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好,故乡桐城就像父亲的大手将我稳稳托住,又轻轻放下。



父亲的自祭文:生不逢辰,国难频仍,从军报国,三十六载,陆军空军,均有献身,无奈命骞,有志难伸,傲骨天生,不善逢迎,活该受罪,又能怨谁?东山战役,枪林弹雨,奋不顾身,九死一生,化险为夷,论功行赏,榜上无名,生不甘心,死不瞑目。少校停年,十四载余,三军少有,独我一人,非我不才,不甘枉法,贪官已死,我则当存,谁谓无报,善恶分明。


2004年3月我在父亲的80华诞之际写给他这样几句话:
根深八十载,四海同一心。来台八百元,打拼靠自己。奔波八千里,披星云和月。袍泽八万人,军爱民模范。造福八十万,美化公车站。募捐八百万,捐助孤儿院。写作八千万,字字见珠玑。情系八亿心,贡献同乡会。日日八喜随,嬉笑八孙伴。福运八方来,牵挂八方去。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父亲用尽半生修炼的爱心功力已经延续到了他的儿女血液里,并化为代代相传的胡氏家训。这种发端故乡桐城的强大人文力量,不仅让我有幸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源头的“根”,也让我渐渐悟出了自己未来世界的“道”。

桐城又称“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她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桐城是清代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国时三十八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文都桐城人杰地灵: 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 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为华东最大的蛋鸭生产基地。
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天气预报。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导,当时全国最年轻的,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