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对通海兴义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勘察 供图 石环 石锛 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出陶片石器青铜器·追踪 通海兴义贝丘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专家在6米多深的螺蛳壳贝丘中提取出了青铜器、陶罐、有领璧形器等文物500余件,3000年前通海人居住的攒尖顶式木结构房舍逐渐露出“真面目”。但由于文物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接下来的考古工作进度或将减缓。 发现1 在圆形房子里提取到木椽子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通海兴义贝丘遗址考古发掘探方最深处约6.5米,所发掘出的文化层也从3个月前的7层下移到了现在的20层。目前,遗址上层青铜时代的堆积已清理完毕,考古专家推测,不久后还有可能发掘至更早时期的时代堆积层。 昨日上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华说:3天前,当发掘人员得知探方内竟有一座3000多年前的圆形房舍时,大家都兴奋不已。“云南考古发掘工作,此前也曾发掘出圆形房舍,但年代要比这次晚许多,据我们推测这次圆形房舍有可能是距今3000年的商代的,而且它还可能是被2次利用过的,其中还提取到了木质结构的椽子。”朱忠华说。 发现2 在火灾后倒塌房屋基础上建新房 这个圆形房舍直径约4米,面积约10平方米,坐西向东,经现场考古专家多次推测论证得知,这座圆形房舍很可能是经历火灾后坍塌的。 昨日,从坍塌在探方内的平面形态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房舍的顶部呈伞骨状,有很多被烧黑的炭痕迹,而在圆形房舍倒塌的边沿还有一些被烧红的土,土里有大量被烧酥的螺蛳壳,记者轻轻用手一捏,这些螺蛳壳就会碎成粉末。 当发掘人员发现土的颜色和周围的有所不同时,大家当即停止挖掘。开始采用刷子、竹签慢慢清理,直到房子的圆形轮廓发掘出来。通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波介绍,像这种圆形房舍被叫做攒尖顶式房子。这座圆形房子有上下两层活动面。“两层活动面的大部分面积都是重合的,我们由此推测,很可能是这个圆形房舍遭遇火灾后,主人在倒塌房屋的基础上修整,重建了新的房屋。” 发现3 还发现了另外一座方形房舍 在距圆形房舍不到10厘米的地方,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另外一座方形房舍。考古专家是如何看出,坍塌在地的这些“土堆”是3000年前聚居于此的通海人的房舍?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是经过现场四五名考古专家不断论证、推测而得出的结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张建军回忆,房子被火烧过就会留下炭的痕迹,轮廓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要确定它是房舍就必须要找到屋内、屋外的人类活动面和房屋的门。“我们当时是根据风向坡向、土质土色的不同确定了门的位置,然后找到门外也有人的活动迹象,与此同时,又在屋内发掘到了陶片,由此可以确定这里确实是当时的房舍。” 圆形房舍和旁边的方形房舍位于探方文化层中的第20层下,但在上面的文化层和活动面中,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另外3座方形房舍,而且通过浮选、过筛等方式在房舍内还提取到了一只死在墙洞里的老鼠骨架、陶片、有肩有段石锛、有领璧形器、纺轮、网坠、鱼骨头、陶釜、陶釜支座等文物。 通海考古发掘取得初步成果 兴义遗址发掘出滇中青铜时代遗存
发现 4 青铜时代海贝出土与印度洋有关 截至目前,探方内发掘出了500多件文物,发掘至第13层文化层时,最后一件青铜时代的文物海贝出土,表明海贝原产地印度洋北部可能与当地存在联系交流。 根据出土的这些文物分析,考古专家推测目前发掘到的圆形房舍很有可能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遗址或略晚。“有领璧形器主要是流行于商代,云南地区延续时间略晚,这一时期的圆形房舍并不常见,保留屋顶坍塌痕迹的房屋更难得,我们正考虑能否整体提取来做研究,为此后的发掘提供参照样本。“朱忠华说。 发现 5 至今仍然保持锋利的石锛 此次发掘成果令人兴奋的还不止于此。去年11月底,考古人员在清理15层时,发现了两座平行分布、东南朝向的小儿墓葬,其中较长的一具骨架仅有53厘米长,长有几颗牙齿,另一架长41厘米,还未长牙,可以推断墓主都是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这符合新石器时代人群把小儿葬在自家生活区域的习惯。 随后,考古人员在墓葬旁清理出了一条人类踩踏的小道,一个星期后,又在离墓葬三四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房屋的基础。12月11日,房基清理基本结束,考古人员从墓葬及房基内中发掘出了部分完整陶器以及制作精良、至今仍然保持锋利的石锛。 声音 村民赵开亮:考古发掘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根 李波说,同时发现青铜时代堆积以及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还有可能出现商代遗址,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早期两大古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文化、滇青铜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从去年9月开始就一路跟着专家们在现场做发掘工作的兴义村村民赵开亮说,此前他从不相信在这个在9米×9米的探方内能挖出什么东西,来这里只是为了拿份工钱。但自从挖出这座圆形房舍遗址后,他愈发感受到考古发掘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根。都市时报记者 李垚垚 相关报道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