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投资两亿的“史诗级”历史大戏,总播放量号称破200亿,豆瓣评分不到5分。一个是投资不过千万的低成本网络剧,预计总播放量20亿,豆瓣评分近9。没错,单论热度《芈月传》的确还是胜出,但对比数据看哪个性价比更高,一目了然。况且《太子妃升职记》的口碑和叫好程度,要远超过《芈月传》。这样一个穷剧组无大牌的草根网络剧,究竟为何会重击得有强大制作团队和大明星的《芈月传》一个踉跄?
其实古书《世说新语》里有两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从一个角度揭开这个谜团。 一则故事讲,西晋大臣贾充的妻子李氏因夫家犯罪,被流放到边境,后来被赦免回家。但此时贾充已经娶了另一位妻子郭氏。于是李氏就在外面找地方住了下来。郭氏想给这位夫人一个下马威,于是盛装打扮,特意带着壮观的仪仗队伍上门拜访。结果一看李氏,虽然穿着简朴,但仪态高贵,气场逼人,郭氏大脑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就拜倒在地。
另一则故事则讲,有个将军叫羊曼,喜欢开party招待四方来客。这party从早开到晚,并供应精美的酒食。但羊将军的特别之处,酒食做了多少就是多少,不会添加,也不会加热,客人来晚了,吃的就是残羹冷炙或者根本没得吃。但当时人都称赞羊将军“真诚坦率”。
我们或许可以说,《芈月传》有点像郭氏,而《太子妃升职记》则颇有羊将军的风范。 影视创作跟所有文艺创作一样,制作团队的“真诚”是关键佐料之一。王国维说写词时,哪怕对一草一木都应该有“忠实之意”,否则就是“游词”。这里的“忠实”,其实也就是真诚之意。如果对自己的作品都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去制作,哪怕投资再多,演员再有名气,也会遭遇观众的吐槽。《芈月传》与《太子妃升职记》一比就输在了这点。 首先得强调,《芈月传》缺乏真诚,倒不是如许多人所抱怨的和历史不符。是的,战国时代的服装从审美和工艺水平来说都不可能如此俗艳,当代人想象出来的淘宝款头饰也不可能出现在宫廷贵妇的头上,宣太后不可能到处都能被男人爱上,茶叶其实要到公元7世纪才会开始在北方宫廷中流行。。。不,这些都不是关键问题。 太多广受欢迎的古装剧都跟历史不一样。比如《新白娘子传奇》里的服装就并非剧中所设定的南宋时代时该有的样子,皇帝顶着一头戏曲里才出现的玲琅宝冠现身,观众也都没挑刺。老版《三国演义》里的武将们穿着唐朝样式的明光铠,甚至关羽后期的头盔完全是浓浓的日本战国武将风,大家同样也都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古装剧的剧本设计太过精良,观众处处能感到制作团队的细心与真诚。 说《芈月传》缺乏真诚,就是指它的剧情就处处是漏洞,感觉编剧偷懒赶工,结果产出了一个残次品。最经典的例子之一:惠文后芈姝欲平内乱,先是巴拉巴拉跟人讲了一大堆关于“二桃杀三士”的典故,然后以为会有什么高招,结果谁想她在宴席上,还真的“嗖”一下从怀里摸出了两个硕大的桃子,并且还真的让没见过桃子似的秦国贵公子们当场像黑社会小混混般自相残杀起来。对不起,这种生搬硬套,连基本情理都不符合,只暴露了制作团队的浅薄和浮躁。 而另一已经被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典画面,即芈月对大臣们十分魔性地大喊“朕有喜了”,也令人绝倒。 宣太后在史书上虽以豪爽留名,但冲着贵族们公然宣布守寡中的自己有孕,也实在太匪夷所思。要知道她的曾孙媳妇、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跟嫪毐生了俩孩子,也得藏着掖着。甚至于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大臣们用“田氏代齐”的典故来自我安慰,又是另一个生搬硬套想当然的情节设计。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以至于极大削减了整个剧本的厚度与张力。跟史实不符不要紧,但要是故事本身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那就连作为戏剧的基本及格线都没达到。而如果还自称“史诗”大戏,那跟更令人喷饭。被观众吐槽也是在情理之中。就如同强行盛装的郭氏,苍白卑怯的内心,再美的华服都撑不起来,稍不留神就露出虚弱的原形。 另一方面,《太子妃升职记》则如同羊将军,用最坦率的内心面对大家,绝不端着,一路真诚到底,反倒逆袭成功,收获了市场的好感。 有人分析,《太子妃升职记》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当代网络受众反权威、反说教、反传统的心理诉求。应该说,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所有成功的网络剧都有这种特征,比如《屌丝男士》。但是该剧更聪明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把自己剧组的所有老底哭诉给观众。比如就明说,剧中好点的衣服都是用窗帘布做的,衣裙飘飘的场景都是用鼓风机吹起来的——而且还只有一台,多了买不起,角色的头饰也确实是淘宝款,不一而足,甚至还自曝大量后台照,公开展现该剧组为了省钱而让演员互相化妆等囧样,让观众觉得又雷又新奇,从而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同时,由于采取“豁出去了”战略,架子和节操什么的就不再管,给自己就定位成荒诞恶搞剧,所以往里面任意添加现代人的各种梗也不会显得奇怪,并且反倒成了最大卖点。 比如出现香奈儿标志,宫里出现快递员,演员经常穿凉鞋等,同时全面吸收网络亚文化,将一些原本属于小规模群体的话题融入进来,再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可以说,这种设置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在某些方面,跟大学新年晚会上学生们上演的恶搞小品有相同的气质——二者都有毫无禁忌而又青葱时尚的想象力。 此外,虽然是荒诞剧,但总的说来《太子妃升职记》的故事逻辑是完整的。尽管整个故事前提很开脑洞——某直男被高跟鞋踢到脑袋从而穿越回过去,但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女儿身成了女主角,然而一旦接受这个设定,会发现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虽然始终雷点不断,但这种雷属于编剧有意为之;并且故事发展总的说来也都在情理之中,《芈月传》里“二桃杀三士”和“田氏代齐”式的生硬桥段并没有出现。当然,知晓定位为荒诞,观众对故事的要求预期也自然会下调,这也是《太子妃升职记》较之“史诗大戏”的《芈月传》的天然优势。 总之,这个穷剧组的“真诚”,通过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种种囧样,以及“接地气”的情节设置和叙事方式,在观众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结果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诗人北岛的名言是,“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当代影视剧到底有没有英雄另说,但很显然《芈月传》为自己树立起一个高格调,想做一个人人景仰的大英雄,但却没有成功;《太子妃升职记》真诚地做一个“人”,在有限的预算中把一部戏做到最好,反倒做得有声有色。 有人说,《太子妃升职记》的火爆也缘于它所采取的逆向营销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有营销的意味,这种营销的内核却也还是“真”。毕竟网络受众的最大心理特点就是,拒绝一切“装”的事物。 当然,“真”过了头,也会难免沾染几分低俗气。当如今的网络亚文化有低俗倾向时,作为网络剧的《太子妃升职记》,也需要在保持搞笑本色但又避免迎合低俗口味之间拿捏好分寸。通俗与低俗,只在一念之间。据说《太子妃升职记》将出第二季,希望它能保持“真诚坦率”,而非低俗恶趣味。而这,也是所有的网络剧都应自觉追求的尺度。 特约撰稿人:潼康 编辑:柴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