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青石古镇的非遗艺术

 孺子牛512 2016-01-17

在为过年回家准备车票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考虑给家人带回什么样的礼物呢?在天津会让人首先想到的当属杨柳青年画,因为年画,一重一个“年”字,二重一个“精”字,跟过年意味最吻合。杨柳青年画是年味浓重的民俗艺术,又是津门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跟随凤凰天津,让我们一起走访杨柳青古镇中的国家级非遗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霍庆顺,感受出自我们家乡的艺术作品,究竟底蕴有多深远。

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排列着几幢高屋建瓴的房子,杨柳青年画馆就在这里,非遗年画传承人霍庆顺老师作画之处。

初见霍老师时,他正在屋内为年画着色。只是互相介绍的功夫就听的出,这位老师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是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现已不常见到的手艺人的有神与透亮。没有过多的客套,他就把话题引到了他最钟情的艺术上,从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讲到现状,穿插介绍了作画工艺和他正在为古老艺术谋求的创新之路,滔滔不绝。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霍老师介绍道,中国的年画代表了地域性的文化,比较有名的是四个地方,最早的南桃北柳——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后来又加上四川绵竹年画和山东潍坊年画。其余地方比如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江苏宿迁、河南开封朱仙镇,每个省份都有,内容一样,风格不同。

中国年画有证可查的历史是1000多年,杨柳青年画有400多年历史,始于明末清初,经历了兴起、鼎盛、没落,复兴起四个阶段,以年代来总结就是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

杨柳青年画最鼎盛的时期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当时杨柳青镇上的状况是,有作坊300多家,3000多人从事年画工作。那时候的杨柳青是一个商埠之地,镇上有五行八作,除了一部分买卖人,剩下的大多是作画的手艺人。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话形容乾嘉年间的杨柳青——“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后来到了民国初年,上海的十里洋场兴起,外国石印技术引进来之后,杨柳青年画开始没落。再后来到了抗日年间,因为杨柳青年画是时令商品,只有过年时候有人买卖,但是战争年间,老百姓对“年”的概念没有了,很多画舫得不到经济的支撑也只能大量关门。到了1949年解放时就只剩下了霍庆顺老师父亲的唯一一家画庄。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年画的重视,杨柳青年画才慢慢得以复兴,直至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在天津发源与兴盛的这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地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