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教育葆有安静的品性

 Purefact 2016-01-16

静以修身,静以修慧。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悟出了生命之道和宇宙之道。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中也是一直倡导“主静言敬”的思想。归静就是生命中的归根,归静就是人生的心灵归宿,归静就是灵魂的皈依,归静也是纷杂中的归零。在沉静中,我们变得更有内涵、更有力量,也更依赖自己。静中念虑澄澈,一切皆归根于自我与内心。安静在萌生内心的力量。正因为如此,一切真正的灵修都是一种静修。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文中谈到这样的一件事:莱文教授用电影记录了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这部电影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电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儿童对同样一些物体的反应,来区分有缺陷的儿童和正常儿童。这些儿童都来自我们的一所学校。他们年龄相仿,他们的生活背景基本相同。道具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放满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包括我们设计出来供儿童使用的一些玩具。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对面前的各种东西都很感兴趣,并被吸引住了。他们显得很快乐,他们的微笑表明,拥有这么多东西使他们非常高兴。每个儿童都拿起一样的东西开始工作,过一会儿就把它放在一边,又拿起别的东西玩了起来,这样反反复复,干完这个又做那个。电影的上半部放完之后,我们看到第二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慢慢地走,停下来并环顾四周。他们很少拿这些东西,只是聚在它的周围,似乎并不踊跃。从电影的下半部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结束。这两组儿童,哪一组是有缺陷的儿童,哪一组是正常的呢?有缺陷的儿童是高兴的、活泼的,他们到处走动,玩每一件东西。可是对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儿童给人们的印象更聪明,因为通常成人习惯于把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后感到活泼又快乐的儿童看做是更聪明的。但实际上,正常的儿童是在以一种平和与安静的方式到处走动。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沉思着注意一件东西。他们以惊人的方式表明:安静和有分寸的活动,并伴随着认真的思考,是正常儿童的标志。莱文教授的实验与普遍接受的观念是相冲突的,因为在通常的环境中,聪明的儿童会像电影中有缺陷的儿童那样活动。在我们学校里可以发现,一个正常儿童的行为则有所不同。他缓慢并且沉思,但他的行动却受自我控制,并由理性指导。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以其无可辩驳的实验的力量证明了这一条规律:安静的教育是正常的,而不安静的教育则是不正常的!

生命必须以安静为底色,否则,必定流于浮躁与肤浅。印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指出:“就我而言,生命的首要原则就是静心,其他任何事都是第二位的。……静心意味着进入你的不朽状态,进入你的永恒状态,进入你的神性状态。”教育如果具有生命关怀与终极关怀,那么,它必定要关怀“静心”的状态,培养安静的心性。

举目看看,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得了“多动症”!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一种真正的安静,有的只是一些死气沉沉的寂灭。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大铺大陈、大张旗鼓式的喧闹、热闹、吵闹。在这个浮泛的时代,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安静、宁静渐行渐远,成了遥不可及的绝响。如果说教育是要给人心灵的智慧与生命内涵的丰富的滋养,那么,教育必须回到安静的品性中来,否则,就是对健康美好的人性的背逆。在我看来,理想的、令人神往的学校生活就是要引导师生保持一种安静的教育,保持教育的安静!


让学校保持一个安静的教育环境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形态?我们回想起柏拉图学园的美好的风景: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树当中。师生们在校园里怡然自得地相互切磋,相互研习。我们回想起了最早的幼儿园的气息:1837年,福禄倍尔回到德国,在风景优美的勃兰根堡创立了一所实验学校,招收37岁的幼儿,以实施他的幼儿教育理想。学校建立在山林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他目睹草木花鸟的生趣,把儿童比做植物,把教师比做园丁,把学校比做花园。1846年,他正式命名这个学校为“幼儿园”,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幼儿园之一。

理想的学校总是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安静的快乐,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安宁。因为,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园田,没有丰富的安静为灵魂作坚实的铺垫,我们所能得到的仅是一些浮沫的、易逝的东西。

我们今天的学校,已经变得如此的热闹,热闹得喧嚷,热闹得无法沉静下来,热闹得浮华,热闹得失去应有理性与思考。首先,学校是时时处处处于被检查的“漩涡”之中。这个部门来指导,那个部门来检查;这边一个文件来“规范”,那边一个方案来“督查”……学校今天接受安全检查,明天接受课程检查;一会儿是减负抽查,一会儿又是校车检查……据一所“窗口学校”的校长说,他们每周至少要应付五场检查,有时一天要应付两三场检查。真的是如同“赶场”一般。学校陷入这些喧嚷之中,应接不暇,哪有什么时间与精力来考虑与经营教育与教学的专业。正因为如此,我的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校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应查”教育!曾经约一位教导主任写一篇说课稿,好几天后,他回了个信息说,一周十五节课再加上教导工作,用了八成时间,连休息都是赶着……听了,我一阵心酸。再看看身边的老师,个个忙着做七七八八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材料:有位校长说他们学区统一做的材料一学期有五十多种。我们有没有细细分析,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反正上有所查,下有所备,各种备查材料堆积如山,仿佛不如此,就无法体现出工作的成效来。举校上下,一切的一切就是为应付检查而开展工作,外在的频频督查使学校的工作与学习异化为表面化的“等待检阅”。

此外,学校内部也就是许许多多的活动如走马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力不从心。学校确实也需要一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活力。但是,过犹不及。有位朋友说他所在的学校活动真是数不胜数,让人精疲力竭。学校里,每一周一小赛,每两周一大赛。每位老师为了应付每次的比赛,都疲于奔命。一些学生为了参加比赛,还得停下课来,作专门的训练……学校之所以乐于天天搞比赛,天天搞活动,骨子里是喜欢表面上的热闹,喜欢表面上的“活泼生动”,喜欢表面上的“校园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生活应该不热衷于宣传,不喧腾,不闹腾,不借“生动”之名,大搞哗众取宠的“活动”,因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必须给心灵的平和以有益的滋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保有一颗安静的灵魂,必须要创造一种安静的学校环境。


让教师保持一种安静的教育心态


要让学生有一分静气,教师要养得一颗静心。教师浮泛躁急,学生不可能心气平和;教师急功近利,学生必不能志存高远、气定神闲;教师没有进退自如、从容不迫的心态,学生也很难养成优哉游哉的自在……蒙台梭利指出,“教师必须平和,这一点人们早就认识到了,但是人们通常认为这种平和是一种性格,即不神经质。但是,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平和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平和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构成,是理解儿童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这种平和。”平和,就可以心平气和,沉心静气。也只有在这种淡定与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自然展开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有位老师为了参加所谓的省里的教学比武活动,学校及县区居然下了指示,请这位老师停下课来好好磨这一节课。她这边上上,那边试试。这个师傅叫她要体现“人文性”,那个师傅叫她要体现“工具性”,她上来上去的,晕头转向的,上到了最后,连自己都觉得乏味无趣,后来,她也不知道是按谁谁的想法去上,总算获得了一等奖,可是,居然停课操练一学期。还有,那些所谓的名师风风光光的,可是班里的学生则是很受委屈。为什么呢?这会儿听课,那会儿活动;今天考察,明天学习;那里讲学,这边当评委……马不停蹄,脚不踏地。于是,班里面的学生都是天天让这个老师代课,请那个老师代课——上来上去,到底有几天是她们自己在上课?学生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学期,许多不同的老师在他们班级晃来晃去的。结果一无所获,只多给他们留下了些浮躁与破碎的印象。

曾经在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一位教师要参加作文赛课。在备课时,我提出现在我们要变说“作文”为“练”作文与写作文的做法时,学校校长及教导都一阵沉默。我的设想是,作文课上许多写前的说可以变为写后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写作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交流更有实质意义。他们提出来,作文课公开课留那么长时间给学生们写,就会显得沉闷,显得没有什么气氛。哦,公开课就要上得轰轰烈烈的、热热闹闹的,要上得让评委觉得好看,有意思,否则,就不是好课。评委们是忍受不了“沉静”,上课老师也是忍受不了“安静”——大家都需要一种喧腾、一种气氛、一种活跃。于是,没有人顾及真正的“学习的本质”“写作的本质”就在于思考,安静的思考。没有人愿意顾及安静的教育及教育中的安静。而是一心一意揣测评委的口味,屈意迎合。

是许许多多外在的企求,许许多多世俗的眼光,让教师安不下心来,静不下心来。李政涛教授深有感触地谈到,教育者的灵魂,常常是优雅、端庄、甜蜜和焦躁、痛苦的混合体。在古往今来的教育者的灵魂中,最稀缺的品质是悲悯、宁静和从容。我们需要唤醒我们每位教育者最为稀缺的“安静”。唯有安静,才能有辨识,有器量,才可能做到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跟风,不随波——这种安静,是人生的淡静,生命的从容,心灵的丰足。


让课堂拥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没有安静存在的课堂,深刻的学习是从来不会得到充分展开的。在许多形形色色的课堂中,我们目睹过太多的热闹,然而,留下的是瞬息即逝的泡沫;太多的刻意的“活动”,然而,留下的是被过度刺激变得暗淡无光的眼神;太多喧哗华美,然而,留下的是骚动与焦灼——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着力建筑相互倾听的、安静的教室。他认为,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那么,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

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的做法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蒙台梭利带着一个四个月的孩子进入课堂且引导学生关注孩子的安静的呼吸及神态后,“他们都在专心致志地体验着这种安静,并在脑海中把它再现。所有的儿童都参与了这种项活动。这并不是出于一种激情,因为激情意味着一种冲动和外在表现的东西,而是出于一种内心深处的愿望。所有儿童都十分安静地坐着,尽可能平静地呼吸着,脸上露出一种沉思者那样宁静和专注的神态。”“安静练习”:在我看来,是一种灵魂的体操,是心灵的安魂曲,是生命世界的深潜与静修。摒除一切杂尘与纷纭,“夫物纭纭,复归其静,归静曰命。”

我曾经上过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请学生们进行写作,孩子们一如往常一样,彼此间,兴奋地、眉飞色舞地交流着,(也许,许多老师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现象,多么生动的场景啊,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投入啊!)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培养学生们安静地思考,沉静地思想——写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喧嚣。文字就是要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人在安静中,学会想象、感动、感悟……然后用笔静静地写下来。于是,我一言不发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发现和思维是安静的产物”(其实,我应该写的是定静安虑得或要写的是“静则生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但怕学生们不理解。)学生们抬眼望了一下黑板,大家彼此心领神会地静下来了,然后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构思与书写之中……下课之后,不少学生带着闪光的眼神跟我交流安静的写作给他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感受。

安静,可以创造一种彼此信赖而又彼此独立的富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围。而这些正是心灵生长所需要的。


让学生葆有一种安静的成长心态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成人如果变成了蝴蝶(如果这可能的话),就会去弄破幼虫的茧,鼓励它飞。如果他是青蛙,就会把蝌蚪拉出水面让它在陆地上呼吸,并且想把它的皮肤变成绿色,因为青蛙自己就是绿色的。”确实,成人不但不容分说地要把给儿童染上自己的颜色,使儿童里里外外都长得像自己。而且,往往是迫不及待地弄破“幼虫的茧”,急不可耐地“把蝌蚪拉出水面让它在陆地上呼吸”,结果,幼虫不能化蝶而飞,蝌蚪变不了青蛙就夭折了。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上演而又上演,而且愈演愈烈。曾经有一位家长,在交流的时候谈到,他儿子的文章准备拿去参加省里组织的什么大陆台湾一家亲的征文比赛活动。想把他儿子的文章发送给我看,让我提提意见。我一看,真是吓一大跳!写得这么华美,这么费心机,这么巧安排——估计,一个孩子是写不到这种程度!后来,家长告诉我这篇文章的百分之八十是老师的笔墨。我一听,哈哈大笑,那这好,说明还有孩子的影子在呢!有的文章可是老师一律代笔的了!想想,如果孩子看到得奖的是面目全非的文章(被改得完全不是自己的文章),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对于写作会有怎样的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写作会有抱有信心?

教育如果一直是抱着见卵思鸣、杀鸡取卵的心态,那么,必定是反生命、反教育的。李政涛教授认为,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的事业,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这里的从容,也表现为让孩童从容地生长,不要轻易打断他们成长的周期,不要急吼吼地逼迫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唐朝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不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否则就可能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我的一位朋友黄春晖校长他非常认真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他讲述了他经过两年时间的观察,三年级两个平行班有两位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不同教育教学方法及影响。一位是令行禁止、奖勤罚懒,制度严明,时时事事都是督促着,监督着……学生们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另一位老师则是温柔娴静,很有温情,像位大姐姐一样,爱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直鼓励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自主独立。观察了两年之后,他非常惊讶地发现,总体而言,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相貌显得更漂亮,学生们的整体气质显得更为文静。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渐渐若有所悟:老师整天板着脸孔,学生们也整天绷紧肌肉与表情,自然面部表情不生动、不丰富,就会显得有点呆板与僵硬;而后者如春风如冬阳,让人神清气爽,自然就精神焕发,生理发展健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各方面的发展显然也更有优势。

刘晓东教授提出,“儿童的成长有其自然速率,有其自然的阶段划分和自然的阶段递进。也就是说,在成长的速度上,在自然进化历史赋予和限定的成长之路上,恰恰应当是从容的……”让儿童随着生命的节律,在从容、自然、优裕中成长,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喧喧嚷嚷,来来往往,如何不被无数的流俗所淹没,如何不在浊浊的洪流中消亡?就一定要守持一颗安静的灵魂。而教育要做的重要的事,就是要培植这种安静的品性。

也许,有时面对生活、面对教育最好的姿态就是:请安静!请保持安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