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芈月传》&《太子妃》我们究竟在看啥?丨壹读精选

 真友书屋 2016-01-25

选自社会学了没



文丨高成新  刘洁


《芈月传》&《太子妃》我们究竟在看啥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引起了阵阵讨论;而不久之前,另一部《太子妃升职记》也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收获点赞无数。仔细想想,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挖掘。比如说——



《芈月传》:要什么样的男女平等?


如今在网络上看视频,弹幕不仅满足了观者的参与愿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析文化逻辑的观察视角。虽然弹幕并不能有效代表所有的群体,但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拥有表达机会、权力及意愿的人群的观点与态度。所以在《芈月传》中,将弹幕视为某些群体的镜像,窥视其中折射出的性别意识形态,富有启发。


以《芈月传》中铺陈芈月与义渠王感情故事那部分为例。打开弹幕,“婊”“淫”“贱”“荡”及以性化语言来贬低芈月的文字不绝于眼。即使芈月这时的身份被定义为“女政治家”,但是就弹幕所言,它至少体现出观众愿意见到、或乐于见到、或能够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女人在男性林立的朝堂上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机来满足种种私欲的“撕逼”故事。




即使尊男卑女的传统性别观已经从无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层面进入到话语意识并被反思,但性别体系中男女不平等的双重标准仍然大大有市场。对于芈月和义渠王的情事,可以看到网友多以“奸夫淫妇”“不知羞耻”“不要脸”为评价;但也有人指出,“说起来,成天撕女人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怎么秦王没人骂?为啥没人批判男人批判制度,就知道骂芈月?芈月不过是干了当时制度下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如果你们不去骂一个男人三妻四妾,那就更别骂芈月怎么上了秦王的床。”


不论《芈月传》还是生活中,那些“直男癌”式的思维和语言,在男性群体中表现为埃利亚斯所说的“对我群形象的理想化”和“对他群形象的贬损化”,在女性群体中则体现为布迪厄所说的即使是受压迫的被统治女性,也在用认可定义男女等级的符号暴力的方式、来“能动”地推动性别秩序的再生产——例如,即便是自觉自主、自立自强的女性,也很难将芈月有男宠环伺与秦惠文王的妻妾成群等同视之。由此,就牵出了“性别平等”的话题。




我们总说追求男女平等,可那是怎样的“男女平等”呢?是完全一样的、抹除一切差异的平等么?这样说的时候,要警惕那是不是在片面地要求女性从身到心都以男性为绝对标准。而如果没有预设女性的“不成熟的人”状态、没有如齐美尔所说的以男性标准为唯一的成功定义、贬低女性独特气质的两性不平等,又怎么会单方面地强制女性向男性靠拢呢?即使对芈月的性事以“男性可以女性也可以”来辩护,其实也是深刻建立在男女二元对立的等级化格局中,以形式平等来掩盖实质不平等的性别实践——因为它们常常暗含着优势性别对另一对立性别的物化与污名。


后父权制提倡的男女平等是有差异的平等。想来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是还原性别的本来之义,剥除文化强加于性别之上的社会意义,并呼应其他解放运动,让“性别”“种族”“地域”和“年龄”等变项不再成为具有道德评价的标签,而只有活生生的人——只有那个集媚气、英气、侠气、柔气于一身的芈月,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对象。


《太子妃升职记》:吐槽和点赞里的交换


 “百合与搞基齐飞,颜值与剧情共舞”“这部剧有毒”——最近,有多少人成了《太子妃升职记》“打开就停不下来”的拥趸?除了其内容,这部网剧的走红形式本身就很值得思量。观众看电视剧,其实也是一种交换行为。从布劳对社会交换所下的定义来看——“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制造出的产品,只有当观众认可它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观众付出时间金钱与精力观看电视剧,是为了从中获得柯林斯指出的互动市场上的收益,即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


既然是交换,就要遵循最基本的公平规范(为简明起见,这里不考虑因资源不对等而引发的权力分析),即对互动中付出与获益的比例关系的稳定期待。那么,交换中的公平标准所从何来?霍曼斯提出了两条途径:行动者以往的经验和行动者认可的参照对象。


《芈月传》的参照群体是原班人马打造的《甄嬛传》。在观众过去的经验中,“郑晓龙+孙俪”就是高质量的保证,珠玉在前,《芈月传》被期待带给观众的享受自然很高,因此对比之后的失望也就更会强烈些。另一方面,风生水起的互联网IP剧、分分钟让人出戏的五毛钱特效、生硬演技的层出不穷、靠擦边球来博眼球的剧情设置……根据观众以往的体验,《太子妃升职记》不是又一部雷剧么?可是这部“史上最穷的古装网络剧”,却通过对消费者口味的走心把握等努力,成了“在微信热门话题上刷到10几亿的热火剧”,更在与《芈月传》的对比中赢得了“雷得坦荡、污得漂亮”“颜值高、演技好”“看得根本停不下来”等等赞誉。




此外,还可以联系到涉及交换中情绪体验的“攻击—赞同命题”:包含大制作、大手笔、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大场景……等等的有些“大”影视作品在吊足了观众胃口后,有时仅仅被证明是在消耗自己之前积攒起的人气和口碑。当观众感觉自己在花钱花时间观看它们时并没有获得预期收益,甚至还得到了侮辱智商、消费感情的不虞之毁时,就会做出否定行为。在参与度越来越高的自媒体时代,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看或不看的方式来表达好恶,更可以通过写弹幕、评论等方式来吐槽,补偿自己在观看这一交换中蒙受的损失——许多赢了票房、输了口碑的作品就是如此。




反过来,那些并没有“大”的光环、却满含诚意的良心之作,因为带给了观众超出预期的良好体验,所以往往能得到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如《大圣归来》就获得了“自来水”的支持与宣传,《太子妃升职记》也同样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