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生卒年不详。祖姓踈,因避难涉居沙鹿山南,去踈字足旁,改姓为束。祖父束混、父亲束龛曾任太守,他的兄弟娶了当朝大臣石鉴的侄女为妻,后来又离异,石鉴怀恨在心,暗示州郡公府不得征辟束氏兄弟,因此,束晳长期隐居在家,没有出仕,石鉴死后,张华为司空,读到束晳之文而奇之,召晳为掾(官府办事员),束晳从此走向仕途,后来升职为著作佐郎、博士、尚书郎,后来发生八王之乱,赵王伦当政,请束晳为记室,束晳拒绝了,托口疾辞不就,归乡教授门徒,年40而卒。 一、改姓之疑 束晳祖姓踈,为何要改名?在中国历史上因避乱、避害被迫更名改姓的事情是很常见,一般这样的家庭多是改朝换代之后,原来的王室成员,或是先朝的忠臣世家。那么束晳究竟是谁的后代呢?有历史学家考证认为,疏和疎本是异体字,后来疎又与踈为异体字,综合多条史料,认为束晳是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疏广之曾孙孟达,于王莽末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并改姓束是极有可能的。 历史上的疏广博通经史,善治《春秋》,后家居教授《春秋》,门生众多,桃李满天下,汉代所传《疏氏春秋》便是疏广研习《春秋》的结晶。汉代疏广、疏受并为太子师傅,深得器重,被称为“二疏”,二疏知足、知止、功成身退和散金乡里的事情广为称颂,东晋诗人陶渊明还有《咏二疏》一首。 富不过三代,钱财不可遗传,然而家世家风却有可能对后代起深远的影响,束晳作为疏广之后,想必是受到很大影响。束晳的祖父与父亲也都是太守,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否则也无不可能与在魏晋皆为朝廷权臣的石鉴联姻。 二、文学成就 束晳非常爱学,《世说新语》里也提到“晳博学多识,无问不对”,少游国学时,还受到了“达学通识”的国子博士曹志的赏识,足见束晳才学之优,这一方面源于优厚的家学渊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身勤奋。 因为得罪了石鉴,束晳不能出仕,那段时间他在家闲居,积极创作,《玄居释》、《劝农赋》、《饼赋》、《吊卫巨山文》都于这段时间完成。 在魏晋赋坛上,束皙创作的赋作既不同于体物大赋,又别于一般的抒情小赋,表现出篇幅短小、浅显质朴、不事绮丽的风格特征,在魏晋时代独开一面,颇具特色。 《饼赋》赋文先写饼的来历,“饼之作也,其来近矣”,其名非出于典籍,“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于殊俗”。次写麦饼的四时常用、无所不宜:春温享宴宜馒头,夏热饮水为汤饼,秋凉尚温可肴馔,冬寒宜热为面饼。作品便着重介绍了冬天的汤饼及其制作过程:去麦麸、制白粉,以羊肉、猪肉、油脂、葱姜、椒兰、食盐糅合而成然后“火盛汤涌,猛气蒸作”,遂成面饼。赋中还形象描绘了制饼人的辛勤劳动和娴熟的技巧:“攘衣振裳,握搦拊搏。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饼肉,饼无流面。姝女俞咧敕,薄而不绽”。既表现了作者对制饼人技巧的详细观察又表现了对其制饼技艺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劳动人民真挚的尊敬与喜爱。最后写饼的色香味以及人们对其喜爱:“攘色外见,弱如春锦,白如秋练”,香气远散,“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穁唇,立侍者干咽”。作者将最为普通常见的面饼描绘得美妙动人,以致闻见者,无不失涎干咽。整篇赋作中体现出的“安贫贱于下里,寞玄澹而无求”的宁静澹泊的生活以及所表现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应当说是对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劝农赋》是一篇讽刺赋,本赋既超越了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主文而谲谏”的轨道,又不似赵壹《刺世疾邪赋》那样,通篇都是愤怒的谴责,而缺乏幽默、诙谐的情趣。它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具有独到的特色。文章首先概括地指出,百里之内分区设置官曹,各种治民职司之中,只有劝农官吏的职司最好。因为他们有权有势,可以横断专行,横霸乡里。接着便具体写出他们对农民的残酷欺压。劝农吏们打着禁止游闲怠惰之人的青色旗帜,对农民进行榨取,不论年景好坏,收成优劣,土地肥瘠,收获多少,全凭口说。 《玄居释》一文则表达了甘守寂泊,专务六籍之逸志,阐述“道无贵贱”、“守分任性”的观点,写得清新淡雅,神情高远,张华正是因见此文而奇之,从而将束晳收到自己门下。 然而,由于束皙的赋由于语言浅显质朴,不事绮丽,当时并不重视,反而遭世人鄙薄。《晋书·束皙传》云:束皙“尝为《劝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 三、汲冢书校理 太康二年(281年),汲取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得竹书数10车,皆为科斗文,为魏国史书。因盗墓者烧简照明,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晋武帝命他和荀勖等人校缀编目整理,他“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有《纪年》13篇,《国语》3篇,《琐语》11篇,《穆天子传》5篇,《师春》1篇,《公孙段》2篇,《易经》2篇,《大历》2篇,《国诗》1篇,《杂书》19篇等凡75篇。其中7篇简书折坏,不能辨识名题。对每篇中所言之事,均加注释。由此,汲冢书由他和荀勖编次后,方为后世所知。 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献,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此外,束皙还撰有《五经通论》、《七代通记》、《晋书纪志》、《三魏人士传》、《发蒙记》等,皆散佚。现仅存《补亡诗》6首及数篇赋。他作《补亡诗》,意在补《诗经》中“有义无辞”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其诗对偶精当,辞语流丽,不脱西晋气息,明代张溥评价道:“《补亡诗》志高而词浅,欲以续经,罢不胜任也。” 个人整理编写,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