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先生去世6周年纪念(1918——2009.6.23) 张朋先生一生充满传奇,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名满天下。从小学美术教师退休,直接升为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画院副院长、青岛画院名誉院长。居室破旧,不装修,衣着简朴,深居简出,晚年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以至于2000年后经常有人问:张朋这个人还有没有?青岛政府分给他房子,专家公寓,他不要。国家领导人的孩子通过青岛市政府跟他要画他拒绝。两次机会调到北京工作,他不以为然,以照顾病妻病儿为由谢绝,令其他同行惋惜。当年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可买一两张他的画,现在,他的画被炒作得高到普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工作5年左右才可能买到一张。而他自己生前从不参与宣传炒作。不关心市场,不在乎别人造假画,经常有人拿来仿他的画跟他合影,他也不拒绝,…… 简历:1918年生于高密,母亲是“扬州八家”之一高凤翰的后人,擅书画,叔叔亦是画家,受家庭熏陶,从小习书作画。幼时读私塾,未上专业院校,自学为主。 *1935年移居青岛。 *22岁至60岁为青岛的小学美术老师,教书、画画,默默无闻,清贫寂寞。据说贫困潦倒时曾经摆过地摊。先生甘与稚童为伍,认为儿童画画稚拙纯真,绝无假大空之流行病,有许多可学之处,先生曾题画曰:“大墨粗毫三五笔,随心所欲贵童真。涂鸦自寻其中趣,有法不如无法新。” *1978年,北京画家李苦禅、祝大年、袁运甫来青岛,看到先生作品,深深折服,回京后大力举荐,众名家好评如潮。这一年先生60岁,命运传奇般地大转折,由小学教师升为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为青岛画院副院长、青岛画院名誉院长。 *成名之后依然淡泊名利,深居简出。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亲笔写信力邀张朋先生赴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工作,先生婉言拒绝。 *陈传席评在野派四大家:张朋、黄秋园、陈子庄、陶博吾。 *魏启后称赞先生为“白石之后第一人”。 *评论界称张朋为“二十世纪末最后一位中国画大师” ,一代中国画坛精神领袖。 *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张朋画辑》、《张朋画集》、《张朋画选》、《抚鹤堂藏张朋画集》。 *张朋早年学清代高凤翰及近代任伯年、吴昌硕、张书旗等,工写结合。中年后移师齐白石,专攻大写意一路,卓然自成一家。花鸟为主,兼顾山水、人物。张朋画过的动、植物约百种,无不生动活泼,造型简练,笔墨朴拙而神灵活现。每作一画,皆极用心,极少应酬,极少有重复,超凡脱俗,满纸生机,耐人寻味。 *学齐白石而跳出齐白石,并有所发展,远胜齐家子孙。 *先生题画句,为自我写照: “纸笔代喉舌,丹青寂寞多。” “多少烦纡事,磨于水墨中。” “人欲无穷身不已,悠悠世路任浮沉。” “人闲物静两相得,怡情适性唯丹青” “年华十二留丹青,六五衰翁太瘦生。墨迹三千儿永宝,一生心血笔中情。 ……” *张朋作品大体行情:1978年之前,画作只有送人,几乎没有掏钱买的。成名之后,10块20块一幅,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两三幅吧。随后逐年升值,记得1989年,同学帮别人去买,四尺三开的要1000元了,90年代末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张朋作品挺多,好像每尺2000元还能买到,有些要价已经达到3000元一尺了。10年前,大概是一万一尺吧。2008年拍卖,四尺三开达到10万。这两年精品达到了10万一平尺。 *2009年6月23日18时20分,张朋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 *张朋先生是青岛文化的名片,遗憾的是至今未成立“张朋纪念馆”。 *我有幸自2002年师从先生,虽然每年只见几次面,每次见面时间都不长,话也不多,但对我的引导、鼓舞、影响力甚大,受益匪浅。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比如我从未听到先生评论他人短长,比如对待名利的态度…… *张朋成名前,为小学教员,他不好攀附高官权贵,一味埋头学问。每逢市里举办画展,都认认真真画好了送去,有时主管画展的人看不懂他的画,向废纸笼里一扔,他也无怨无艾。 *先生历尽坎坷,衣食简朴,淡泊名利,性格敦厚谦和,不求闻达,不好卖弄,更不善官场交际酬应,以常人的眼光看显得迂腐,但这正是中国传统士人之品格,寂寞求道,跨越流俗。 *宣布封笔之后,不卖画,2002年某画商带10万现金奉上,对先生说,画什么都行,几张都行,画好后告诉一声。先生婉拒,言:“身体不好,也画不好了”。领导索画,也一样推辞。 2自画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