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比兴艺术之比较 摘要: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关于比兴,前人的论述以刘勰和朱熹的说法影响较大,刘勰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参照刘朱的比兴说,结合笔者的理解,大致可以下这样的定义:所谓“比”,是以比喻、比拟、象征、寓言故事等为主要手段来描述诗歌的整体形象或主要部分,将说理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一种创作手法。所谓“兴”,就是借助外物对诗歌的整体形象或主要部分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起韵等作用的创作手法。一般说来,比偏于言理,兴偏于抒情,但两者在艺术实践中往往融为一体,很难判断分开。 先秦比兴的发展,笔者认为滥觞于《易经》,成熟于《诗经》,繁荣于《楚辞》。关于《易经》的比兴艺术,笔者已有专文论述,[1]在此仅仅指出:《易经》的比兴由符号系统与语言文字结合,是一种动态多层的偏于言理的比兴艺术,体现出比兴艺术萌芽时的基本特征。比兴成熟于《诗经》,《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无真伪之争。它的时间跨度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空间跨度(十五国风)包括了今陕、晋、鲁、豫、冀、鄂等六省的全部或部分的广大疆域,内容涉及尤广,其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很高。从创作角度考察,从《易经》到《诗经》,中国文学大体上从言理的功利主义准文学脱胎发展到了抒情言志的审美文学。这是中国诗界的一次伟大革命。《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诗经》的比兴有如下特征:1.兴的大量出现。兴长于抒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2]《易经》的兴,所占比重较小;而《诗经》却截然相反,兴多而比少。兴的增加,说明文学成份在大幅度地增长。据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统计:毛公注明的兴体共110篇,《国风》部分占71篇。[3]笔者对朱熹《诗集传》的分类情况也作了初步统计:在《诗经》1137章中,兴260章,比70章,赋比兴综合运用的共35章,其余为赋。这数字表明,兴体的增长数量是惊人的。其实,在《诗经》时代,兴体的使用不仅仅是量的增多,更主要的是质的跃进。这时期的兴,在“他物”和“所咏之词”之间,寄意幽微而富于美感,其兴义不再象《易经》那样,或失于隐晦,或失于直露,或《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习惯说法是中国 第1 / 7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