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微信号火,只是因为派人试吃 300 包薯片和 28 碗鳗鱼饭吗?

 昵称535749 2016-01-15
这微信号火,只是因为派人试吃 300 包薯片和 28 碗鳗鱼饭吗?

商业 商业

这微信号火,只是因为派人试吃 300 包薯片和 28 碗鳗鱼饭吗?

朱凯麟 朱凯麟 1 小时前

闭环、变现、社区、生活方式、年轻人……所有这些投资圈趋之若鹜的元素你都能在一个公众号身上找到。

2015 年圣诞节临近的时候,企鹅吃喝指南掌管“啤酒部”兼“日料部”的编辑美伢只身前往汕头,她的任务是去考察一种料理:潮汕火锅。

后来,《我们去了汕头,只为让你看到潮汕火锅真正的样子》这篇 4000 多字、图文并茂的长文,成了微信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开始做“测评贴”之后,第 4 篇阅读量超过 10 万的推送。此时距离它们开号过去了一年多。

之所以要做这个选题,主要的理由就是它够火。上海目前有一千多家潮汕火锅店,如果你也住在这座城市,你会发现近两年,身边凭空开出了一大波潮汕火锅店。它们有的甚至曾经经营的是干锅牛蛙,摇身一变,就开始卖潮汕牛肉火锅。

这里面不仅仅牵涉到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但质量问题永远是大头,有些店家会拿“嫩肉”伪装“吊龙”,有些则声称自家的牛肉是潮汕空运来的),选择一多,很多人就失去了判断力。和音乐、读书和电影一样,美食是催生排行榜的好地方。否则大众点评就不会做成今天的样子,也不会有各种小众点评生存的空间。不过,做点评的人向来很多,写美食评论的也很多,但是做规模化评测的很少。

美伢的任务是去汕头实地考察,回来写一篇关于潮汕火锅的“考据贴”。关于这个她已经验颇丰,《28 碗鳗鱼饭,我们(又)吃完了!血都稠了。》和《Let’s Ramen! 扫荡上海 23 店 68 碗拉面,吃出 9 碗真爱!》这两篇企鹅的热门文章都出自她手。

美伢扫荡的 68 碗拉面美伢扫荡的 68 碗拉面

从上海飞到揭阳,再乘坐机场快线赶到汕头,第一天吃了狮头鹅(“鹅肝超好吃”,美伢说),做了一下准备工作。她在汕头待了四天,跑了六七家潮汕火锅、潮汕牛肉丸店。其中,第三天约见了潮菜协会会长张兴民,后来文章里很多关于潮汕火锅的知识就来自于他。

四天的行程很紧凑,最难的部分是如何混进后厨。“主要靠卖萌啊。老师傅对肉很懂,但不太会普通话,我得找年轻一点的来翻译一下。”美伢靠这项技能成功观摩了师傅手打牛肉丸、切粿条的过程,拍成 GIF,她还跑到汕头郊区蔡社牛肉城后院的牛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

跑道汕头出差的编辑美伢跑到汕头出差的编辑美伢

牛棚,摄于汕头郊区蔡社牛肉城后院牛棚,摄于汕头郊区蔡社牛肉城后院

读者对这篇《潮汕火锅》的评论是这样的:“应该是网上最详实最认真最好看的牛锅指南了吧”、“和写论文一样”,帖子还炸出了一众潮汕人在下面激动留言。

为了建立公信力,企鹅吃喝指南的每个“测评选题”都分两步走,把科普帖和测评帖分开,一般会先发一篇阐述标准,再发一篇测评的文章。

企鹅吃喝指南在 2015 年 1 月拿到了天使投资,后续公司遇到一些风波(你在后面会看到),又进行了新一轮融资。

这个公司卖点其实并不在于所谓理科生的科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市场不常见的方式进行良品推荐。评测只是各种内容之一,它之所以会火,同样不是因为科学,是因为赋予了食物一些看起来比较科学的指标,利于记忆,利于传播,就目前来看,也很有新意。投资人可能会被这种形式吸引,但最终看重的还是变现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稍后说这个事。

“测评”系列的确迷住了很多人。公众号人气最高的一篇文章是《300 包薯片,我们吃完了!这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微信一百多万点击量,撰文者是洪庆子(她真的吃了那么多薯片)。

她说,她效仿的是之前那个吃了 52 家小笼包的老外(《好奇心日报》曾经报道过这故事,请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我们这群人基本都是理科出身,骨子里就是这个路子。”作为团队里负责“葡萄酒”、写惯了品酒词的人,洪庆子习惯了用一个体系化的标准来做评价,于是就有了和“葡萄酒酸度”、“单宁含量”感觉差不多的“薯片油感”、“调味”、“薯味”、“酥脆度”这些评价维度。

300 包薯片300 包薯片

请读者一起来“试吃”薯片请读者一起来“试吃”薯片

读者都觉得他们敬业。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企鹅吃喝指南的微信粉丝就涨了两万多,根据公司创始人之一王志伟的说法,从开始做测评文章到现在,公众号一个月里粉丝涨了五万,现在已经接近 30 万了。

在企鹅吃喝指南并不太大的上海办公室里,王志伟说起了自己当时做的一件事,“前两天,我在淘宝上想买一块欧洲牛排,把四个字打进去,有 6000 多种选择,从 15 块钱到 1000 块的都有。我觉得现在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很难想象有人会主动在淘宝上买牛排。我们姑且认为王志伟在模拟用户测试吧。

他这样形容整个团队:“我们都是愿意晚上横跨城市十几公里打个车,去吃一碗拉面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为了做一篇薯片测评,会号召 50 多名读者一起到上海复兴中路的会议室一起来试吃薯片,“其实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为非标品建立一个标准。”而他的困惑是,那些吃喝相关的媒体大都在为商家服务。

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短时间内不接任何行业相关广告,说白了还是为了建立信任感。企鹅吃喝指南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包括严肃地对待“吃”、考据型的文章、做测评之前看很多国外的论文……以及邀请粉丝一起来做测评。但整个公众号里的内容其实不止于此,大约 50-60% 的食物科普文、10-20% 趣味性的主题推荐、还有名为“To Do”的烹饪视频栏目,向一些合作的达人约稿教你如何做日料、早餐、烘焙等等。

企鹅吃喝指南的日常推送企鹅吃喝指南的日常推送

视频,是企鹅吃喝指南最初的内容生产模式,当时,公司的另外两个创始人王胜寒和喃猫还没有和王志伟“分家”,公众号仍然以介绍葡萄酒知识、举办线下“企鹅品酒会”为主。王胜寒是红酒达人,喃猫是西餐达人,两位女生专注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王志伟负责公司管理。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双方产生了分歧。

王胜寒和喃猫王胜寒(醉鹅娘)和张喃喃(喃猫)

王胜寒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简单来说,志伟希望搭建一个聚合吃喝达人的平台,而我和喃喃创业的初衷则是希望将我们擅长的内容和产品发扬光大。”她指的是葡萄酒和法餐。现在,她们经营着一个新的公众号“企鹅和猫”,原先的数百名“企鹅团”会员也跟着她们走,这是一个按月订购葡萄酒和西餐食材的服务,每月 200 元,半年起订。

主打食物的内容类公司有很多,比如“食帖”、比如一人食,有时像主打生活品推介的“清单”和“声色犬马”也会涉及类似的内容……它们都在依靠原创的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积累粉丝,而似乎它们都将走向微商这条存活率并不高的路。

这些公司的逻辑基本是这样的:首先做好内容,积蓄流量,然后因为自带推广属性,可以像买手店一样销售或者推荐商品,后者不是自营电商,更接近于导购。

它们的“企鹅福利社”它们的“企鹅福利社”,卖啤酒、咖啡、葡萄酒和零食

目前无论是分家出去的企鹅和猫,还是企鹅吃喝指南,它们都只有一个微信入口的 Web 网店,卖卖咖啡杯、葡萄酒、精酿啤酒(没错,依然还小众),当然,还有零食分类,包括“爆款”的薯片们。测评文章推出之后,薯片的销售情况还不错——“卖了一万包了,很多人是 10 包 10 包的买。” 王志伟又说,但我们(的薯片)比较便宜,一方面有进货的供应商。一方面也希望利润低一点,流量比较重要。

谈赚钱,好像还为时过早。网店里的商品种类也没有多到足以撑起一个 APP 的地步。“我们肯定要做 APP,这个没办法,微信量再大也没用。”王志伟表示,“不过,至少得有 200 种(商品)才能做 APP,内容也得攒到足够的量。”

只要有这种赚钱的可能性,投资人就会认同这种生活方式类公司的价值。有太多做着完美内容的公司无法变现,而吃喝这类内容,可能最接近于投资圈爱谈的“闭环”和“社区”。它围绕一个人群的喜好展开,渐渐对产品形成粘性,于是看在这里,买在这里,分享和讨论也在这里。

理想情况下,这个生意就是这样了。它的问题在于内容的“续航能力”,也就是说,这样的内容,王志伟和他的同事们可以维持多久,如果有人复制,又如何保持自己的质量和创新。

“300 包薯片”那篇文章变成爆款之后,王志伟给编辑部四五个同事发了个红包,每人一万块钱。洪庆子告诉我们,“现在压力超大,所有人都急着做下一个爆款,不想这个热度散掉。”据说,他们正在操作的下一个选题是四川火锅底料和涮羊肉。

会成为企鹅吃喝粉丝的人,理论上应该是中产以及对中产生活有向往的人。在王志伟的定义里,葡萄酒、精品咖啡和精酿啤酒算是中产消费,拉面、薯片就比较大众化。但他又会马上改口,“我觉得能够消费起 60 块钱拉面,甚至花一两百买一包薯片的人,这群人绝对是中产阶级啊。”

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企鹅吃喝指南上线了和曾经的“企鹅团”如出一辙的“企鹅每月订购”服务,还是老三样:葡萄酒、精酿、咖啡,每月 200 元,半年起订。

题图来自 Jenny Muncast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