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杏坛归客 2016-01-17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中国古典诗词电影蒙太奇

                ---第十八讲: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下)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续前]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电影艺术“蒙太奇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其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其三、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电影界通常将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类型,即: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

      叙事蒙太奇:包括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连续蒙太奇等;

     表现蒙太奇:包括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

    理性蒙太奇:包括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等。

 

   上文说过,电影蒙太奇手法多种多样,名目繁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尤其“第二级划分”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者称之为平行式、对比式、交叉式、复现式、叫板式、联想式、隐喻式、积累式、错觉式、扩大与集中式、叙述倒叙式等,名目虽然不同,内容基本一致

 

   按照电影界多数人认可的理论,电影蒙太奇最基本类型可分三种,即: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分类介绍并举例如下:

 

   一、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叙事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是影视片最受欢迎的一种叙事方法。

      叙事蒙太奇包含四种常用技巧,即: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连续蒙太奇四种,简介如下: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叫并列蒙太奇),它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影片举例:《南征北战》

   影片中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一场。我军在高营长率领下,从摩天岭北边疾速前进。与此同时敌军先头部队也快速从南边攻占摩天岭。影片中敌我镜头交替变换,造成了一种紧张快速的节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诗词举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杜甫把这些相关的物象景观并列式的组合起来,形成了4幅美丽的电影画面:两个黄鹂在嫩绿的柳枝上欢唱,一行白鹭在蓝天自由飞翔,凭窗可以望见远处西山上皑皑的积雪,转向门外可以看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这些画面色彩绚丽,动景静景交织、远景近景交错、高景低景错落。这首绝句以诗人的喜悦之情来组合画面,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电影中的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仰视、平视等镜头互相渗透,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立体图,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成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诗词举例: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归,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王维精心选择夕阳西下这一特定时刻,描绘了一组别有意味的农村画面落日余辉、村落小巷、野老牧童、麦田桑林、雉鸣蚕眠、田父锄归、相见依依。首先,镜头的空间顺序从远景转换到近景,从室外切换到室内;其次,镜头角度也变化多端:仰视——平视——仰视——平视。渭川田家这首诗,把这些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镜头平行组合在一起,艺术地营造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蒙太奇画面。这恬静而温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情,生动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

   以上两例,印证了梅雅·黛伦的看法“它(电影)与诗歌有共同点,因为它能把形象加以并列。”梅雅·黛伦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交叉蒙太奇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

 

       影片举例:《南征北战》

   影片《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编导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三条线索相互依存,直到“最后一刻”才汇合揭秘这种剪辑技巧引起观众的极大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强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和惊心动魄,是国产片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举例: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这首《石壕吏》最精彩独特的地方是通过老妇人的答话,写出石壕吏的凶狠。诗人把大部分篇幅给了老妇人,而对石壕吏的凶狠,诗中直接描写的只有一句:“吏呼一何怒”但读者从老妇人一连串的答话中,可以想象石壕吏的凶狠。至于石壕吏的问话,完全可以从老妇人的答话中想象出来因为老妇人的答话,都是在恶吏的凶狠呼喝中逼出来的。例如,她述说三个儿子都服兵役去了,一个儿子写信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家里没有别的人了!在吏的逼问下,她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吃奶的孙儿接着,老妇人还被迫承认家中有一个守寡未改嫁的儿媳妇接下来,当恶吏逼迫她儿媳去服劳役,善良的老妇人哭诉困难,哀求免役无效,只得自己挺身而出,说:家里实在没有人可以服劳役了如果一定要去,只有自己去了。此时,恶吏嫌她年迈衰老不肯要,老妇人回答说:“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们这才勉强同意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对话,一问一答,画面是交替出现的,但主要篇幅是这位老妇人。诗中另外几个人物形象,都是运用声音来刻画的。“吏呼一何怒”的咄咄逼人之势,从节奏上就能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位“出入无完裙”的少妇形象,是通过“如闻泣幽咽”的低声饮泣勾画出来的。接着,画面上展现的是天明以后,诗人杜甫“独与老翁别”的镜头,开始是“中景”描写,然后镜头拉开升起,慢慢拉成俯拍的大远景画面中,老诗人杜甫百感交杂、忧国忧民,步履踉跄地走在烽火四起、苦难深重的中原大地...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3颠倒蒙太奇

   颠倒蒙太奇叫重复颠倒蒙太奇),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或事件的现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事件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颠倒蒙太奇常借助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手段转入倒叙。影视作品中,运用颠倒蒙太奇这种影视技巧打乱的事件顺序对于“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逻辑必须符合因果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等也需依据这种方式来安排

 

       影片举例:花样年华

   王家卫《花样年华》是部非常成功的影片,作品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以及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画面反复出现,目的是借主人公不断楼下楼、进进出出画面来“隐喻”(象征)夫妻二人那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夫妻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伏笔。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诗词举例:乐府民歌《木兰辞》(节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大幅度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实例,诗歌通过不同画面的组接完成时空的反复跳跃,这种手法与电影 颠倒蒙太奇”技巧非常接近。这里仅仅把不同场景的三个画面组接起来,就把木兰万里关山飞渡、紧急奔赴战场的情形,极有气势地表现出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首诗运用了声音串位的声画分立蒙太奇手法,非常形象地把木兰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绵绵不绝使严酷的战争环境与女儿家的脉脉温情以强烈的对比手法交织在一起,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就语言技巧而言,本诗的上下八句,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层嬗递进并且紧相呼应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内心世界形象地描写出木兰行军途中的豪迈气概,细腻地透露出她少女思亲的情怀,生地刻画出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使此诗彪炳史册,传唱至今。

 

      诗词举例:柳永《雨霖铃》

   宋词中运用“颠倒蒙太奇技法的例子很也多,比如柳永那首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雨霖铃》。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柳永慢词的代表作,抒写词人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词人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点和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三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尾三句,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又何等深沉!

   就表现手法而言,《雨霖铃》这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在一起,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词人感情世界的深处。特写镜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镜头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多情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难舍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随后又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镜头的自然移动---,是宋词中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请您看: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呈现出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晓风拂动下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新月。于是,一种万分凄凉孤寂的氛围,一步步由局部扩大到整体而完整的呈现出来,使读者顿生同情,潸然泪下

 

     4连续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进行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连续蒙太奇的特点是: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这种蒙太奇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常常给人以平铺直叙之感。因此,在一部影片中连续蒙太奇是不能单独使用往往需要与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影片举例:《花样年华》

   前面说过,王家卫《花样年华》是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用一句话来概括:简单而平淡。为什么这情节简单的“怀旧影片能被称之为经典呢?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使用了“隐喻式象征式”等蒙太奇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技巧为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赋予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诗词举例:王维《山居秋瞑》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极有画意。王维的诗歌,善于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音响变化。诗人王维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虽然画面上没有动作,但仍然能通过镜头的运动,以声画对位的方法,展现出富于生气和意境的画面。比如王维《山居秋瞑》,诗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一开头就描写秋雨之后薄暮时分青翠欲滴的山色,仿佛是用一个远景镜头,把山谷里秋天特有的斑斓色彩和雨后清新宜人的气息,通过一水墨画似的画面,传达给读者。然后,诗人的笔,仿佛摄影师手里的摄影机镜头,慢慢摇过那被明月的清辉照耀的松树林,移到雨后陡涨漫过石堆、轻溅浪花的清澈山泉,再摇向对岸的竹林。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忽然,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而归。于是,镜头摇向远处的湖塘,远远望见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散,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水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幅山间美景,异常清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幽静而不孤寂。在这首诗中,声音符号的作用得以呈现,很好地衬托了图像符号,有机地组合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即“声画语”,共同为表达富灵性的意境”而服务。

 

      诗词举例: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一篇文学作品,但它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却具有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的每一句都可以化成可见的形象,句与句的连接,都暗示着不同镜头的处理。比起某些概念化的影片,人们更欣赏《长恨歌》所带给读者的那生动逼真的视觉感受。诗中这样写道: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诗句描写了方士奉唐明皇之命,到“虚无缥缈”的仙山去拜访死后了神仙的杨贵妃时的生动情景。揽衣推枕起徘徊”这句诗,白居易用七个字四个动作:“揽衣”、“推枕”、“起”、“徘徊”。第一、个动作,是非常急遽的,表现刚从梦中惊醒的杨贵妃,对于唐明皇使者的到来是非常震惊的,所以她的反应自然很强烈。第三个动作:“起”,节奏有了明显改变,由快变慢,表现她已完全清醒过来了,对眼前这一事件的思考,又深了一层她想到平日对自己无限宠爱的唐明皇,其实真正爱惜的只有他自己。马嵬坡“赐死”举,已经证明说的“比翼鸟”、“连理枝”等,这些“信誓旦旦”的话,都是虚情假意,两人之间早已恩断义绝。这样一想,杨玉环就犹豫起来了,她想:“见不见这使者呢?”因此,她在卧室里徘徊着,心中掀起了爱恨交加的风暴诗人白居易在这一连串富于动作性的描写中,把几个不同景别的“镜头处理”都暗示出来,包括近景“九华帐”、特“梦魂惊”、中景“起徘徊”等等。接下来杨贵妃终于作出决定:去见他!这个决心一下,她又表现出当初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连衣服也不换,头发也不梳,便匆匆走下楼去。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长镜头:云髻半偏、花冠不整的杨贵妃,一路上撩开珠箔、推开银屏,她的步态是那样急切、又那样优美,在迎风飘举的衣袂衬托下,仿佛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时的舞姿...此时,女主角杨玉环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外部动作,真切而优美地尽情表现出来。这组长短结合的镜头,不但有外部动作,还有内部动作,并且表现得强烈。这首由古代诗词《长恨歌》而转化出来的视觉形象,传达出多么丰富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啊!                             [本讲结束]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四: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