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题材”电影何以焕发新光彩

 恶魔传说 2016-01-15

  图为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剧照

  7月2日,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改革开放30年农村题材电影展在长春隆重开幕。本届电影节高层关注,百姓喜欢,业内叫好,参与者众。究其原因,与其富有特色的关注农村题材电影定位密不可分。

  历史的记录与浓缩

  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农村题材电影曾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流。改革开放30年来电影中的农村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电影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双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近几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语境下,农村题材影视剧全面开花、异彩纷呈。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浓郁的风土人情,诙谐幽默的乡土情趣,加之民俗、民歌、民间艺术、方言土语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梁明说:“新时期农村电影最大的成就也许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多样化。”的确,相比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些经典农村影片《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单纯的叙事结构与主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影片更多呈现的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历史观照的深刻、复杂性,而80年代以来的外来文化激荡,社会结构变化,也反映在农村题材电影中及电影手法、内容、结构、审美等的变化里。比如《人生》,表现了高加林身处农村城市交界处的尴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深刻而复杂,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是好人,犯了法却合乎伦理。《秋菊打官司》寻求法院帮助体现了现代意识,但当其难产时又是村长挺身而出,于是在村长被带走时秋菊一片茫然。《暖》对于命运的无奈又不肯低头的抗争,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却打动人心。《二嫫》反映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物质化对于山村的侵入。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透过农民的个体命运沉浮,感悟民族精神、历史脉动与人性光辉。

  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崔永泉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精品农村题材影片,表现了30年来农村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塑造出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特色的农民形象。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现实生活也许就是这些电影成功的经验。比如,从李双双到秋菊到喜莲,电影中新中国的妇女形象与时代一同成长,当90年代初的喜莲说出科学技术就是人民币的时候,当秋菊执着地讨要一个说法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与感悟,更是一个民族的成长与感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现代化征程,乡土电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表达中的典型文本之一,顺理成章地反映生活、记录历史。  

  红火背后有隐忧

  近年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影视剧走红市场,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市场供销两旺。但是农村电影的发展水平、服务水平、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适合农村放映的高质量影片不多。

  长影导演王亚力说,农村影视剧的繁荣是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下农村大发展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但同时王亚力也有担忧:有些剧缺少对真正农村生活的体验,剧中所谓的农村,更像是城乡结合部。农村戏在一片繁荣背后更应该思索的是如何上层次、上水平、更有深度,更应该思索如何反映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的发展方向,创作出精品。

  梁明说,现在仍需大力提倡深入生活,写出贴近现实的鲜活之作。在一个越来越注重讲好故事的今天,电影剧本的创作是优秀电影的基础。如果我们在电影影像中不能建立充分的历史空间与个人哲学,那么即使是再好的题材,也依然徒具外表而中心空洞。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认可为农民文化的代表,其基础在于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体察,反映了农村的深层现实。正如导演霍建起所认为,创作需要创作者的主观想象,你要提炼它,找到真正触动人心的表达。要单纯一些,把魅力和特点体现出来,否则就会模棱两可,不伦不类。

  长春万达影城总经理王福安作为电影产品的终端销售者认为,电影院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农村题材不可少。我们更喜欢真实感人、打动人心、体现人情人性的影片。像《男妇女主任》、《九香》、《一个都不能少》,是叫好又叫座。一定要相信观众的鉴赏力。在某种意义上,观众的鉴赏力就是编剧导演的风向标。

  的确,今天,城乡人口流动频繁,信息传播突破了乡村界限。农村的电影市场并不应只是限于农村题材的影片。在农村最有市场感召力的往往并不是农村影片。而农村影片也并不只是拍给农村人看的,它是面对城乡甚至是国际化的受众的。所以农村题材电影理应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深度。在反映农村深层现实,体现当代农村历史性的主题上,农村题材电影理应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

  大有可为  前景广阔

  农民需要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拍摄出真正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农村题材电影也是电影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有需求、有市场、有责任,农村题材电影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农村电影尤其是西部和老少边贫地区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初步改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逐渐增加,农村题材影片创作数量不断增多、质量稳步提高。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的规划和生产,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的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推进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这些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措施与体制机制的保证都已正式纳入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和实施的时间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