们常常会问,我们有和诺基亚相类似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自己的“诺基亚”? 以色列人选择诺基亚作为比较对象并非偶然。诺基亚成立于芬兰,而芬兰是一个只有 540 万人的小国家。诺基亚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一点:小国家也能培育出世界级的科技行业领军公司。在昔日的鼎盛时期,诺基亚是一个全球性品牌,拥有高达 1100 亿欧元的市值,雇佣员工多达上万人,业务范围覆盖超过 150 个国家,出口量占到芬兰出口总量的 16%。 最重要的是,诺基亚曾为每一位芬兰人带来了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高科技生态系统为傲的以色列人,曾经也不免对芬兰人的这一成就心生嫉妒。 如今,诺基亚辉煌不再,苹果、谷歌和 Facebook 已经取代了诺基亚的地位,成为了新一代成功的化身。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即使是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也只占到了全美 GDP 总额的 0.5%。而 2011 年,诺基亚却占到了芬兰 GDP 总额的 20%。因此,难怪诺基亚的衰退给芬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说,芬兰的经济伴随着诺基亚的兴衰一步步“从繁荣走向萧条”。 创业之国以色列为什么没有一家科技巨头?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他的著作《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中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兄弟,他们一个是银行家,一个是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一直在抱怨自己的收入不稳定,不像他兄弟那样在银行工作有保障。而塔勒布认为,这是一种错觉。事实正相反,正是这种无法预知的收入波动才成功帮助帮助出租车司机安稳度过了经济震荡周期;而银行家虽然收入稳定,但是在面对经济崩溃的大潮流中却也无法自保。 经济体也一样。只有当内部的各公司涉猎的领域广泛而多样化时,这个经济体才能更加稳定而强大。如果一个经济体仅仅是依赖于几个巨头来支撑的话,那一定是相当脆弱的。当这样企业的崩溃后,整个经济体势必会产生大动荡。以色列是一个小经济体,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经济会更加的脆弱,所以,其实没有科技巨头的出现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不一定是一个坏事。 ![]() 以色列企业家常常被指称为是短跑选手而非马拉松运动员。也就是说,他们原本就做好了快速退出的打算——通常在三到五年后,以色列企业家就会抽身离场,而他们的交易规模则在数千万美元至几亿美元不等。人们常常责备他们没有能力或毅力创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 人们的这一指责有一定的道理。科技公司的创立者通常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公司成立之初,他们能够很好地领导公司;但是,待公司走向成熟后,他们在公司管理经营上就没那么得心应手了。只有极少数个人才同时具备成为科技领袖和商业领袖的双重能力。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曾做过一项不太知名但却相当令人钦佩的决定——他们很早的时候就邀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加入了谷歌,担任公司的专业首席执行官。而那样的事情在以色列或者其他地方非常少见。
近年来,以色列的高科技领域已经显著成熟。高科技领域的成熟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学习过程,而以色列和主要市场之间的远距离又进一步减缓了这一过程。大多数以色列公司最后都会把他们的总部搬到美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的美国技术把公司带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不过,在公司达到中等规模时抽身离场未必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高科技世界瞬息万变。在这里,时机就是一切。回首过往,你会发现,有太多公司拒绝收购要约,希望公司能够继续增长,最终却以破产倒闭、关门歇业或接受比最初收购价低许多的收购价而告终。以色列风险投资者手中运营的资金通常比他们的美国同行少,而且他们在中等规模的交易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公司达到中等规模时抽身离场这一行为通常符合以色列风投的心理舒适区。 ![]() ![]() 关于以色列人企业家精神的言论有很多。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它能够激发创新,还会催生出许多极富吸引力的企业。然而,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企业家精神如果走向极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各个企业都很难做大。在极端情况下,企业家精神会创造出一种过度竞争的环境。 众所周知,以色列有着各种创新行为,主宰着一个蕴藏巨大机遇的领域。然而,以色列没能培育出世界级的领军企业,反而催生了不少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互相残杀,却没有一家企业能突破临界点,达到足以成为领军企业的规模。而且,以色列企业的竞争对手往往有许多都是由公司最初创立者的前任雇员或当地高科技领域心存嫉妒的同行创立的。 目前,同为以色列公司的 Outbrain 和 Taboola 正在内容推荐市场彼此竞争,同为以色列公司的 NICE 和 Verint 在多领域人力资源行业互为主要竞争对手,而同为以色列公司 SundaySky 和 Idomoo 则在视频个性化领域瑜亮相争。 这些还只是以色列过度竞争现状的几个例子而已。 激烈的竞争环境,显然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这也不是说越激烈越好。一个完美的经济生态环境应该拥有适度的竞争氛围而不是恶性竞争。对于以色列这种小型的经济体而言,就更必须要了解这种权衡,才能够平稳的生存下去。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直接跳转 |
|
来自: guwengdudia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