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拾遗丨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上篇)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北京海淀区西八里庄昆玉河畔,有一座地标式的古代建筑,人们称之为玲珑塔。

多年前,我在距此不远的定慧寺一个小区居住,常到玲珑塔下的市场购物。那时候,玲珑塔被一个院落围着,即使想看个究竟,也只能站在院子外面远远地望望。我想,儿时曾经听到的西河大鼓名段《玲珑塔》应该指的就是它,所以,每次见到它,总想弄清楚它的来历,却为俗事繁忙,后来搬离那里居住,这一想法慢慢就淡忘了。

周末,带儿子来到这里游玩。多年没来,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市场向北迁移,围墙也已拆除,以玲珑塔为中心,开辟为玲珑塔公园,并且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游人可以自由出入。

从河畔一侧顺台阶而上,右侧是一个小人工湖,因为是冬季已经干涸,只有一盆的鹅卵石。湖畔有一个石亭,亭子的门柱上刻有一幅对联:寺塔废存遗古韵,流水鱼跃颂新风。左侧正对玲珑塔的是一个一百多米的长方形广场,广场中间应该是储水的水池,我想,如果池中有水的话,应该是古塔、池水、倒影、绿树为一体的别致景观,与印度那个著名的泰姬陵有几分相像。

顺着广场直接来到玲珑塔下。

这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

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是双层的须弥座,须弥座上以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须弥座上面有数十个小龛,刻有数百个人物,或聆听教诲,或传经说法,或端坐悟禅,体态形式各异。

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大,有四面砖雕的拱券门和四面半圆形雕窗,门窗两侧都有严重风化的泥塑,有些泥塑已经露出了木芯,从轮廓和神态可以判断,那些是金刚力士像和菩萨像,虽然已经风化得支离破碎、不成样子,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金刚力士体态的威武雄浑,菩萨像的仪态俊美生动。我想,这些泥塑当年一定是绝代的艺术珍品,一个个神灵活现,否则,不可能斑驳到如此地步仍能留下如此神韵。

举头仰望,塔身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密檐上挂着许多的铁制风铃,随风晃动。

整座塔近乎用砖雕刻而成,塔身各处布满图案,每一处空间都有丰富内容,细处精美细腻,整体雄浑大气,尽管经历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残迹斑斑,但是亦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精美绝伦。特别是塔的八个角,都用盘龙修饰,虽然斑驳,但是盘龙的残躯和痕迹仍在。拱券门和雕窗之上雕刻的也多是各式各样的云龙图案,整座塔透出一种气势不凡的皇家气派。

塔身第一层东西南北四面拱券门上各有一块砖雕的匾额,用照相机拉近来看,依稀能辨别出匾额上写着“镇静皇图”、“真慈洪范”、“辉腾日月”、“永安万寿塔”。原来这座塔不叫“玲珑塔”,而应称之为“永安万寿塔”。这使我大为惊讶,仔细追寻,其中的内容更为丰富。

这座塔不仅本名不叫玲珑塔,而且这里原本有一座寺院,并且是建于大明朝万历年间的寺院,名叫慈寿寺,为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长久以来,一直困惑我的那条与复兴路交叉的万寿路,原来也与这座塔有关。万寿路正是源于路的北端是永安万寿塔而得名。

一路追究下去,这座塔竟然史海钩沉出万历朝几位重头人物和一段轶事。

==1==

今人黄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畅销书,书中详述了万历年间发生的许多重大事情。前年,家兄阅读此书后,很有感慨,专门请人大老远从河南捎来一本与我阅读。那一段时间,正赶上读朱元璋时期军事方面的闲书,简单翻了翻就放在一边了。而眼前的这座塔,又把我拉回到《万历十五年》的那本书里。我觉得黄先生笔下的万历皇帝是一个述史的角度,而他的那本书里并没有浓笔重彩的两个人物恰恰可以成为表述万历皇帝的另外一个角度。这两个人物,一个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另外一个就是万历的爱妃郑氏。前者对万历的早期教育和性格养成特别是万历初十年的励精图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后者则对万历皇帝后期的怠惰和不负责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大明王朝实亡于万历。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影响后面乃至今天历史的重大变化。两个帝国正处于历史的重要转折,一个是以丰臣秀吉统率十五万倭寇入侵朝鲜为标志的倭国狂妄自大史拉开序幕;一个是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失败,自此西班牙没落,大英帝国的冉冉升起。这个时期的大明王朝也有着辉煌的时刻,那就是张居正的改革,可惜这次改革只持续了十年就被随之而来的颓废和没落所替代。这辉煌的十年,与万历皇帝的生母也就是修建这座塔的那位慈圣皇太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慈圣皇太后姓李,北京通县漷村镇人。生于嘉靖廿四(1545年),父亲是泥瓦匠,家境清贫,幼年时被送入裕王府,为裕王府邸里的一名“都人”(内廷宫人),地位婢贱。明末陈忱在《天启宫词》中曾对宫女有过这样的描述:六宫深锁万娇娆,多半韶华怨里消;灯影狮龙娱永夜,君王何暇伴纤腰。深宫之中,一大群春情丰满的女子,除了那些阉人之外,只有皇帝一个大男人,即使日夜操劳,也忙和不过来,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妃子眼巴巴在等着,自然轮到宫女的机会就很少。有人说,她是偶然得到好色的裕王朱载垕宠幸,生下儿子朱翊钧。我觉得这种“偶然”之说没有考虑到李氏此后所展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忽略了一个事实:李氏生育了朱翊钧之后,又先后生下一子二女即后来的潞王朱翊镠、寿阳公主和永宁公主。李氏绝对有众多宫女之中卓然不群的过人之处。

也有一种说法,李氏聪明贤淑,看准了朱载垕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位,自己要不失去机会,就必须生个太子,她听说峨眉山普贤菩萨十分灵验,便亲自来峨眉山白水寺敬香,在普贤像前许下大愿,将来若生太子,定为菩萨重塑金身。第二年她果然生下了朱翊钧,便派遣使臣携带黄金百两,来到白水寺为普贤穿了金衣,又赠贝叶经一部与僧人。这一说与她之后来大力崇尚佛教有内在的必然性。

不管怎么说,李氏的确因子而贵。尽管她和儿子最初受了不少委屈,即使儿子出世,朱载垕深恐晚年迷信道教的明世宗“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不仅不敢向皇帝提立皇太孙的事,儿子出生不敢向世宗奏报,出生两个月不敢剃头发,到了五岁还没有起名字。这种局面放在谁身上都不是滋味。直到朱载垕当了皇帝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穆宗才为他赐名,叫翊钧。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同年三月,李氏被封为贵妃。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之所以立他为皇太子,实在也是没有别的选择。隆庆皇帝的皇后陈氏,一直体弱多病而没有孩子。隆庆皇帝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5岁就早殇,次子没满周岁又早殇,第三子就是朱翊钧,第四子则是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的朱翊镠,封潞王。除了顺序上的问题,还有一种原因,按照《明史·神宗本纪》记载,他小时候“性岐嶷”,也就是说朱翊钧小的时候聪慧。他自己也常常夸耀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已经升为贵妃,儿子也顺利地当上了皇太子,李氏几乎可以看到前面的光明。而她自己兴许也没有想到,预期的日子竟然来的那么快。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隆庆皇帝终因纵欲过度,病入膏盲,病死于乾清宫。年仅10岁的朱翊钧作为皇太子,上面又没有兄长,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万历皇帝,改元万历,以翌年为万历元年。这时候的李氏只有27岁,年轻轻的就成为寡妇,虽然可哀,但是毕竟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

==2==

10岁的朱翊钧登基,最起码给四个人带来了重大人生转折,第一个自然是李氏。按照明朝旧制,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则天子的生母也称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号以示区别。但是,到了李氏这里,情形却发生了变化。《明史》记载:“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仁圣居慈庆宫,慈圣居慈宁宫。”不仅如此,张居正还请求慈圣皇太后照顾新帝的起居,毕竟万历皇帝还是一个10岁的孩子,于是慈圣皇太后就毫无争议地住进了乾清宫。

朱翊钧的登基给另外一个人的人生也带来重大转折。这个人就是内阁首辅高拱。隆庆皇帝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孩童,安能治国!”不想,这句话被他的对手阉人冯保抓住了机会。高拱在其遗著《病榻遗言》中细说原委:冯保一贯卖官鬻爵,最不可忍受的是皇太子接见百官时,他竟利用扶持之便,站在宝座旁边不退走。百官向皇太子叩头行礼,也等于向阉人冯保叩头行礼。著者摈斥冯保的行动尚未开始,冯保抢先下手,和张居正同谋,骗得皇太后懿旨,被逐出朝廷。高拱在遗著中承认,他当时确实说过皇上还小,只是怕皇帝为宦官所误。张、冯二人却把他的话故意歪曲,以作为诬陷的根据。张居正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个事他的确有不光明磊落的一面。李氏闻听高拱之言自然会大惊失色,顾命大臣对小皇帝有如此评价,那日子安能好过,保不准会受辱成为傀儡。于是就采纳张居正和司礼太监冯保的意见,以两宫太后与皇帝联名颁旨罢黜了高拱。而那个本来可能会被高拱“扳倒”的冯保,自然在这个时候躲过一劫,并且被聪明的慈圣皇太后看重,与第四位同样发生人生重大转折的张居正一起构建起影响万历前十年的“宫府一致”的权利运转体制。

慈圣皇太后算得上中国历史历朝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她不仅有心机,而且有能力,并没有因“主少国疑”的险恶局面而惊慌失措,也没有“孤儿寡母”地自悯自怜,而是处变不惊地调节和处理这些复杂的矛盾冲突。她因势利导,委任张居正为首辅,总揽朝政。阉人冯保更是因为李太后的信任,集司礼掌印、提督东厂于一身,权势不在前朝王振、刘瑾辈之下。

中国历朝历代宫闱之中的斗争都是残酷的,经常充满了血腥气。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在刘邦死后,就设计杀死了刘邦和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又弄聋了戚夫人的耳朵,逼她喝下药酒而变哑,挖出她的双眼,砍去她的手足,把她扔在粪池中蠕动、打滚,名曰“人彘”。西晋那个生性淫荡的贾后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当她还是个太子妃的时候,就杀死了好几个受丈夫宠爱的宫女,如果哪个宫女怀了孕,她就以长矛戳其腹部,使这宫女和胎儿立即死亡。从万历朝的历史看,这种局面并没有出现,不仅那位慈仁陈太后与之相处二十多年相安无事,而且也没有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实在算得上是一个特例。

《明史》对万历前后几代皇帝后妃的记载,慈圣太后着墨相对比较多。足见此人不凡。《明史》记载: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明朝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也曾记载这样一段轶事:“今上圣母慈圣皇太后所撰述《女鉴》一书,尤为详明典要,主上亲漉宸翰序之,真宫阃中盛事也。然慈圣圣制又不止此,今文华殿后殿,所悬扁凡十二字,每行二字,共分六行,其文曰:“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乃慈圣御笔。臣下但见龙翔凤翥,结构波碟之妙,以为今上御书,而实非也。古来惟宣仁皇后善飞白大书,然不过一二字,岂如慈圣备得八法精蕴哉!真天人也。”

从诸如此类的零碎记载,可以断定,那位幼年入宫成为宫女的李氏,以其贫困家境,不可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入宫门之后,必定勤于读书,暗自长进,不敢懈怠,才有她后来诸多的造化。对于儿子,她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极尽气力要把儿子培养成圣君明主。

==3==

万历朝的前十年,小皇帝的生活主要受到慈圣李太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三个人的规范。李太后搬到乾清宫,给万历皇帝规定了作息时间,监督他严格遵守制度,并把辅佐、教导小皇帝的重任一并委与所信任的大学士张居正。并且,在万历十年之前,都很支持张居正对年幼的神宗严格管教。每次神宗上完课回来,李太后都叫他把课上的内容复述一遍,检查他的学习效果,肯定他的成绩,指出他的不足。神宗学习进步很快,连老师都感到惊讶。每逢上朝的日子,李太后都是早早地来到万历皇帝的寝室,亲自打水让他洗脸,然后带着万历上朝,因此小小年纪的万历皇帝上朝从来没有迟到过。冯保在宫中,被小皇帝称作“大伴”,因为冯保是李氏太后的耳目,因此对他非常畏惧。每次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神宗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

李氏出身寒微,自然好胜心很强,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代圣明君主,因此,她对儿子管束非常严厉,万历小皇帝稍有不端,往往受到太后的责罚。一次,神宗因下棋上瘾超过了规定的休息时间,耽误了读书,李太后就派人将神宗叫来,厉声喝令他下跪认罚,直到神宗承认错误并表示以后决不再犯时,才算了事。从此以后,神宗再也没有因为贪玩而影响学习。还有一次,万历皇帝与宦官们喝酒,喝到兴头,万历令一宦官唱一曲新歌,该宦官推辞说不会唱,未想到激怒了少年皇帝。万历醉醺醺地拿过剑,向那名宦官刺去,被众宦官拦住求情,最后割下该宦官的头发作为惩罚。第二天,事情被慈圣太后得知,太后怒不可遏,立即把万历叫来,令他跪下,气愤地说:“你以为皇位非你莫属吗?”万历跪在地上,泪流不止。几天后,有人告知万历,太后令太监冯保到内阁去取《霍光传》,试图效法霍光废昌邑王刘贺的故事废掉神宗,另立潞王。此事虽然没有兑现,但自此万历心里时时充满恐惧。

李氏虽然出身寒微,其生父李伟随着她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之后,也被封为武清侯,赏赐钓鱼台,其三个儿子,长子文全袭了爵位,次子文贵官至左都督,三子文进却自宫净身随慈圣入宫,当了御马监的太监。李伟家资豪富,所修的花园别墅清华园在当时也最负盛名。这在皇亲国戚的社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李氏对娘家人管束很是严格,并不容许他们放纵。一次,她的父亲李伟为军中织造布匹,以次充好,从中渔利,引起军中不满,万历得知,取布检验,果然如此。万历报告皇太后,李氏十分生气,传谕严办。张居正为了照顾皇亲,处罚了下属人员,李氏得知,认为处罚不当,又召李伟父子入宫,叫他们跪在仁德门前,她亲升隆道阁,历数他们的罪行,李伟父子慌恐服罪。清朝钱塘厉鹗太鸿所辑《香艳丛书·玉台书史》载,慈圣李太后“尝书廉谨持家四字,以贻其父李公。”要求父亲能够以清廉、谨慎来持家,对于那样一个时代,李氏能如此处置、如此自律,实属不易,理当赞许。

年轻守寡的皇太后,自然成为当朝许多人包括今天勤于钻研宫闱故事者的话题,诸如李氏与张居正关系的种种猜测等等。我却认为,即使有些传闻,也只能是好事之人无聊起的事端,而不能因此诋毁李氏生性的淳朴和善良。且不论“御史曹学程以建言论死。太后怜其母老,言于帝,释之。”人所共知,中国古代认为妇女分娩为不洁,有避忌产妇回娘家分娩的习俗,还相信借用他人房子寄产也会导致房东不幸,因此,有些产妇便租不到生产的房屋,只好奇生于寺庙,冀以寺庙之威灵涤去产血的不祥。《万历野获编》记述这样一则故事:慈圣皇太后眼睛有疾病,经常发作,有一位女医生彭氏到宫里给太后治疗,颇有效果,还能给太后讲一些市井杂事,太后很喜欢,就留在宫里。但是,这位女医生有孕在身,肚子越来越明显,宫人就催促她快快出宫,但是,此女贪恋太后赏赐和宫里生活,迟迟不走,忽一日,在太后位下宫人封夫人名彭金花者之室,产一男婴,皇帝闻讯,勃然大怒,认为会给皇家带来“血光之灾”,下命要杀掉女医生,但是却“赖慈圣力救,宛转再三,上难违慈旨,命贷其死,发礼仪房打三十逐出。”万历九年(1581)李氏为女儿寿阳公主选驸马的时候,面对侯拱宸等三位候选人,唯独选择了衣冠朴素、战战兢兢的侯拱宸,还说:“此子浑朴不雕,真我家儿也。”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