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丨《万历兴亡录》:是非张居正

 泮溪别馆 2016-01-17


上回说到张居正“夺情”一事引发了朝廷纷争,吴中行、邹元标等人纷纷上疏谏言批评张居正无视伦常、肆权妄为,却都遭到张居正打压。戴孝办公、锐意改革的他仕途还是那么顺利吗?

1

首辅的勋业

在皇帝的客客气气和首辅的半推半就中,张居正得以顺利“夺情”,仍然主持着内阁的工作,主持着明朝国家机器的运行。

但是,张居正虽然被“夺情”,虽然没有回到家乡“守制”,却采用了“戴孝”办公的方式,也就是穿着丧服办公,表示在北京为父亲“守制”,既尽孝子之道,又尽人臣之义。并且请求在这二十七个月的“守制”时候,朝廷停发自己的俸禄。

尽管在外界看来,张居正这些举动不过是掩耳盗铃、不过是自欺欺人,用时下的话说,是在作秀,是把天下人都当作傻子。如果可以继续占着原来的位置,在工作岗位上“守制”,这个守制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这种“孝子”未免太容易做了。何况,你这个首辅一年有多少额外收入,这点俸禄又算得了什么?

但站在张居正自己的立场,他这样做却是为了“忠孝两全”,并因此而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平衡。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言官批评的声音微弱了,各种公开的杂音也消失了。为了报答朝廷,张居正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为大明王朝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夺情”之后张居正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清丈土地。

从万历六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农田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丈量。结果,清查出了三百多万顷没有交税的农田。而从弘治年间开始,一百年来,向国家交税的农田不过四百多万顷。仅此一项,使得明朝政府所能收到的农业税大大增加,并为下一步的赋役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


▲ 万历八年汀州府(福建)长汀县归户由帖,即政府核查土地后向农民催交农业税的由单

第二件大事,改革税法。

从嘉靖后期开始,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官员鉴于税收紊乱、逃税漏税严重,开始改革税法,把各种名目的税收合并起来,按照农田、财产及丁口的多少,计算出各家各户应该交纳的税额。它的好处是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一年该向官府交纳多少税,官员和吏员的额外盘剥不方便了。由于统一了税目,把税收合并成“一条”,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收税的办法叫做“一条鞭”,又叫“条鞭”。

万历九年,也就是农田的丈量行将完成时,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并且由过去征收实物税,改为统一征收货币税,也就是改收白银。这个措施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赞不绝口的张居正的赋役制度改革。

当然,“一条鞭”法还有其他的内容和比较复杂的操作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我们这里不一一介绍。

除此之外,在治理黄河、防范蒙古、镇压各地动乱等等问题上,张居正也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相应措施。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张居正为首辅的十年,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做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的前任高拱和徐阶。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一个尽心尽责、认真办事的张居正,看到了一个不能容忍任何扯皮拖沓、任何敷衍塞责的张居正。但人们似乎也看到,这既是“夺情”之前的那个认真负责又精明强干的张居正的延续,又是一个笼罩在“夺情”阴影之下的张居正。

2

毕竟是外人

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吴中行、邹元标等人虽然受到了廷杖,贬出京师,却被舆论称为“五君子”,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而这“君子”的对立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人”了。所以,虽然棍棒常常能够在一时压制住道义,但道义却总是能够长时间对施暴者的心理造成压力。而且,施暴者越是和施暴对象关系密切,越是同样在乎道义,这种心理压力就越大。

决定施暴的万历皇帝、司礼监太监,他们和吴中行、邹元标们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他们眼中,吴中行、邹元标们不过是朝廷的打工仔,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马牛骡驴。而具体施暴的锦衣卫校尉,他们只是执行朝廷的命令,至于打谁,和他们无关。

但张居正就不一样了,吴中行、赵用贤是他的学生,艾穆是他的同乡,邹元标更代表着文官的未来。特别重要的是,张居正本来就来自他们之中。说得绝对一些,张居正和吴中行、邹元标,以及一年前受到惩罚的刘台一样,也是大明王朝的打工仔,只是他是更加资深的打工仔,并且因为打工有成效而进入了最高层的领导圈子而已。如果有机会,吴中行、邹元标同样可能前进到他这一步。

不仅如此,张居正和吴中行、邹元标们一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都是希望致君主为尧舜、致天下于太平,都希望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好,都希望民众在大明王朝的领导下安居乐业。他们只是在治国的理念上、在对道德的理解上、在对利弊得失的考量上发生了偏差、发生了分歧、发生了矛盾。

维护道义的吴中行、邹元标等“五君子”载誉而去,实施暴力的皇帝和司礼监太监心安理得,道义亏损的代价却要由张居正来偿还。


▲ 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或许正是在这样压力之下,既出于对反对派的耿耿于怀,又出于对“五君子”的内心愧疚,还出于对朝廷的感恩,他要做出样子来,让那些反对他夺情、反对他继续在内阁任职的人们看看,同时也让给他撑腰的皇帝和司礼监看看,我张居正该留还是该走?如果我走了,我回老家守制了,还有谁能够干得这么出色、干得这么出彩?

但是,一个政治家在处理国家事务中一旦有了赌气的成分,一旦过于想表现自己对于国家的贡献,问题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

于是人们看到,还是原来的那个张居正,却变得更加固执、更加急躁,变得更加不近人情、更加听不得不同意见。他对万历皇帝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万历皇帝的要求越来越严,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富有戏剧性。而对于张居正自己、对于万历皇帝、对于大明王朝,却是带有灾难性的。

小世宗万历皇帝十岁继位,到张居正夺情时,已经十五岁了。虽然对张居正极其尊重、极端依赖,但小世宗万历皇帝的身上却流淌着老世宗嘉靖皇帝的血液,极度的自尊和高傲的个性,使得他也越来越顾及自己的面子、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权威。但是,在母后、冯保、张居正的联合管教之下,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万历皇帝越来越感到自己没有面子,越来越感到自己没有权威。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这种感觉也就越来越强烈。

对于太后,万历皇帝孝顺有加,这也是明朝皇帝共同的优秀品质。他们可能不上朝,可能不亲政,甚至可能胡闹,但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皇帝对自己的生母不敬重、不孝顺。

对于冯保,万历皇帝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从小到大,这个冯保都陪伴着自己,小时候抱,稍长时扶,再大了教,就像一个贴身长辈、一个贴身的家奴,事事小心,就是一条狗,也会产生出感情。当然,如果这条狗变得不太听话、变得和主人耍心眼、变得让主人讨厌,这个感情也就会发生变化。

“三座大山”之中,惟独张居正是外人,他既是万历皇帝的众多老师的领班,又是国家事务的首辅。万历皇帝对他更多的是敬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是信赖,是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的信赖。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很难说得上有太深的感情,因为毕竟是外人。但太后却偏偏要往这个外人身上压担子,要提升这个外人在万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每当小皇帝犯了错误,太后在处置之余,免不了要加上一句话:你怎么老是这样不懂事,要是让张先生知道,看他怎么教训你!

这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可能并不怕自己的父母,却怕老师。父母可能会为你护短,护你的短也是护父母的短;但老师不是,老师甚至可以在同学面前揭你的短,让你抬不起头来。所以学生害怕老师常常甚于子女害怕父母,于是有些父母在管教子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老师抬了出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更加高大。但这个形象的高大之中,却悄然添加一个“怕”字,使得学生更怕老师。而在这个“怕”中,往往就产生出“恨”。怕有多深,恨也将会有多深,甚至更深。

小世宗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状况。

3

小皇帝的难堪

关于万历皇帝如何对张居正毕恭毕敬,关于张居正如何对万历皇帝严格管教,有许许多多的记载,但至少有两件事情,使得万历皇帝十分的难堪。

第一件事发生在万历五年,发生在“日讲”的时候。

明朝从正统时期开始,由于皇帝大多是少年即位,所以大学士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读书制度。亲政之前,皇帝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时读书,类似现在的上课。上课分为“经筵”和“日讲”两种方式。


▲ 经筵进讲图

“经筵”每月三次,时间是初二、十二、二十二,仪式十分隆重,由一位有爵位的勋臣领班,内阁、六部、都察院及国子监等衙门的长官都要出席,故为“盛典”。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公开教学”。它既是对指导皇帝读书的讲官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展示皇帝平时的认真学习和学业有成。

“日讲”顾名思义是每天的必修课,早朝结束后在文华殿的穿殿进行。但在隆庆六年,张居正为了照顾当时十岁的皇帝,把明朝开国以来皇帝每天上朝的制度改为三、六、九上朝,一个月上朝九天,而这九天也就不日讲了。这样一来,本来皇帝每天要做的两件事情:上朝、日讲,被张居正改革成一件事了,每逢三、六、九“上朝”,其他时间“日讲”。这些改变也是反对派批评张居正改变“祖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使皇帝可以更加闲散、更加无所事事。

日讲不像经筵那样讲究形式,却非常认真,在某种意义上是为经筵的公开教学作准备。“日讲”的时候给皇帝讲课的是翰林院的讲官,通常是四至六人,但翰林院学士和内阁大学士照例也参加。

这一天讲官给皇帝讲《论语》的“乡党”篇。讲官读了一句:“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意思是:国君让孔子接待使臣,孔子的脸色立即变得庄重起来,步履也加快了。这是形容孔子对待工作的态度。在这里,讲官读“勃如”,万历皇帝跟着读,却读成了“背如”。

皇帝这个“背如”刚刚读出,就听得有人厉声喝道:“当作‘勃’字!”这个声音如同晴天霹雳,炸在了文华殿。万历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斥责声吓了一大跳。不仅皇帝,陪着皇帝读书的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以及在一旁服务的宦官,也都大吃一惊。是谁敢这样厉声斥责皇帝?当然只有一人,首辅张居正。

谁也不明白,张居正为何在一个读音上对万历皇帝这样声色俱厉。是想表现自己的权威,还是因为学生丢了他的人?

这个事情在万历年间流传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张居正太过份。这一年万历皇帝十五岁,这个年龄在现在应该是初中三年级或高中一年级,正是个性发展、逆反心理极强的时候。张居正完全无视皇帝正在长大,还是把他当作十岁即位时候的皇帝,甚至把他当作幼年时的皇太子。

其实,一个字到底是读对还是读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张居正对待皇帝的态度,确实太过分。而这种过分竟然成了习惯,这就是要命的事情了。

另外一件事情使万历皇帝更加难堪,也可以看出问题更加复杂。

万历八年十一月冬至后的一个傍晚。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虽然已经“大婚”,娶了皇后,却和往常一样,身穿便服、腰悬佩剑,在一帮宦官的簇拥下,出了皇帝住的乾清宫。但并没有去皇后的坤宁宫。

去了哪里?皇帝一行来到皇城内的西城饮酒。几杯酒下肚,万历皇帝想听曲子。当时有两个慈宁宫的宦官在场,都是唱曲的高手。他们放开嗓子唱,但皇帝听得不耐烦,因为他们翻来复去,唱的都是老调子。皇帝让其唱新曲。什么叫新曲,就是舒缓缠绵的流行歌曲。用我们三十年前的观念,那是靡靡之音;用正统儒家的观点,那是亡国之音。

关于明代的新曲、万历时期的新曲,我们可能会专门用一集来叙述。这里先说这两个慈宁宫的宦官,不知道是真的不会唱,还是怕唱了会追究责任,说是腐蚀皇帝,于是都说不会唱。其他的宦官反复劝说,这两个宦官就是不唱。皇帝一怒之下,拔出佩剑,就要取这两个宦官的首级。陪同的宦官见事情闹大了,连忙劝阻。最后,把这两个宦官的头发割下,以代首级。

当时有一部小说通行很广,这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有一个故事,说曹操行军,号令不得践踏农田,违令者斩。结果自己的马惊了,践踏麦子。曹操便把头发割下来,以当首级,全军悚然。万历皇帝学的也是这个,但他不是割自己的头发,而是割下不唱新曲的宦官的头发。

虽然没有听到新曲,却效法了古人,皇帝当夜尽欢。


▲ 慈宁宫花园

但乐极生悲,第二天太后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她把皇帝召来,喝令跪下。太后当着宦官、宫女们的面,责怪皇帝乘夜酗酒、酒后失德。越说越生气,竟然把皇帝这些年的种种不是一一数落出来。堂堂的小世宗、十八岁的大男人,竟然被数落得泣不成声。太后仍不解恨,声称:

天下大器,岂独尔可承耶?((于慎行:《谷山笔麈》)

皇帝这个位置,在我大明朱姓子孙中,难道就你一人可以坐吗?如果你干得不好,照样可以把你废掉!

数落了儿子仍不解恨,太后又把张居正牵扯进来。她让人通知内阁,谴责皇帝酒后失德的行为。

张居正闻风而动,严厉处置了陪同皇帝喝酒、游玩的宦官,并且草拟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文字,说皇帝“夜游别宫,宴处无节;释去法服,走马持兵。”(《明神宗实录》卷106)批评皇帝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同时,代皇帝草拟了一份深刻的“罪己御札”,也就是检讨书。向谁检讨?向太后检讨,向内阁检讨。

人们都认为,是冯保向太后打了小报告,才使太后知道这件事情。但人们却忽略了,两个被割发的宦官,是慈宁宫的宦官。这慈宁宫的主人是谁?慈宁宫的主人就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

我们曾经不断地在说,万历皇帝对母亲是孝顺的,但对于母亲的严厉管教和不给面子,儿子是否就一点想法也没有?却也未必。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不敢对母亲耍态度,但以小世宗的性格,拿母亲宫中的两个宦官出气,却也不是没有可能。否则,这个事情也太凑巧了,随行的宦官那么多,皇帝为何偏偏逼着慈宁宫的两个宦官唱新曲?而且,不唱就要斩首,不斩首也得割发代首?按理说,皇帝的如此胡闹应该不是第一次,太后为何这一次如此震怒?是否她已经感觉到了儿子对自己的不满,感觉到了儿子在打狗给主人看?所以,她不但要严厉教训儿子,还要张居正帮他一直惩治和羞辱皇帝。

冯保告密,皇帝忍了;太后责骂,皇帝认了;张居正谴责,他也表示服了。但这件事情,以及类似的事情产生的仇恨却在皇帝的心中深深地埋藏下来,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看谁熬得过谁?

4

秋后算帐

万历皇帝其实并不需要熬多久。转眼就是万历九年,张居正病了。到第二年,病得更加沉重。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认真负责了一生的张居正,与世长辞。而在这同一天,因为弹劾张居正而被贬谪到广西的辽东巡按御史刘台,也死在了贬所,据说是无棺无廓、衣不遮体。不知道是纯属偶然,还是溟溟之中真有天意?

万历皇帝其实一直在关心张居正的病情。对于张居正的死,皇帝的心情应该十分复杂。一方面,这些年来的国家大事,都是张居正扛着,张居正一死,感到陡去了依托。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死,又使他感到如释重负,感到有些庆幸,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终于自塌其一。

对于张居正的去世,最感到悲哀的应该是两个人: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张居正一死,冯保失去了最重要盟友。还没有等到他回过神来,江西道监察御史李植上疏,参劾冯保“当诛十二罪”。冯保有十二大罪状,每一个都是死罪。万历皇帝正在等着时机搬掉第二座大山,等着踢开冯保这条已经不怎么听话的狗。既然御史的弹劾疏来了,万历皇帝当即下旨,说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只是因为有点苦劳,免于死刑,发往南京闲保。(《明神宗实录》卷131)

三座大山去了两座,第三座也就是这两个座的共同靠山李太后感到事情严重。她过问此事:听说冯保被皇帝弄到南京去了,这是怎么回事?万历皇帝回答得很坦然:“老奴为张居正所惑,无他过,行且召还。”(《明史·宦官传》)这句话既是搪塞,又是试探。他在试探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冯保只是我们家的一条狗,兴不起什么大风浪,主要是受到张居正的教唆,不怎么听话了。


▲ 李太后

太后怎么办?太后毫无办法。张居正和冯保的一死一贬,使太后失去了帮手。中国有句老话:儿大不由娘、女大不能留。十多年来,太后对儿子的管教不可以说不严,但儿子的桀骜不驯早已表现出来。现在儿子做了十年的皇帝,又娶了皇后,是大人了,母亲更不好多管。而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小世宗个性的日渐展现,太后对他开始有所忌惮,不敢管了。

太后既然不敢管,皇帝就放开手了。

据《明史》记载,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和冯保的清算其实早就在筹划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小世宗的城府和心计。一位名叫张诚的宦官由于和冯保交恶,被冯保放逐在外,万历皇帝便让其暗中调查冯保和张居正的交往。张诚自然添油加醋向皇帝揭露张居正和冯保的相互勾结,特别说到两家都是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动心了,在将冯保放逐南京的同时,抄了他的家。抄出多少?记载是:“金银百余万,珠宝瑰异称是。”(《明史·宦官传》)

清算冯保是清算张居正的信号,对张居正的弹劾书也雪片般地堆到了万历皇帝的面前。

陕西巡按御史杨四知首先发难,在冯保被处置的第七天,上疏论张居正十四大罪行,核心是十六个字:“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明神宗实录》卷131)三个月后,张居正所有的荣誉称号被剥夺,接着是儿子和亲属、亲信,还有当年闻风而动对刘吉落井下石的官员们,都受到牵连,或贬谪,或罢官。到了万历十二年四月,朝廷派出刑部和锦衣卫联合抄家队,兵分两路,抄没张居正在北京和在江陵的家产。总共抄得黄金1万多两、白银10多万两,以及珠宝奇玩若干。仅及冯保的十分之一。

张居正老家的官员表现得极其可耻,在北京抄家队来到之前,派兵封了张府,禁止出入。等到京城的抄家队伍抵达张府时,已经有十多人活活饿死。张居正的长子张嗣修因为不堪忍受严刑逼供,自缢身亡。张居正因为学生、同乡对其进行弹劾,曾经自叹不如严嵩;而严氏被抄家时,也没有发生江西当地官员落井下石之事。张居正地下有知,恐怕又多了一层哀叹。

万历十二年八月,万历皇帝诏告天下,数说了张居正的种种不是,关键是二十个字:“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只是因为念其“效劳有年”,才免于“斮棺戮尸”。(《明神宗实录》卷152)

一时之间,张居正由治国之能臣、大明之栋梁,变成了招权纳贿、威逼其主的乱臣贼子。

四十年后,痛定思痛的明朝高层重新对张居正的一生作出评价:

居正以长驾远驭之才,当主少国疑之际,卒能不顾诽誉,独揽大权,综核吏治,厘剔奸弊。十年来,民安其业,吏称其职,虽古贤相何以加。惜其褊衷多忌,小器易盈,怙宠夺情,本根已断,卒之身死名戮,祸至丧家。若其才其功,则固卓乎不可及矣。(《明神宗实录》卷152)

这段评价,对张居正进行了真正的“盖棺定论”,既高度赞扬了张居正的才干和贡献,也指出悲剧发生的原因。

但是,发生在张居正身上的悲剧,也是明朝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悲剧。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之下,在明代的后期,散漫成风、谋求私利成风。你要干事,就必须要求人们认真办事并舍弃一些个人利益,这就需要有铁腕。但力度一过,就是功高震主或者威福自操,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更大的悲剧还在于,从成化、正德以来,明代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形成,经济趋向繁荣、思想趋向自由、文化趋向昌盛,张居正“尊主权、一号令”的施政方针恰恰与这个大趋势相背离,钳制言路,容不得任何批评;关闭书院,对自由讲学进行打击。而以暴力推进“夺情”,不管有多大的理由,都在向社会的道德底线进行挑战。

天下任何事物,一旦持之过甚、操之过急,都容易走向他的反面。张居正的执政如此,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如此。随着对张居正清算的推进,明朝社会开始进入蔑视任何权威并因此而走向涣散的时代。尽管此后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像张居正那样为国家鞠躬尽瘁,但整个国家已经无法形成统一意志,这却是张居正自己和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

作者: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方志远:《万历兴亡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1-22页。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
★ 感谢方志远老师对“明清史研究资讯”的支持和来稿。


编排:@蔡文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