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明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现状

 曹娥江 2016-01-14


  口服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在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系统评价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一、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涉及的主要药物

  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文献涉及到单味及复方汤剂(经方或自拟复方)、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

(一)中药汤剂和口服中成药

  周鹃等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设为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口服单味中药、中药复方汤剂、中成药,或者是以上类型中药的组合)与对照组(可以为安慰剂、不治疗或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改善DHF患者舒张功能、症状体征、运动耐力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疗程越长对舒张功能的改善越有益,并且口服中药安全性较好。

  徐武兵等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在改善心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A峰值,由于研究纳入文献不足处较多,仍需要进行大规模,高质量,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证据。

  吴喜庆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为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疾病相对对照组而言更有优势。

  耿冲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加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的中医治疗与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能提高显效率,加强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值得临床推广,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随访时间长的RCT加以佐证。林家茂[7]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减低心重指数,降低病死率,且与抑制RAAS激活有一定的关系。

  魏兴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确切并真实可靠,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朱丽凌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温阳利水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温阳利水中药复方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及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分心排量,并且能有效降低BNP,但对改善远期病死率或再入院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尚无证据评价,待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中成药:

  1.芪苈强心胶囊 徐宁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提示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提高心功能并增强运动耐力、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 BNP和 NT-proBNP 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且不良反应不多于常规西药抗心力衰竭治疗。

  2.芪参益气滴丸 曲凤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芪参益气滴丸加西药常规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并增加 6 min 步行距离,可降低血浆BNP 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由于纳入文献有限,尚需要进一步证实芪参益气能否降低再住院率。

  3.麝香保心丸 安宜沛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设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麝香保心丸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可改善 CHF 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逆转心室重塑,提高活动耐量。纳入文献中有2篇报道了再入院率,且结果显示试验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此外多数文献未报道服药期间频发及严重不良反应,故从整体上可认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是安全有效的。

(二)中药注射剂

  1.参附注射液 研究者侯雅竹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设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参附注射液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结果发现相对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两种治疗方式联合组能显著减轻心衰病人临床症状,疗效较为确切,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

  2.心脉隆注射液 张家美等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在目前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脉隆注射液对于心衰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 步行距离、中心静脉压)均有改善效果,是值得推广的药物; 但是对于远期预后,该系统评价未能给出较好的结论。

  3.黄芪注射液 研究者王丽显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设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结果发现相对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加用黄芪注射液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可使总效率提高,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4.参芪扶正注射液 申浩等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统计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在治疗心力衰竭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心输出量、降低BNP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且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

  5.丹红注射液 李金等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药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0篇文献,总计8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率及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6. 参麦注射液 侯雅竹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 研究对象设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参麦注射液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结果发现参麦注射液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室舒张功能等方面有可靠的疗效。而对于 BNP、IL-6、TNF-α 和 6 分钟步行试验等方面,因分别只有1项研究涉及,只能得出参麦注射液可能有降低BNP、IL-6、TNF-α水平及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的结论。

  7. 生脉注射液 袁杨等人采用系统Meta分析的方法对西药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西药联合生脉注射液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和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同时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BNP水平,其中有1项研究还显示生脉注射液可能会降低体循环外周阻力,另有2项研究显示生脉注射液可能会降低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和改善心率变异性,但因其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且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主要疗效指标

  1.纳入文献多采用综合的疗效指标评价体系,就中医临床症状来说,一般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判断标准,尚不能体现且客观评价中药治疗的优势,容易产生偏倚,不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主要观察指标。

  2.超声心脏检查利用多项指标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LVEF是反映心输出量常用的指标。心衰状态下由于心肌细胞能量输出减少,导致室壁张力降低和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引起LVEF降低。大部分研究文献结果提示西医常规治疗加用口服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LVEF和相关心脏超声指标。

  3.6min步行试验从运动耐力方面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在心衰状态下,由于患者运动能力降低,6min步行距离下降。大部分研究文献结果提示在西医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延长6min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4.生活质量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大部分研究文献结果提示在西医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延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BNP作为替代中点指标近些年认为可用于心衰病情和治疗的评价,仅有部分文献观察加用中医药对心衰患者BNP有改善作用。

  6.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评价药物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部分文献进行了安全性监测,报道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等轻微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轻微不影响疗效观察。

  7.由于慢性心衰疾病的特点,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疗效的判断需要长期随访,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困难,目前的大部分文献研究疗程结束未进行随访。多集中于测量中间指标,而以心血管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等为终点指标的研究文献还很少。


三、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方法学现状

  尽管大量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Meta分析结果都显示中医药在改善慢性心衰症状体征、提高运动耐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住院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加用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大多数文献质量较差。研究设计的严谨程度和方法学质量对干预的效果评价会有直接影响,RCT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产生偏倚。中药干预慢性心衰的试验在以下方法学质量方面有待提高:如对于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盲法的实施、对照措施的选择(国际公认的治疗手段)、详细报告试验中病例退出和脱落情况及原因;注重生活质量评价,尽量避免使用主观的结局指标,并报告终点结局和不良反应事件。


  因此要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以心血管死亡或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指标的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