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黄庭坚草书结字——诸上座帖

 鸿墨轩3dec 2016-01-18

简论黄庭坚草书结字——诸上座帖

 

    结字,亦称“结体”“间架”或“结构” 是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结字、笔法和章法是书法技艺的三个要素。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 (清康有为) ,故结字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字必不可少。正如清代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 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又云: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诸上座帖》是黄庭坚发展与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作品,他不仅在宋代书法中具有第一流的影响,而且是山谷老人成功走向书法风格史和创作史的重要巨作,黄庭坚依此占据着宋代狂草艺术的领袖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言“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并列出 10 篇以上所查阅的国内外参考文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草书体势变化是异常丰富的

 1.草书体势变化源于草书笔画变化的伸缩性。草书笔画线条的形态比其他书体延长和增加了很多,其粗细、长短、形态变化较大,为丰富的草书结字提供了条件。如言字旁简化成为一竖笔的符号,如果这个符号用在楷、隶、篆字体的结字中,其比例就会失调。草书用加重加粗笔画、增加俯仰角度、增减与右边的距离和位置的上下移置,就解决了比例失衡的问题,加之失衡还可以发生动感的视觉效果。再如有的书家将一个合体字的左右两 个部分拉开了很远的距离,似乎两局部已经分离,但有时用一个牵丝把两局部连接起来,或者起收笔相互呼应,就使这个字从分变成了合。

 2.草书是对汉字各部比例、形状的颠覆。多数汉字是合体字,而一些字体的汉字在结字时各部分有相应的比例,如果比例失调就会减弱书法作品的艺术美感。草书有其独特创作规律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草书结字对各部比例、形状进行了全面的颠覆,颠覆的过程中 其体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如何让草书的体势产生丰富的变化呢?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草书同所有的视觉的艺术形象是一样的由不同的构件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构件的组合同样是有规律的如果找至这些规律,就是找到草书结字的密码。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笔画较少,只是笔画与笔画的组合,合体字则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字组合在一起的汉字是可以用结字结构学来分类的草书结字

 结字结构学分类

二、草书结字结构学分类 依照草书结字结构学的分类,草书可分为包围、上下、左右、品字四类,草书的结构 学分类是继承文字学的保守,并应用现代结构学原理, 整体上把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

(1)独体字的结字结构学

独体字草书结字说明:

 ①笔画移动 笔画移动是指独体字中笔画在字内位置的移动。如十字惯例写法是横画的中部与竖画的中部相交,移动的方法就是将横画的中部或其他部位与竖画中部之上或中部之下相交,或者将竖画的中部或其他部位与横画中部之左或中部之右相交。 实际上在草书创作中,一个笔画、一个部分的移动可以同时包括两个方向,十字中的横画在竖画上可以向下同时向前移动或向后同时向下移动,竖画还可以在横画上向左、向右,同时向上、向下移动。

②俯与仰 横画的俯与仰 横画左部低于右部称为前俯,横画左部高于右部称为后仰。竖画上部往左倾斜,称为前俯,竖画上部往右倾斜称为后仰。其他笔画和字内各部分都可以同样称呼。 独体字草书结字就是笔画的组合变化,看上去草书单字的结字很简单,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字可被不同书家写成不同面貌,这虽然有笔法和结字两方面上的事,但结字上的因素很大。如果把结字因素归纳一下,就会发现,结字上很多是使用了笔画的俯、仰 和笔画在字中位置上的移动,仅这几个因素如果使用下来,一个字就会被写得千姿百态,而且笔画越多的字变化就越多,因这些笔画在字中的位置都有改变的可能。一个笔画在字中位置上移动一下,俯、仰变化一下,就会发生一个新的形态。一个两画组成的十字,组合时, 一个笔画在另一笔画上变化三次位置, 每一个笔画再各俯仰一次, 可以写成 54 个“十” 字。如果加上笔画在长与短、粗与细、弯与直、方与圆、枯与润等笔法上的变化,那可称为千变万化了。如“十”字使用笔画增粗的方法,就可又增加 54 个“十”字。 笔画越多草书结字上的变化也就越丰富。如才字比十字只是多了一撇,如果增加的这一笔也上下左右的移动,也前俯和后仰,那么在理论上可以增加 27 个变化。从这一点看, 行书因其笔画多于草书,其变化的可能就会多于草书了。行草书独体字笔画的俯与仰应当有度的限制,如竖画前俯后仰一般不能超越 45℃,如果超越了这个度就与上仰的横就无法 区分了。

(2)合体字结字结构学

汉字的大部分是合体字,草书结字结构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合体字组合的规律。但是草书中的合体字与其他字体的合体字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有些草书的字或其中的一部分使用了草书符号,有时是相当简单的符号,但是这个简单的符号在一个合体字中还是一个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有些字在其他字体字中属合体字,草书就成了独体字,如於字;三是有的草书将三个局部字简化成二部分;四是草书结字的多变性,改变了楷书结字的结构,如上包围结构的门字旁的字被写成了上下、上中下和品字结构,如闰、闉、阔。 合体字中的某一部分在字中的位置或上下,或左右移动,如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将左 部或右部上下移动至常规位置的上或下。另如品字结构的字可以将上部左或右移动至左下部或右上部之上,与左下部或右上部形成上下结构的关系。从草书结字结构学的角度看,左右结构的字中还应当有左品、右品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字在处置移动时,左上部或右上部左移动、或右移动时,就容易被写成品字结构或下品字结构;包围结构中还有上包围、下包围、左包围、右包围的字,这些字与全包围结字的原理是一致的,也就是外框与内部的俯仰变化,学会了全包围,就学会了其他包围结构。

三、黄庭坚草书结字特征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 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1.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草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 “中宫”即中心) 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2.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 反’ 。 (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

3.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 、 “滂”“汝”等字,、 《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 、 、 、 潺, 、 “沉” 等字,特别如行书 《经伏波神祠诗卷》 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 “泽” ,除 、 “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 “字 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 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 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 ”《瓮牖间评》卷四) 。

4.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5.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 诗卷跋》中的“兼”字, 《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 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 ,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 ,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6.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 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 《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 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四、 《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是他草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此长卷纵三十三厘米,横七米有余,79 行, 383 字(不含后 13 行行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系元符年间,已过天命之年的黄庭坚 以怀素的狂草笔调,为友人李任道录写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因系禅宗佛语,内容晦涩难解。此帖满纸行云流水,结体移形变位,字迹俯仰欹侧。虽云烟缭绕,飞花乱坠,但点画周到圆满,字势动静相宜,令人叹为观止。 黄山谷此帖字形结体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宫收紧,四肢展开,点画伸张,呈辐射状。他的草书体现了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统一。他在《山谷题跋》中自称在黔中时, “及来僰道舟 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棹,乃觉少进” 。说明自己从船工荡桨,群丁拨棹获得了启示, 使他的字长笔恣意,纵横舒展,体势欹斜,撇捺洒荡,四面出锋,极似船工长桨拨水。用笔雄健豪迈,气魄宏大,骨力劲健中见凝重清醇的意趣。宋徽宗赵佶称: “黄书如抱道足 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相同的字写得千变万化,是《诸上座 帖》的又一个特点。从第四行起,多行中连续出现“执着”二字,三组“执着”用轻重徐疾,枯润相间,结体纵横圆转,欹侧取势,大小错落,各不相类,精采纷呈,妙处横生。韵律美是《诸上座帖》的第三特点。 《书概》云: “山谷论书最重一个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 ”黄庭坚品评书艺时,常将“韵胜”与“俗气”作为对立面来论述。 《诸 上座帖》行列无定规,大小无定矩,摆荡穿插,险中求稳,星罗棋布,出人意料,局部的变化与整体韵律节奏相糅和,相呼应,相统一。进展情况:论文:查阅文献,拟订论文研究方向 开题报告撰写,收集资料 论文撰写、初稿修订、定稿、论文答辩 毕业创作:拟定内容,收集素材,创作小稿,毕业创作存在问题: 笔法在草书创作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但笔法仅仅是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梯,综观书法史,历代草书大家的笔法都无可挑剔,十分精到。在追求草书书写仪态的基础上,一些作者只是一味地追求书写过程中的酣畅淋漓感,从而忽略了结字等基本技法的存在;或者只一味追求笔法、结字等,而又忽略了情趣的追求。如何在笔法、结字和情感的追求上达到统一,是当前一个需要面临的重大矛盾和课题,这也是当今草书创作的一个最大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