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的万能钥匙:中医通治十五法

 jiataoren 2016-01-15

中医学术交流

公众号:尤虎中医

微信号:yhzy123

“中医通治十五法”的提出及其基本理论

“中医通治十五法”是一个集前人优势经验于一身的实用性很强的处方用药新方法。“中医通治十五法”以中医现有处方用药经验为基础,扬其所长,补其不足,尽可能地集所有优势于一身,是一个可重复性、可操作性较强,理论性与实用性突出的处方用药新方法。

1 概念

“中医通治十五法”是用十五种中医处方用药的方法通治疾病。其分别为:

祛湿、利水、化饮、祛痰、消食、化滞、化瘀、杀虫、抗癌、补气、温阳、活络、镇静、养阴、敛涩。

1.1 祛湿

1.1.1芳香化湿类

典型症状:嗜茶水喜冷饮、过食生冷瓜果、口粘口甜、苔白厚。

代表用药: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等。

1.1.2祛风胜湿类

典型症状:感冒鼻塞流涕、骨节游走性疼痛、头身疼痛、皮肤瘙痒。

代表用药:羌活、防风、苏叶、蝉蜕等。

1.1.3清热燥湿类

典型症状:嗜食肥甘厚味、口苦口粘腻、口臭、大便粘滞不爽、皮肤发黄、舌红、舌苔黄腻。

代表用药:黄连、黄芩、苦参、黄柏等。

1.1.4清热利湿类

典型症状:小便不利、尿黄、尿浑、尿臭、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

代表用药:薏苡仁、泽泻、滑石、清水豆卷等。

1.2 利水

1.2.1利水消肿类

典型症状:尿少、面目手足水肿、胸水、腹水。

代表用药:大腹皮、车前子、葫芦等。

1.3 化饮

典型症状:胃中有振水音、头昏、眩晕、心悸、恶心呕吐、不欲饮。

1.3.1温阳化饮类

代表用药:茯苓、桂枝、白术、干姜等。

1.3.2清热化饮类

代表用药:竹茹、防己、椒目、葶苈子等。

1.4 祛痰

1.4.1燥湿化痰类

典型症状:痰色白、量多。

代表用药:半夏、化橘红、南星、白芥子等。

1.4.2清热化痰类

典型症状:痰色黄、痰质粘稠。

代表用药:瓜蒌、浙贝、竹茹、竹沥等。

1.5 消食

典型症状:食欲减退、食少、厌食、厌油腻、暴饮暴食伤食史、脘腹痞满、嗳气放屁酸臭腐秽、苔垢厚腻。

1.5 .1消食类

代表用药:焦三仙、炒谷芽、鸡内金等。

1.5.2开胃类

代表用药:龙胆草、大黄、黄连、薄荷等。

1.6 化滞

1.6.1理气类

典型症状:胁肋、乳房或侧腹部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经常叹气、咽喉有梗阻感、声音嘶哑。

代表用药:陈皮、香附、佛手、娑罗子等。

1.6.2升气类

典型症状:坠痛、内脏下垂史。

代表用药:柴胡、升麻、葛根、桔梗等。

1.6.3降气类

典型症状:咳嗽、气喘、腹胀、嗳气呃逆、便秘。

代表用药:槟榔、苏梗、杏仁、刀豆等。

1.6.4清气类

典型症状:发热、口苦、口干、咽痛、口舌生疮、皮肤脓包疮、疖肿、疮疡、丹毒、痤疮。

代表用药:丹皮、山栀、连翘、八月札等。

1.7 化淤

1.7.1活血类

典型症状: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甚、口唇爪甲面部紫绀、面色紫暗或晦暗、皮肤不泽或肌肤甲错如鱼鳞、皮下紫斑瘀点、肢体麻木、舌色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增粗、迂曲、舌下小络脉呈紫色网状、珠子。

代表用药:白芍、山楂、鸡内金、延胡索等。

1.7.2止血类

典型症状:出血病症。

代表用药:蒲黄、五灵脂、三七、茜草等。

1.8 杀虫

1.8.1病原微生物感染

代表用药:黄连、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等。

1.9 抗癌

典型症状:各类癌肿。

1.9.1清热类

代表用药:薏苡仁、石见穿、败酱草等。

1.9.2化淤类

代表用药:生鸡内金、生山楂、莪术等。

1.9.3虫类

代表用药:蜈蚣、蜣螂虫、刺猬皮、壁虎等。

1.10 补气

典型症状:神疲乏力、不耐疲劳、少气懒言、声音低怯、精神萎靡、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面色萎黄或晄白、指甲唇色淡、自汗怕风、易感冒。

代表用药: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等。

1.11 温阳

典型症状:形寒肢冷、腰部腹部冷或冷痛、阳痿不举或阴器萎缩、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

代表用药:附子、干姜、鹿茸、益智仁等。

1.12 活络

典型症状:各类阻塞。

1.12.1活血类

代表用药:赤芍、三七、鸡内金、生山楂等。

1.12.2通络类

代表用药:徐长卿、石菖蒲、威灵仙等。

1.13 镇静

典型症状: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痛痒等症状严重、头昏头痛、烦躁易怒。

1.13.1安神类

代表用药:龙骨、牡蛎、合欢皮、酸枣仁等。

1.13.2泻火类

代表用药:钩藤、莲子心、丹皮、栀子等。

1.14 养阴

典型症状:面色潮红、两颧泛红、手足心烦热、低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皮肤干瘪少津、喜食酸甜、舌红瘦少津少苔无苔或有裂纹。

1.14.1酸甘化阴类

代表用药:白芍、乌梅、木瓜、甘草等。

1.14.2滋阴类

代表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石斛等。

1.15 敛涩

典型症状:出血、出汗、泄泻、咳嗽、尿频、遗精、滑精等久不愈。

代表用药:五味子、赤石脂、芡实、金樱子等。

2 特点

2.1 祛邪九法

病邪的产生分为六大类:水液代谢失常、饮食物积滞、气体运行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病原微生物感染、癌肿。

祛邪共有九法,其中水液代谢失常可生成,湿、水、饮、痰,分别采用祛湿、利水、化饮、祛痰的方法祛除;饮食物积滞可用消食法;气体运行障碍采用化滞法;血液循环障碍须用化瘀法;病原微生物感染使用杀虫法;癌肿采用抗癌法。

2.2 扶正六法

扶正共有六法,即补气、温阳、活络、镇静、养阴、敛涩。

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耗散得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疾病和人体自身。补气如同充电,补充人体能耗;温阳如同加大油门,加强人体耗散的程度;活络如同疏通管道,减少人体耗散的障碍;镇静是控制耗散太过的一种强硬方式;养阴如同加油,补充人体能量,同时也有利于耗散;敛涩也是控制耗散太过的一种方式,但较镇静相对和缓。

疾病的治疗,通常不会超过这十五种方法。祛邪九法与扶正六法看似固定,但具体到各个疾病就会有所侧重,十五种方法排列组合的经验性很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与提高。“中医通治十五法”的灵活性就取决于此:

至简至精,形定神活。

3 原则

“中医通治十五法”经过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提升为“中医通治十五法诊疗系统”。

此系统里的疾病,不同于现有的中医与西医对各种疾病的定义,“中医通治十五法诊疗系统”所规定的疾病,通常为一大类症状或病因相似的疾病,如胃肠病、心脑血管病、妇科病等。

“中医通治十五法诊疗系统”实现“病症药三体合一”。即在“病”的指导下,“症”与“药”高度统一。

4 优势

“中医通治十五法”集稳定性、快捷性、实用性、实效性和安全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

“中医通治十五法诊疗系统”对疾病的分类方式,其优势在于:尽可能地精简诊疗系统,避免繁琐的疾病分类与诊治,将“病”、“症”、“药”三者高度统一,无分彼此。

在本系统里,暗含“辨证论治”的过程,但它却是按照“病症药三体合一”的原则事先经“辨证论治”处理过的有机体,所以它表面上省去了“辨证论治”的过程,但保留了“辨证论治”后的结果,使处方更加效捷。

5 意义

它的提出有利于:

中医诊疗、中医游戏软件的开发。普及和拓展中医教育、寓教于乐;

作为中西医医师教学、科研与临床参考的工具;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诊疗时代的到来,届时中医通治十五法诊疗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普及中医。

对中医全民化、全球化起到先导作用。

6 来源

“中医通治十五法”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里面,每一篇的篇名都是同样的格式,“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且还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与“随”这两个字突显了张仲景的治疗理念:

“病证(脉)治”三体合一。

附表:

中医通治十五法简表

治法

典型症状

药物类别

代表用药

祛湿

嗜茶水喜冷饮、过食生冷瓜果、口粘口甜、苔白厚腻

芳香化湿类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石菖蒲、白豆蔻、草豆蔻、草果、山奈

感冒鼻塞流涕、骨节游走性疼痛、头身疼痛、皮肤瘙痒

祛风胜湿类

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苏叶、蝉蜕、薄荷、秦艽、羌活、独活

嗜食肥甘厚味、口苦口粘腻、口臭、大便粘滞不爽、皮肤发黄、舌红、舌苔黄腻

清热燥湿类

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虎杖

小便不利、尿黄、尿浑、尿臭、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

清热利湿类

薏苡仁、泽泻、滑石、清水豆卷、大豆黄卷、金钱草、茵陈、凤尾草、金刚藤、冬瓜仁、马齿苋、萆薢、马鞭草、扁蓄、瞿麦

利水

尿少、面目手足水肿、胸水、腹水

利水消肿类

茯苓、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生姜皮、通草、车前子、车前草、葫芦、冬葵子、石苇叶、益母草、泽兰叶、玉米须、蟋蟀、蝼蛄

化饮

胃中有振水音、头昏、眩晕、心悸、恶心呕吐、不欲饮

温阳化饮类

茯苓、桂枝、泽泻、白术、干姜、生姜、细辛、芫花、巴豆、千金子

清热化饮类

竹茹、黄连、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

祛痰

痰色白、量多

燥湿化痰类

半夏、化橘红、天南星、白芥子、白矾、皂角

痰色黄、痰质粘稠

清热化痰类

瓜蒌、浙贝、竹茹、天竺黄、竹沥

消食

食欲减退、食少、厌食、厌油腻、暴饮暴食伤食史、脘腹痞满、嗳气放屁酸臭腐秽、苔垢厚腻

消食类

焦山楂、神曲、炒麦芽、炒谷芽、莱菔子、鸡内金、水红花子、阿魏、陈仓米、杵头糠、香稻芽

开胃类

龙胆草、大黄、黄连、胡黄连、薄荷、白芝麻、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银柴胡、甘松

化滞

胁肋、乳房或侧腹部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经常叹气、咽喉有梗阻感、声音嘶哑

理气类

陈皮、青皮、枳壳、木香、郁金、香附、苏叶、佛手片、香橼、川楝子、薤白、大腹皮、乌药、砂仁、合欢皮、八月札、娑罗子、木蝴蝶、玫瑰花、厚朴花、扁豆花、代代花、佛手花、素馨花、合欢花、白梅花、绿蕚梅、九香虫、甘松、檀香、荔枝核、橘核、白豆蔻、草豆蔻、预知子

坠痛、内脏下垂史

升气类

柴胡、升麻、葛根、桔梗、木蝴蝶、荷叶、薄荷、生麦芽、青蒿

咳嗽、气喘、腹胀、嗳气呃逆、便秘

降气类

苏梗、藿梗、荷梗、陈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鹅管石、枳实、槟榔、厚朴、枸橘李、柿蒂、刀豆、通草、沉香、降香、苏子、莱菔子、杏仁、桃仁、枇杷叶、前胡、白前、紫菀、大腹皮、郁李仁、火麻仁、柏子仁、松子仁、决明子、瓜蒌仁、大黄、黑丑、皂角、芒硝、怀牛膝、川牛膝、肉苁蓉、白胡椒、丁香

发热、口苦、口干、咽痛、口舌生疮、皮肤脓包疮、疖肿、疮疡、丹毒、痤疮

清气类

丹皮、山栀、浙贝、钩藤、白蒺藜、八月札、木贼、桑叶、菊花、黄芩、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白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苦参、黄连、青黛、马勃、射干、板蓝根、夏枯草、青木香、槐米、铁树叶、平地木、芙蓉叶

化瘀

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甚、口唇爪甲面部紫绀、面色紫暗或晦暗、皮肤不泽或肌肤甲错如鱼鳞、皮下紫斑瘀点、肢体麻木、舌色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增粗、迂曲、舌下小络脉呈紫色网状、珠子

活血类

丹参、当归、赤芍、白芍、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生山楂、鸡内金、穿山甲、王不留行、刘寄奴、血竭粉、卷柏、鬼箭羽、急性子、干漆粉、血见愁、蜣螂虫、大黄、鳖甲、地鳖虫、琥珀粉、水蛭、牤虫、全蝎、蜈蚣

出血病症

止血类

蒲黄、五灵脂、三七、茜草、降香、花蕊石、血余炭、藕节、阿胶、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白茅根、苎麻根、仙鹤草、白芨、旱莲草、刺猬皮、大黄炭、棕榈炭、艾叶、炮姜炭、灶心土、乌贼骨、紫珠草、羊蹄、五倍子、紫草

杀虫

病原微生物感染

黄连、蒲公英、百部

抗癌

各类癌肿

清热类

薏苡仁、石见穿、败酱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龙葵、山慈菇、土茯苓、海藻、昆布、蛇莓、黄药子、蚤休、土贝母、肿节风、菝契、白英、白屈菜、白毛藤、冰球子、鬼臼、绞股蓝

化淤类

生鸡内金、生山楂、莪术、血余炭、急性子、生半夏、狼毒、生南星

虫类

僵蚕、蜈蚣、蜣螂虫、刺猬皮、露蜂房、九香虫、地鳖虫、壁虎

补气

神疲乏力、不耐疲劳、少气懒言、声音低怯、精神萎靡、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面色萎黄或晄白、指甲唇色淡、自汗怕风、易感冒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山药、莲子肉、芡实、白扁豆、蜂蜜、五爪龙

温阳

形寒肢冷、腰部腹部冷或冷痛、阳痿不举或阴器萎缩、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

附子、干姜、炮姜、艾叶、生姜、肉桂、桂枝、吴茱萸、小茴香、花椒、高良姜、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鹿茸、蛇床子、沙苑子、紫河车、杜仲、川断、狗脊、千年健、怀牛膝、鹿角霜、紫石英、艾叶、补骨脂、骨碎补、益智仁、仙茅、石楠叶、锁阳

活络

各类阻塞

活血类

丹参、当归、赤芍、白芍、三七粉、鸡内金、生山楂、血竭、仙鹤草、血余炭、鸡血藤

通络类

徐长卿、地龙、桂枝、石菖蒲、路路通、威灵仙、橘络、丝瓜络、天仙藤、通草

镇静

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痛痒等症状严重、头昏头痛、烦躁易怒

安神类

柏子仁、远志、青龙齿、龙骨、茯神、紫贝齿、牡蛎、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琥珀、石菖蒲、广郁金、茯苓、百合

清火类

钩藤、莲子心、黄连、白芍、丹皮、栀子、地骨皮、白蒺藜、苦丁茶、知母、黄柏、生地、竹叶心、莲子、麦冬、百合、甘草、淮小麦、黛灯芯、玄参、浮小麦

养阴

面色潮红、两颧泛红、手足心烦热、低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皮肤干瘪少津、喜食酸甜、舌红瘦少津少苔无苔或有裂纹

酸甘化阴类

白芍、乌梅、木瓜、甘草、大枣、生山楂、饴糖、蜂蜜、五味子、酸枣仁、枸杞子、山萸肉

滋阴类

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熟地、山药、枸杞子、石斛、阿胶、首乌、黄精、龟板、鳖甲、女贞子、楮实子、旱莲草、桑椹、黑芝麻、天冬、百合、黑枣、桑寄生、牛骨髓、羊骨髓、猪脊髓

敛涩

出血、出汗、泄泻、咳嗽、尿频、遗精、滑精等久不愈

五味子、白芍、乌梅、山茱萸、山药、覆盆子、桑螵蛸、莲须、龙骨、牡蛎、龟板、芡实、金樱子、莲子、沙苑蒺藜、五倍子、益智仁、补骨脂

中医学术交流

公众号:尤虎中医

微信号:yhzy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