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二首是柳宗元《江雪》,诗曰: 这首诗押的仄声韵,是柳宗元五绝代表作之一,写于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作者的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这个时期,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十分热闹幽僻、冷清,不带一点儿“人间烟火气”。本诗短短的20个字,就把读者带进了这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大雪纷飞的江面,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天地之间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老渔翁的生活如此清高,他的的性格如此的孤傲和寂寞... 通过赏析可知:押韵上,李白《赠汪伦》押“行”、“声”、“情”三个平声韵脚;柳宗元《江雪》押“绝”、“灭”、“雪”三个仄声韵脚。这两首小诗,在节奏、对偶、平仄与押韵等方面,相互结合,将近体诗的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都发挥到了极至,代表了我国传统诗歌的优美和谐,所以,每当诵读就能叫人情韵悠悠,扣人心弦。 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是这样无比的精美,而在情感内容上则有一种最为宝贵的特质,即蕴涵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古代优秀的诗人,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对于万事万物,都有着深切的热爱和关怀。无论是春花秋月,还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一切都能使诗人为之关心和动情。诗人这种动情和关心,谱写了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当人们诵读这些诗词时,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对国事和家事、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能力和关怀欣赏。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所谓“悲秋”,即是面对萧瑟的秋景而感伤。这个“悲秋”的传统,源自于战国人宋玉《九辩》。诗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也正是宋玉的这声喟叹,“悲秋情结”便永远蕴藏在千古文人的心灵深处。古代诗人只要面对萧条的秋景,面对枯黄的树叶,往往会触发出人生失意的感叹,往往会感到寂寞和悲伤。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的这首《咏怀》揭示了宋玉《九辩》所开启“悲秋情结”的深远影响。但是,刘禹锡《秋词》这首诗,却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独特的“另类”感受。诗曰: 吟读刘禹锡《秋词》,我们立即感受到诗人豪迈向上的人格精神。诗人在这首诗中,一扫传统的悲秋习气,认为秋天比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天还要美好。诗中“我言”与“自古”二词相对,突出了刘禹锡与自古失意文人的最大不同,呈现出诗人那种卓异独特的精神风貌。为什么说“秋日胜春朝”呢?诗人刘禹锡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用充满豪情的画笔描绘出一个高爽明净、充满生气的美丽画面:“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只白鹤,在秋日晴朗的万里长空中,振翅高举、排云直上。这幅动人心弦的“秋景图”,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它是顽强奋斗者的艺术象征。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本诗中的“诗情”有人解释为“志气”(见《唐诗鉴赏辞典》837页),我以为不很准确。这里的“诗情”应理解为,“诗情”既包含“志气”又不仅仅是“志气”,它还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里的“诗情”应该是一种“诗性的情怀”,它既有诗人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感发,还有由此所触发出来的豪迈情怀。既然“秋天”能够引发这样的“诗情”,对于诗人刘禹锡来说,当然要比春天更加美好,当然能够“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说过:“情感美是诗美的核心”。金代人刘祁《归潜志》中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优秀的诗歌因为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生命情感和体验,这才能够分外动人心弦。所以,欣赏者吟读这样的诗歌时,才能够感受到情感美的感发与感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比较两首中西方的爱情诗。第一首诗叫《相思》,作者是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诗曰: 第二首诗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诗曰: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曾指出:“有人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中国古诗含蓄简约”、“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引文见《旧文四篇》)这里所说的“含蓄”,意思是情感、思想或哲理不直接说出,而是以委婉曲折的方式加以表现,具有一种空灵蕴藉、耐人寻味之美,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美,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之美,是苏轼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叶燮所说的 含蓄既是诗歌美的一种形态,又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举例来说,王昌龄《长信秋词》: 这首《长信秋词》堪称中国古典诗歌含蓄之美的典范作品。诗中描写失宠宫妃的幽怨痛苦,但诗人对其痛苦幽怨却未置一词,而是借助一些意味丰厚的“意象”,描写出宫妃的动作、神情和心理,让读者从具体、生动的形象中感受失宠宫妃的无限幽怨和痛苦,含而不露,意味无穷。 需要说明的是,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诗歌时,难免会“见仁见智”,就像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见识、思想、情感以及个人的气质等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这里十分强调诗歌的“朗诵”,这是因为朗诵诗歌是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重要方式。诗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是最接近音乐、与音乐的节奏关系最密切的。我国古典文学学者郑临川先生说过,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当然,诗歌的“吟”与“诵”是有所不同的。古人的“吟”需要摇头晃脑,类乎于唱;今天的“诵”则偏于读,这就是“朗读”。“朗诵”扬弃了旧时那类似“唱戏的腔调”,但却声情并茂,能传达出诗歌的声情之美。美国学者肯奈迪《诗歌概论》也说过:读诗不能“只用眼睛去阅读”,他还说:“读诗最好是大声朗诵,或聆听别人的朗诵,这样一定能体会出只凭眼睛阅读所不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意味。”由之可见,朗读对于欣赏诗歌是多么的重要。 至于朗诵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一是要准确地背诵和默写。只有烂熟于心,朗诵起来才能够行云流水,声情并茂;二是要注意诗歌的节奏(顿挫)和平仄(轻重高低)。这样的朗读,才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含蓄美和音韵美,才能够得到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