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天我们不是要说阴寒啦,说说阳虚。阴寒比阳虚寒的程度更厉害一些,这个我们明天再说。 阳虚就是阳少了,但不是代表阴多,这个我上几节体育课的时候已经跟你们说过了。所以如果有人问你们中医是谁教的,你就说是体育老师。 好了,那再复习一下阳虚的柱状图。艾玛,这时候就体现出理科生学中医的优势了,居然把阴阳图曲解为柱状图,我敬自己一杯。 阳少了,这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呢?除了身体怕冷以外,下半身尤其怕冷。 好吧好吧,我承认我比较关心两性话题,所以经常跑题。 然后除了怕冷,还总是想尿尿。 这个通俗点可以理解为,你的身体温度低了,火少了,身体里的水都没有办法气化,然后就只能变成尿了。其实中医里的原理是,肾寒,所以固摄能力变差,小便次数就自然变多了。 阳虚还会胃寒,常常吃点冷东西,就胃冷胃痛,用热水袋捂一会儿感觉会舒服很多。 我和我妈之间的恩怨图看不明白的,可以参看我上一篇文章。还有,我特别烦她喊我小狗东西,一点儿不尊重人,我明明是小兔崽子好吧。 阳虚还有其他很多症状,比如后背发冷,手脚冰凉,宫寒,痛经,白带如清涕,容易拉肚子等等。 我们来看看阳虚的人的舌图: 虽然咱们理科生可以用柱状图来解释阳虚,但并不代表咱不会用阴阳八卦图来解释这个问题。 人体的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它就是从阴中怀抱着的这个肾气生发出来的,所谓阴生阳,它是整个身体的阳根。 如果肾气充足,阳气就生发的很好,如果肾气不足,阳气就是生的很弱。 这时,右边的阳就扁了,道理其实和柱状图的意思一样。 所以看懂了这张图我们就可以明白,要想补阳,必须得补肾气,肾水温暖肾气才能把阳气生发得好,所以补阳最好的药就是肾气丸。 别一听肾气丸,就往下半身的生殖器想,以为只有男人才要用,根本是两回事。明白阳虚的道理,就知道男人女人小人老人,只要是人,都可以补肾。 今天就以肾气丸为例,讲讲这个千古名方是怎么作用在身体里生发阳气,推动身体的圆圈运动的。 肾气丸的组方:地黄、山茱萸、薯蓣、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牡丹皮。(《黄元御药解》) 它的药理不但结合了阴生阳,而且还结合了人体的圆圈理论,五行理论,简直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啊。 人体的圆圈左边,也就是阳的这边,生发的路径图应该是这样的: 然后肾气丸中的八味药就是这样工作的: 它先用附子和泽泻让肾温暖起来,肾气开始生发,然后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为了让阳气这点儿火烧的旺一点儿,所以它用了四味药来助肝气的生发,就像烧火,不是从外面抱火球往炉子里扔,而是不停的加柴火。木头多了,火能小吗? 在圆圈的理论中,肝随脾升,脾不升肝就不能升,所以再用茯苓把脾升起来,以帮助肝木。如此,这左半边的圆圈通道算是彻底的畅通了,然后右边稍微再加点儿力,配合左边把这个圆圈转起来。。。。阳气就生发的更快更强更好了。 收工! 完美! 看到这里,是不是为古人的智慧深深地折服了。他们用药治病,绝不会阴虚只加水,阳虚只补火。运用的都是阴阳互生、五行相生的哲学原理。 所以,现在可以放心服用肾气丸了吧。那里面没任何性激素,不是“壮阳”药,别一提这药眼神就怪怪的,人家其实可正经了,只是生发阳气而已,别想多了。肾主生殖,肾气足了,当然小弟弟也会好用,这个只是肾气足的一个表现罢了。 如果把肾气丸里的附子和桂枝去掉,就成了另一个名方“六味地黄丸”,这是名医钱乙为了滋补小儿肾气特别创立的,因为他认为小儿阳壮,不能再加热性的药,所以就去掉了附子和桂枝。结果六味地黄丸就成了专门滋补肾阴的名药。再说一遍,六味地黄丸小孩儿可以用,以前这药就是专门给小孩儿用的。 现在药店里大多卖的是金匮肾气丸,它的功效和肾气丸一样,是非常好的补肾阳的药品,对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和怕冷什么的,效果很好。因为这副药里有附子,而且用量比较大,所以也不必告诉你们方子里具体的用药剂量,反正你们到药店也买不到,还是直接买中成药吃吧。 如果是像我老妈那样胃寒的人,在胃痛时可以吃“温胃舒颗粒”或者“附子理中丸”。这两种药都是温暖脾胃的,吃过后很快胃就不痛啦。 有一种冷,叫吃药也没用! |
|
来自: xxiangyingg > 《懒兔子的中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