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梯子”横放

 老刘tdrhg 2016-01-16

再谈“梯子”横放

 

 

    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篇幅虽短,寓意深刻。

    在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因为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有人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

     这件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直到有一天,某外资企业代表团到青岛啤酒厂考察,谈合作事宜,外方代表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就是东西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差异所在,同一个目的两种不一样的提示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讲安全提示,同样是9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请注意安全”仅仅是提醒,只是让你谨慎注意,不要让梯子倒地时伤害你,没有讲到具体防范的方法。而“梯子不用时请横放”是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同样是提示,前者只是强调了注意,显得很虚,而后者不仅大而化之的指出了方向,而且讲到了具体的细节和措施,按照提示要求去做,告诉了我们做事的具体办法,以及由此努力就会达到的实际效果。

     我们教育学生,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努力呢?道理也是一样。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象“摆梯子”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大家更多的是将“梯子”立在“墙脚”,而不是将“梯子横放”墙角。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现场“说法”,但我们更要现场“正法”

从理解“梯子”横着放比立着放安全,到在实际工作中无须提示主动将“梯子”横放,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很容易做到,也很难做到,更难做好。因为最简单的道理最深刻,最容易办好的事情最易于被人所忽视,所鄙视。

    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从老师到家长,我们常常是: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时候多,把“梯子”放稳太简单,让学生无标准的信马由缰处置“梯子”问题,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我该怎样教会学生放稳“梯子”的最简单的程序和办法;要求命令学生的多,要求检查“梯子”是否安全,而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检查“梯子”的安全;告诉学生的多,把“梯子”放好,而没有具体的教诲学生如何的把“梯子”放好;空洞且大而化之的道理多,“梯子”不放好有多危险,放好了会有多大的意义等等,而没有给学生真正真实感受和实践的机会;禁止学生的多,你不能让“梯子”不稳妥,而没有帮助学生如何将“梯子”放稳妥;训斥指责学生的多,为什么不把“梯子”放好,而没有教育学生怎样把“梯子”放好。

    学生的“梯子”问题,看起来是学生的问题,其实质折射的是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思想问题。对学生的“梯子”问题认识肤浅,甚至是严重扭曲,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决定目标方向,方向引导路线,路线决定行动。正确的做法是:学生的问题无小事,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必须高度重视所有学生的所有的“梯子”问题。

    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真正在态度上重视了,“梯子的安全”问题就会彻底解决。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生活中,我们不是不知道“梯子”怎样放最安全,就是因为我们总存有侥幸心理,自己放纵自己,马虎一点不会有多大问题,工作态度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教师的工作方法问题。教师没有调查学生的“梯子”问题实际表现,也没有去做足够的安全试验,更没有慎重思考怎样才能确保“梯子”的安全,仅凭自己的头脑发热想当然的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指挥学生,从而导致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好的思想必须要有好的方法去实现,最合适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的工作程序问题。调查、思考、试验、总结,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都必须对学生要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备好课,备足课,不仅仅是备好书本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又是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等,所有工作必须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教师的反思自省问题。一是要主动自我检讨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要允许别人对自己挑刺,坦然的面对,不遮羞;三是要积极地采纳他人的好建议,勇敢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失;四是要自觉地与人合作共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