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 1882-1967) (美国代表艺术家) 生于美国纽约州/奈亚镇 文字:朱炜/审阅:白瓷儿/01.10.2016/Beijing 1906年,24岁的霍珀只身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巴黎,当时的巴黎仍然是世界的艺术中心。霍珀长时间徘徊于卢浮宫等艺术殿堂,大口呼吸着艺术之都自由且有点腐朽气息的空气。在巴黎,印象派之后产生了诸多艺术流派,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聚集于此,各色人等,专业与非专业,租个画室,雇上模特就是新世界的艺术家,大家并不在意有无文凭或者是否出自名师教导,倒是自由的艺术氛围使这个时期的法国艺术呈现出井喷之势,之后的美术史评论家将这个时期的世界艺术家群体统称为“巴黎派”。 在巴黎,霍珀接触了学院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等等不一而足的现代艺术形式,但这些东西似乎对他以后的艺术道路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一次偶然机会使他接触到了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歌。从那以后,波德莱尔的诗作便成了他终生诵读的对象。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和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他的词句无不宣扬一种反叛精神。他认为,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需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是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是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他被后人尊称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 霍珀非常擅长描画孤独以及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叛逆精神。我们不难理解他对波德莱尔的迷恋。他的街景、人物、小店等场景寂静的可怕,你似乎感到这些场景就在你身边,但仔细观看却也不尽然,一些光线显得有些诡异,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人物表情更是淡到无话可说,但却又似乎都在思考着巨大问题。实话说,这些画面实在是平淡无奇,但里面却透射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忧郁之四》 当低重的天空如大盖般压住 被长久的厌倦折磨着的精神; 当环抱着的天际向我们射出 比夜还要愁惨的黑色的黎明; 当大地变成一间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啊,希望如蝙蝠般飞去, 冲着墙壁鼓动着胆怯的翅膀, 又把脑袋向朽坏的屋顶撞击; 当密麻麻的雨丝向四面伸展, 模仿着大牢里的铁栅的形状, 一大群无言的蜘蛛污秽不堪, 爬过来在我们的头脑里结网, 几口大钟一下子疯狂地跳起, 朝着空中迸发出可怕的尖叫, 就仿佛是一群游魂无家可依, 突然发出一阵阵执拗的哀号。 ——送葬的长列,无鼓声也无音乐,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行进,希望 被打败,在哭泣,而暴虐的焦的 在我低垂的头顶把黑旗插上。 (摘录自:夏尔·波德莱尔 《恶之花》) |
|
来自: 昵称27625512 >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