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已经77岁高龄的安德烈.科特兹出版了一本自己的影集,书中收集了他一生比较重要250多幅作品。不久之后,身在美国的安德烈收到了一封布列松从巴黎寄来的信,信中说“安德烈:谢谢您出版了这么伟大的一本书,您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我以身为您的学生为荣。” 看摄影史,安德烈并没有教过布列松,甚至交往甚少,笔者也无可考证他们是否见过面,我相信老布是真诚的,作为他当时在摄影上的地位,他不会去献媚谁,更不会去拜”码头“,况且科特兹当时也算不上是一个”码头“,老布的名气也元大于科特兹。 如果你熟悉他们各自的摄影,你会其中的道理,作为比老布无论年龄和从事摄影时期更早一些的科特兹可以说,对之后布列松的摄影产生很深的影响,老布的“瞬间理论” 街头抓拍、捕捉的摄影风格可以说安德烈早已经这么做了,而且基本上是先驱。并拍不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只是后来的老布走的更极致,更远,优秀的作品更多。看看以下这副安德烈作品:
这副作品是1920年拍于匈牙利,那时老布多大,12岁。这副作品会不会让你想起1932老布在布鲁塞尔排的那副著名的摄影《窥》,好,也看看他拍的:
如果你去仔细研究他们分别的摄影,还会找出不少这样的例子出来,老布写那封信,称科特兹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说明他是从安德烈那里学了很多东西,这点来说称他是老师一点不为过。 看来老师并不是你的“博导”这样才是你老师,言传身教是一种,更多的学习是你自己个人行为,那些对你有潜移默化影响的人,都应该被称为你的老师。扯远了,继续回到安德烈科特兹。 那么大师安德烈是怎么样一个人,他一生有怎样的一个摄影经历,下面我根据我自己的了解和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已经不在世的老头。 先看看他长啥样 安德烈是匈牙利人,生于1894年,一个很有艺术氛围的家庭培养了他。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和现在很多爱好者一样只是业余时间摄影,很痴迷。先看看他作为爱好者,在布达佩斯期间拍的照片。 《睡觉的年轻人》1912年,这是他第一台相机(ICA方盒机)18岁时候拍的,不知道是相机原因,发现这个焦点不对哦,焦点没有落到人脸上,小科同学。 《母亲的双手》1919年布达佩斯,这幅作品比1912年那幅出色很多,母亲看了一定表扬他吧。
《夜间的街道》1914年,这是我最喜欢的他早期的一幅。光影的营造和人的背影把气氛完全烘托表现了出来,据考,图中的人物是他哥哥,那可能就是摆拍的哦。
从1917年开始 开始从爱好者的阶段进入一个自己在艺术上相对成熟和形成自己风格的阶段,并获得几次摄影大奖。 匈牙利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他梦想的天空,于是...... 1925年,他移居巴黎,因为热爱艺术,认识了不少画家,他倒是没有去画画,只是他继续自己的摄影,并在很多杂志上发表,很快他在巴黎就崭露头角。 《埃菲尔铁塔俯视》1929年,这种俯拍的方式是不是大家也都喜欢,看看那时候他就这样拍了。
《画家夏格尔一家》1933年巴黎,为朋友拍的,估计是免费。 科特兹在巴黎期间经常帮朋友拍照片,大部分是免费的,有时候朋友会主动给他1美元(少不少?)但为朋友付出他也得到回报,1927年他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就是在很多朋友的帮助成功举办。个人的摄影也发展顺利起来,找他拍片的杂志和个人多了起来。
《蒙德里安的烟斗和眼镜,巴黎》1926年。就是简单的景物摄影吗?这副作品后来以376500美元的价格成交拍卖,
《午休》1927年,又是他擅长的俯拍,说擅长也不对,他还有什么不擅长呢?这样的午休你是不是也想来一次。
刚说到科特兹是多类别都爱涉足的,不管什么题材,他都愿意去排,而且什么类型都拍的很出色,现在很多摄影师经常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拍商业看不起排纪实的,观念的又看不起街拍的,都觉得自己是摄影,别人是拍照,自己最接近摄影本质,总之不少人觉得唯我独尊。摄影本身在艺术类别里就一直小心的存在,摄影在里面又细分那么多,互相看低,其结果是让自己的艺术视角越来越窄。没有广阔的天空,什么鸟也飞不起来。好,下面继续看他拍的几幅肖像人物的。 《巴黎》1928年,这幅作品很多人都熟悉,也特别喜欢,孩子和狗狗在一起,眼神又特别的不一样,怀里抱着狗狗,孩子的爱心呈现出来,同时孩子的眼神也告诉我们儿童天然的一种警觉。但整体还是给人一种温暖。 《伊丽莎白和我》1933年。伊丽莎白是科特兹的妻子。怎么样,这样的肖像震撼吧,伊丽莎白和我,我在那里?哦,原来我不需要出现,有我的手附在你的肩膀,这就足够,是否感到一种爱的力量。 《吻别》1929年巴黎。你看不到的却是你最想看的,只让你看到了一直手,车里的人什么样,是谁?你想象吧,这就是好作品的张力。 《乡村小学》1931巴黎。你有没有被这个胖孩子的笑容打动? 在巴黎经过7,8来年的拍摄,科特兹开始不满足自己的状态,于是看到了他更多的尝试,30年代他就开始从抽象派,超现实等各种新潮的艺术流派里吸取养料,并在自己的摄影实践中应用,下面看看他拍的抽象摄影,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他对摄影的可能性的探索。 《变形40号》1933
《阴雨中的纽约》1952年。这副作品透射出他的心情和处境。 《忧郁的郁金香》1939年纽约,是不是和他当时的处境相关 《闲聊》1971 也有比较轻松的。
1984年,回到布达佩斯的柯特兹。由另一位女摄影家西维亚·普莱奇(Sylvia Plachy)拍摄。 1964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个展,,这次展览让他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在美国20多年的默默无闻终于熬了出来,1972年他的影集出版,然后有了布列松那封来信,使他在摄影史上获得应有的地位。那年他77岁。晚年的科特兹身体虚弱多病,妻子早他离去,让他自己孤苦伶仃。1985年91岁的他在睡梦中溘然离世。让人欣慰的是他活在世上的时候,他看到了他应得的地位和享受到了他该得到的尊重。 他的摄影师可以说影响了很多被称为摄影大师的人,不仅仅是布列松,可以列出的人不胜枚举,作为一个开拓者,他的影响和地位无可替代。 最后以他说过话结束本篇:“我从未跑到大老远寻找素材,它们时常就在我家门口的台阶上。”
∨ 晚安 2016.01.16 ©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