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了芭蕉能怨芭蕉吗?

 圆角望 2016-01-18

◎ 子梵梅

“雨打芭蕉”是一个延用千年的意象,足以让中国古典美的意境,把浮躁庸俗的人心收服。中国文学简约蕴藉,借雨意和一株芭蕉,就把一个人送往宋朝,送到深深的愁绪里。想象雨点敲落在宽大的芭蕉叶上,如一声叹息,雨滴滑过,留下一行清泪,令人不堪凄恻。且不说雨滴落在阔大的蕉叶上让人不忍卒闻,就是轻风打着蕉叶的萧瑟声,也会叫人不敌秋意,无故生愁。

在中国文学里,芭蕉几乎都跟愁情有关,“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李清照)。即便“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说的也是时光仓促,美物易逝。还有人移案蕉影中,题诗蕉叶上,更是雅得让人惆怅万千。更可怜那清代的张怡庭,为照顾客人的心情,“空阶入夜雨萧萧,剔尽银灯漏转遥。为怕客中听不得,小窗先日剪芭蕉。”梧桐和芭蕉,不但承载了细雨的滴落,更承载了绵绵数不尽的离愁别绪。

可是,种了芭蕉,能怨芭蕉吗?

到底什么原因,让芭蕉承载这么浓重的离情别绪?无他,皆因积淀成型的汉语文化内涵在国人心里的投射。就像“月光”一词,在汉语里它就是故乡、思念、孤寂的代名词。如果在非洲、南美洲、欧洲人那里,就未必如此,也许毫无感觉,跟星星太阳没什么两样。但有个例子属于例外,广东音乐《雨打芭蕉》,通过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可以说它给了芭蕉一次无意中的平反。

芭蕉、香蕉都不是树,而是巨型草本植物。在我们的眼里,草本植物都是草类,芭蕉香蕉那么高大,怎么也属于草本?没错,它的茎秆软草质,是由卷叠起来的叶柄构成。

香蕉其实是食用蕉(甘蕉)的俗称,一般不到成熟就得采收,经处理脱涩后,洗净鲜用。要想吃到挂在蕉树身上自然熟的香蕉还真不容易,即使看到树上黄透了的香蕉,摘下来吃还是有一股涩味,最好放上两三天再食用,口感会好得多。

芭蕉和香蕉同属芭蕉科芭蕉属,是一个家族中两个品种。不结果时难以分辨,挂果时差别就大了。一般来讲,大多数人只会把芭蕉当香蕉,不会把香蕉当芭蕉。

从果实看,芭蕉肥而短,果柄较长,果皮有3个棱。味道虽甜,回味略带酸涩,口感不如香蕉,其食用价值低于香蕉。香蕉弯曲呈月牙状,果柄短,果皮有5-6个棱,甜味香浓。由此可知,二者最好辨认的地方是数一数它们身上有几个棱。从种植形式看,芭蕉多被孤植于水畔,或二三丛植于瘦石旁,用来造景欣赏;香蕉是农作物,大面积田园种植销售,取其实用价值。

自古中国庭园多芭蕉,在书香门第,在暮鼓晨钟的寺院,在一扇圆窗下,总能看到芭蕉,看不到香蕉。在乡野村园里,看到的多是成片成园的香蕉,难以看到芭蕉那文人般的身影。在院子的一角种下芭蕉,芭蕉成为一种修饰,暗示主人的古雅、慎独;种下香蕉,则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说明主人随便、入俗。香蕉为俗世的嘴巴而生,是生活的部分,属于形而下,接近餐桌。芭蕉和梧桐一样,专为文学而生,它是用来抒情的,属于形而上,接近书房和诗词。(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