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要做能被历史留下的事,哪怕只有一两件”

 三个馒头170 2016-01-15


画事君说
这是一篇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的采访文章。你先别急着表示不感冒,在采访之前,我和你一样忐忑。

首先民国画事的基本原则是不写活人,要写也写很老的快死的老人,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艺术类大号”,一直不挣钱的原因。

其次,王明明除了是画家,是北京画院院长,还是国务院参事室的官儿。要这一坐下来,他跟我聊美术界的官话空话,我这暴脾气,当场大翻白眼怎么办?以后在文艺界怎么混?

但是我对北京画院是很有好感的,因为他们做了一系列很棒很棒的事情。比如齐白石的专案研究,比如“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和画册,还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这些都是我经常会翻阅和使用的工具书。

作为北京地区一个辣么小的美术馆,咖啡馆都才四张桌子,他们的精神产品做成了全国先列。但是过于低调,导致外界所知甚少。

我心想要是个官气十足的人,大概也管不出这样一个地方吧。于是就去了。



北京画院:要做历史能留下来的事


一见到王明明,我说王院你造吗,《民国画事》几乎没有写过活人哎。


王明明说,哎呀,太好了,我们院的《大匠之门》丛书原则也是不写活人哦。


我说我是定位民国,您是为毛啊?


王明明说,我不能做一本让人不看就扔的书呀。


于是,能留下来,能被记住,成了北京画院做事情的标准。


丛书《大匠之门》,一年四本,王明明第一个定位就这书做完要“能留下来”,“留得住”。



《大匠之门》丛书


“所有人都是历史的过客,最后你做的事留不住,你画的画留不住。时间很宝贵,做一些浪费生命的事干什么?我们要做能给历史留下的事,哪怕一两件,是吧?否则不要做。”王明明讲起了青史留名。



北京画院出品齐白石手稿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做了约十年。一开始想做这个系列展的时候,很多人反对,说为啥给死人办展览,又没好处。王明明一点都没客气,说“谁死了留在历史上了,我就给谁办。”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默默地做到第三四个年头的时候,一下子很多人都明白了,北京画院做的这件事情,有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画册


“这些大家,你必须去重温,必须去研究。”作为一个长达十年的项目,将二十世纪也就是近现代美术史进行一遍个案梳理,每个展览都丰富、立体、精致、深入,让人能够一下了解到这位画家的全貌。这样的展览,绝不是墙上挂画那么简单。而这样的系统性,国内也是罕有。


“这样做的事情才能留下来。”这是王明明的追求,“拿纵向作为标准,跟前人比,而不是横向标准,比谁有名,比谁官大,比谁钱多。中国画家首富,那有什么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追求,他选的人都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能不能做事,有没有水平,是破格选拔的标准。有些人不是体制内的员工,但是有本事,有水平,王明明也会想办法把他们要来,还解决户口。


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做展览是现在圈内有口皆知的好口碑。来北京画院以前,他虽然学美术史,并没有做过美术馆,而是做设计。一次雕塑展上的合作,王明明看上了这个复合型人才,他说,等我美术馆盖好了,你来当馆长。


美术界做的展览很丑,这是我觉得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好在北京画院的展览颜值都不错。



王明明在齐白石画展现场布置


这些人在一起精益求精,让每一个展览都变得很拼。


比如今年的齐白石草虫展,王明明把展板的颜色从土黄调成草绿,因为“土黄色背景,那些草虫不就淹没了吗”,也与主题不符;门厅展板也从重彩调成淡淡的颜色,轻纱的底子,蝴蝶蜻蜓剪影在花间飞动。因为“齐白石不需要广告的冲击力,展览要像他画的草虫一样,薄如蝉翼。”




天才小画家,却没上大学


王明明选人的规矩是不看学历,只看本事,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点关系。他没上过大学。


虽然六岁就开始画画发表,被誉为天才小画家,但是他在考上工艺美院时候,却因为被分到特艺系去了。他想画画,于是跟老师周思聪说,“我不想去。”周思聪说,那不去就不去了,来画院吧。




当时王明明还在工厂当工人,也能凭着会画画进画院。师傅带徒弟,这是画院的传统。


如今来看,王明明小时候画的画,就已经有了师承传统。




王明明少儿时期作品


1958年,所有的美院老教授在王府井的和平画店笔会义卖,一张五毛钱。李苦禅等很多老画家在那画,6岁的王明明也去了。老教授们画完了,说来了一个小画家,画一张吧。他就画了一条鳜鱼,也卖了五毛钱。



王明明六岁时画的鳜鱼


李苦禅一看这条鱼画的不错,就告诉王明明的父亲,“我在煤渣胡同多少号住,你带着孩子来吧。”


从6岁开始,王明明陆续跟李苦禅、陈半丁、刘凌沧、周思聪、卢沉、启功这些老先生们学习书画。李苦禅送王明明一个瓷马,他给画成一张小画儿。苦老的课徒稿到现在还是王明明的珍藏。



王明明画苦禅先生赠送的小瓷马



苦禅先生示范稿 1961年


在王明明的记忆里,这些老先生们话很少,去家里拜访,淡淡问个好,拿出画来看,看完点评一两句,一辈子就记住了。他还记得文革时去看刘凌沧,在他屋子前的那个窄窄小院,俩人坐在小板凳上说话。刘老说,“明明,你做人要老实,做艺术绝对不能老实。”


这句话王明明就记住了,体悟了很久。



张正宇先生赠画


王明明很庆幸自己没有上专业美术院校,而是一直拿着毛笔,在师傅带徒弟的路上慢慢摸索。从小时候拿起画笔临摹齐白石开始,他“第一口奶喝的是传统的”。





王明明少儿时期作品


北京画院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也是他对这些老先生们的一个还愿。



吴作人先生赠画


传统:要进得去,出得来


王明明最爱讲的一件事是守规矩。比如他画手卷,要严格按照手卷的规矩,格式上不能乱来。手卷具有散点透视和平移视线的特殊观感,画手卷的过程中,仿佛和古人有了文脉上的关系。在一味求大的当代美术界,画小小的画,出小小的书,也成了稀罕事。


如何体味传统二字画好中国画呢?王明明也有自己的认识。“必须有三个条件,才能学会一点传统”。


第一,从小是不是练过字,书法基础要打的牢。


第二,从小要用毛笔画过画,西画、水彩、素描的教育基础在成年后。用毛笔是根。


第三,造型能力。不是纯西画的造型能力,而是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拿着毛笔去从生活中找出来,用几条线给它表现出来。



王明明书法


除了技艺上的东西,还要讲究两个气:一个是书卷气,一个是静气。“这是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可要养出来非常难。需要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王明明说。


说到传统,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美院上学的男孩,出身于书画世家。临摹传统功力很好,学校老师却说,不能老画四王,得变化,当代化。然而他父亲说,你小屁孩,传统都没学会,变什么变?


这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传统是一座大山,很多人都靠它吃饭。然人生有涯,学而无涯,面对传统,每个人都不禁心有戚戚焉,要是一辈子就被这座山困住了,怎么办?


王明明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来自李可染。李可染说,面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力气钻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我觉得画家必须有能进能出的本事。光关注古代,你会跟现代割裂开;如果不关注传统,那你这文脉是断的。


王明明认可的画家,“有的没学历,学宋元,写诗词,传统很扎实,可是有自己的面貌”,这样的画家,他会把他们请到画院里做一个有传承的专业画家。但如果是纯仿传统,“进去以后,跳不出来,那恐怕也不行。”


继承传统,不应该继承一种图式,打开一张宣纸,永远画一个山,一个水,然后一个高士,不停地重复,怎么能行呢?我们应该继承的,更多是笔墨、精神、或者审美。




王明明在画画在表现不同题材会展示不同的样式和风格,跟传统好像距离很远,但是意蕴相通。这是他最重视的东西。不管是用传统的笔墨,还是现代的形式,必须进入一个语境,有一种文人的情怀在传统中延续。


“画到最后,画的是人格。”王明明追求的是老先生们的境界,“二十世纪美术大家,每一位的基础都非常正,不是旁门左道,不是一两个符号就能拔出的风格,看似平淡,无法超越。”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一个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不要期待别人都理解。你要坚守什么,那必然是孤独的,但此刻的内心很充实,无所谓得不得。

——王明明



春暉爛漫——王明明迎春花鳥畫展
【展覽時間】
2016年1月15日下午3點

【展覽地點】
北京路寬畫廊

(北京市西城區南新華街25號)




【部分展品欣赏】



夏日清幽 74cmX234cm


花鳥四屏之一 40cmX60cm


花鳥四屏之一 40cmX60cm


花鳥四屏之一 40cmX60cm



花鳥四屏之一 40cmX60cm


春塘清韻 90cmX104cm




元稹詩 19.6cmx31.2cm


道源詠梅 21cmx 21cm



對聯 136cmx34cm/2




点击图片查看民国画事精彩内容



齐白石上课:“题款就不够本了!”

张光宇,很幸运,你死了!

执笔如仗剑!从大千到宾虹,用什么笔行走江湖?





评论区留言 和画事君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