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谈诗》之第十二:中国的打油诗(之二)
中国的打油诗(之二)
但是,“打油诗”也不是民间诗人的专利。自“打油诗”的鼻祖张打油开创这一诗体之后,因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盛传不衰,所以,一些文人学士、文武百官也都乐于创作,甚至连皇帝都开始染指“打油”了! 先说文武百官。在我国历史上,写“打油诗”的大臣很多。据传,清代有位宰相名叫张英,他的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在盖房时越界侵占了一墙之地,于是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张英,却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家中。诗云: 千里传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后,遂又让出三尺。吴氏感张家仁义,也退让三尺。两家让出的这六尺地遂变成一条小巷,后人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至今犹存,一直被世人传为美谈。
 六尺巷至今犹存,一直被世人传为美谈
再说文人学士。写别字,本来是读书人的一个大忌。所以,社会上就流传有许多写别字的笑话,这些笑话,有的就是以“打油诗”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有一个笑话中说,一天,三个诗友在一起聚会,吟诗作乐。时值有人送来枇杷一筐,并附书信一封。但信中却将“枇杷一筐”写作“琵琶一筐”,闹了个大笑话。三个人在一阵大笑之后,决定就此事联诗一首。甲先开口吟道: “枇杷不是此琵琶,” 乙接着吟道:“只因当年识字差。” 在哄笑声中,丙连吟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
最后说一说皇帝老儿。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别看他出身贫寒,识字不多,是个“大老粗”,但他却最喜欢作“打油诗”。据说,朱元璋在登基称帝时,心窍大开,才思泉涌,随口吟出了一首令群臣大为吃惊的《金鸡报晓》诗。诗曰: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来扶桑出, 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的这首《金鸡报晓》诗的确气势非凡,大有帝王气慨!
《金鸡报晓》,的确气势非凡!
传说,朱元璋未得志时到处流浪,一次,他在山脚下睡觉,夜半醒来,无限感慨,冲口而出一诗,诗曰: 天作铺盖地作床, 日月星辰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 惟恐江山一脚穿。
朱元璋登基后反对铺张浪费,并能身体力行,据说“四菜一汤”最初就是朱元璋推行的。后来上行下效,成了明代官场上招待的标准。有一年,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过生日时,举办了个庆祝宴会,群臣都来祝贺。朱元璋亲自定下了菜谱:第一道菜是炒罗卜。朱元璋说:“罗卜者,良药也。俗话说‘罗卜进了城,有病不出门’,希望各位也能做到‘官家进了城,坏事不出门’。” 第二道菜是炒韭菜。朱元璋说:“一盘韭菜青又青,和治久长保安宁。” 第三道菜是炒芹菜,第四道菜是炒蒜苗。朱元璋说:“两碗青菜一样香,勤政为民好臣相。” 最后上来的是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喝了一大口,站起来吟了首诗: 小葱豆腐清又白, 公正廉明如日月。 丁是丁来卯是卯, 一统江山不改色。
 朱元璋和他的“四菜一汤”
但是,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他老家的父老乡亲不但没沾上光,反而生活质量逐年下降。所以,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 小户人家卖儿郎。 惟有我家没得卖, 肩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本是好地方!?
真乃是伤心之语也!悲夫,善哉!
2010年7月10日于听雨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