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

 清茶清清 2016-01-18
1. 温胆汤医案药物加减
(1)病毒性心肌炎:黄连、石菖蒲、太子参、五味子、龙齿、丹参、瓜蒌、远志、苦参、大青叶、蒲公英、黄芪。
(2)抽动.秽语综合征:黄连、胆南星、佛手、菊花、钩藤、龙骨、牡蛎、石菖蒲、远志、栀子、全蝎、大黄。
(3)中风:大黄、桃仁、红花、地龙、蜈蚣、僵蚕、胆南星、茺蔚子、丹参、鸡血藤、水蛭、石菖蒲、郁金、天麻、天竺黄、黄柏、橘红、川芎。
(4)出血性中风:黄连、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生大黄、钩藤、夏枯草、羚羊角、郁金。
(5)中风后遗症:川贝母、薏苡仁、钩藤、怀牛膝、黄连、郁金、黄芪、远志、白术、地龙、天竺黄、僵蚕、白茅根、丹参
(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黄芩、郁金、五味子、太子参、珍珠母、浮小麦、黄连、川断、代赭石、菊花、枸杞子、龟板、石菖蒲、橘红、龙胆草、葛根,或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7)创伤后应激障碍:黄连、栀子、大黄、芒硝、龙骨、牡蛎、酸枣仁、丹参、石菖蒲、郁金、厚朴、连翘、黄芩、白芍、小麦、大枣、姜。
(8)胆石症:柴胡、郁金、黄芩、鸡内金、金钱草、香附、厚朴、苏梗、白术、神曲
(9)胆汁反流性胃炎:黄连、吴茱萸、蒲公英、连翘、柴胡、厚朴、莱菔子。
(10)发热或低热:荆芥穗、夏枯草、银柴胡、太子参、生姜、青蒿、黄芩、大黄、胆南星、滑石、佩兰、柴胡、芦根、连翘、车前子。
(11)癫痫:全蝎、白僵蚕、黄连、石菖蒲、胆南星、钩藤、川贝、天麻、大黄、磁石、龙骨、生地、远志、郁金、牡蛎。
(12)多汗症:黄连、酸枣仁、浮小麦、泽泻、连翘、山楂、六曲、牡蛎、黄柏、滑石、麻黄根、黄芩、苏叶、杏仁、厚朴、龙胆草,或合玉屏风散。
(13)呃逆:厚朴、代赭石、郁金、姜、枣、香橼、佛手、白芍、瓜蒌、枇杷叶、黄连、焦三仙、旋覆花、柿蒂、丁香。
(14)儿童恐怖症:竹叶、酸枣仁:黄连。
(15)耳鸣:黄连、远志、石菖蒲、郁金、磁石、胆南星、焦三仙、龙骨、天麻、钩藤、蝉衣。
(16)房性早搏:麦门冬、五味子、丹参、党参、酸枣仁、夜交藤、黄连、黄芩、苦参、柴胡、牡蛎、远志。
(17)肺炎:苏子、莱菔子、薏苡仁、桑白皮、黄芩、苍术,或合麻杏石甘汤。
(18)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胆南星、苍术、薏苡仁、黄连、升麻、通草。
(19)腹泻:桂枝、白术、柴胡、白芍、白头翁、蒲公英。
(20)感冒:白寇、薏苡仁、砂仁、黄芩、青蒿、麻黄、杏仁、生姜、大枣、桑叶、菊花、薄荷、葛根、秦艽、桔梗、莱菔子、苏叶、胆南星、瓜蒌、桑白皮。
(21)感冒后失音:石菖蒲、蝉蜕、丹参、桔梗、川贝母、麻黄、玄参、附子、细辛、枸杞子。
(22)高血压病:钩藤、郁金、川牛膝、黄芩、瓜蒌皮、石决明、白芍、薤白、天麻、石菖蒲、黄连、茺蔚子、栀子、厚朴、苍术、川楝子、元参、葛根、菊花、龙骨、泽泻。
(23)更年期综合征:黄芩、黄连、柴胡、香附、石菖蒲、合欢皮、浮小麦、天麻、瓜蒌皮、肉桂、丹参、大枣、小麦、郁金。
(24)冠心病:五灵脂、蒲黄、丹参、石菖蒲、瓜蒌、薤白、川芎、琥珀、生姜、麦芽、檀香、山楂、郁金、天花粉、麦门冬、酸枣仁、远志、厚朴、苍术、桂枝、三七、黄连、杏仁、降香、党参、黄芪、当归、红花、胆南星、川贝、豨莶草、五爪龙、栀子、苦参、白
术、水蛭、土鳖虫、生大黄等。
(25)黄疸:茵陈、柴胡、生姜、板蓝根、丹参、栀子。
(26)焦虑症:麦门冬、黄芩、黄连、龙骨、牡蛎、胆南星、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浮小麦。
(27)经期呕吐:黄芩、生姜、黄连、麦门冬、鲜芦根、香附、金铃子。
(28)精神分裂症:郁金、黄连、胆南星、丹皮、远志、琥珀、珍珠母、浮小麦、川贝、石菖蒲、礞石、菊花、白蒺藜、麦门冬、代赭石、酸枣仁、磁石、生铁落、大黄、柴胡、栀子、芒硝、钩藤、白芍、朱砂、天竺黄、知母、藿香、葛根、薏苡仁、夜交藤、香附、竹沥、木香、合欢皮、大枣、小麦、龙骨、牡蛎。
(29)颈椎病:天麻、泽泻、白术、钩藤、栀子、防风、黄芪、川芎、秦艽、当归、葛根、白芍、桃仁。
(30)咳嗽:鸡内金、地龙、麻黄、杏仁、苍术、赤芍、胆南星、桔梗、前胡。
(31)恐惧症:石菖蒲、酸枣仁、麦芽、大枣、远志、竹叶、磁石、黄连、龙骨、牡蛎、胆南星、黄连、龙齿、琥珀。
(32)老年性痴呆:石菖蒲、麦芽、胆南星、远志、郁金、砂仁、党参。
(33)链霉素毒性反应:天麻、钩藤、天竺黄、栀子、泽泻、黄芩、夏枯草、僵蚕、黄芩。
(34)胆囊炎:黄芩、黄连、制大黄、厚朴、柴胡、延胡索、夜交藤。
(35)慢性浅表性胃炎:黄连、枇杷叶、金钱草、瓦楞子、旋覆花、代赭石、栀子、佛手、木香、乌贼骨、白术、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吴茱萸、芦根、蒲公英、柴胡、瓜蒌、旋覆花、代赭石、北沙参、白芍、石斛、火麻仁、厚朴、砂仁、藿香、莱菔子。
(36)慢性肾功能衰竭:黄连、生姜、焦山楂、焦神曲、苍术、白术、石菖蒲、佩兰、砂仁、桃仁、黄芩、当归、益母草、车前子,或合己椒苈黄丸、生脉饮。
(37)慢性咽炎:桔梗、山豆根、射干、黄连、马勃、柴胡、白芍、合欢皮、生麦芽、郁金、厚朴、枇杷叶、苏叶。
(38)慢性支气管炎:桑白皮、瓜蒌、胆南星、当归、生姜、杏仁、苍术、桔梗、白芥子、黄芩、黄连、苏子、葶苈子、大黄、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麻黄、僵蚕、浙贝母、鱼腥草。
(39)梅尼埃病:石菖蒲、远志、天麻、川芎、白术、苍耳子、泽泻、黄连、橘络、生姜、佩兰、车前子、牛膝、桂枝、代赭石、钩藤、白蒺藜、胆南星、磁石、丹参、酸枣仁、郁金、合欢皮、藿香、丹皮、远志、地龙、夏枯草、大黄、当归、神曲、苍术、升麻、白豆蔻、珍珠母、蔓荆子、菊花、白芍、仙鹤草、石决明、砂仁、旋覆花。
(40)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生大黄、石菖蒲、地龙、毛冬青、僵蚕、钩藤、胆南星、黄连、丹参、天竺黄。
(41)脑外伤后综合症:黄连、石菖蒲、郁金、川芎、胆南星、僵蚕、远志、天麻、龙骨、牡蛎、礞石、大黄、酸枣仁。
(42)呕吐:黄连、苏叶、佩兰、生姜、栀子、旋覆花、吴茱萸、香附、郁金、白术、麦门冬
(43)偏头痛:川芎、地龙、菊花、蔓荆子、黄芩、红花、天麻、蜈蚣、白术、钩藤、夜交藤、白芷、天竺黄、胆南星、赤芍、僵蚕、龙胆草、白蒺藜。
(44)妊娠呕吐:苏梗、石斛、麦门冬、黄连、黄芩、枇杷叶、白蒺藜、砂仁、苍术、苏子、伏龙肝、党参、生姜、大枣、香附、菊花、苏叶、柴胡。
(45)神经官能症:远志、酸枣仁、钩藤、石菖蒲、丹参、龙骨、牡蛎、旋覆花、山楂、黄连、麦芽、厚朴、石菖蒲、六一散、酸枣仁、五味子、黄连、合欢皮、夜交藤、柴胡、党参、麦门冬、黄芩、郁金、大黄、小麦、大枣、黄芪。
(46)神经衰弱:黄连、栀子、酸枣仁、夏枯草、秫米、石菖蒲、远志、柴胡、郁金、远志、合欢皮、香附、厚朴、龙齿、柏子仁、百合。
(47)神经性呕吐:旋覆花、代赭石、郁金、莱菔子、香附、白术、酸枣仁、山栀子、黄连、木通。
(48)失眠:百合、麦门冬、生地、酸枣仁、龙胆草、石菖蒲、当归、白芍、夜交藤、黄连、知母、川芎、合欢皮、朱砂、菊花、黄芩、珍珠母、琥珀、龙齿、远志、龙骨、牡蛎、山栀子、柴胡、瓜蒌、香附、郁金、麦芽、连翘、秫米、大黄、朱砂、薤白、山楂、莱菔子、
五味子、夏枯草、羚羊角、柏子仁、钩藤、丹参、肉桂、胆南星、灯芯草、淡竹叶、泽泻、藿香、磁石、莲子心、薏苡仁。
(49)室性早搏:丹参、琥珀、三七、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生薏仁、苦参、柴胡、黄芩、桂枝、苏梗、益智仁。
(50)嗜睡症:石菖蒲、川芎、甘松、柴胡、白芍、知母、夜交藤、龙骨、牡蛎、天竺黄、酸枣仁、磁石、郁金、党参、黄连、浮小麦、琥珀、大枣。
(51)糖尿病:葛根、天花粉、知母、佩兰、山药、栀子、莱菔子、黄连、枸杞子、苍术。
(52)特发性水肿:生薏仁、厚朴、大腹皮、冬瓜皮、淫羊藿、白术、益母草、生姜、大枣
(53)头痛:菊花、黄连、天麻、泽泻、僵蚕、川芎、石菖蒲、远志、磁石、蔓荆子、白蒺藜、黄芩、钩藤、桃仁、白芷、栀子、丹参、葛根、潼蒺藜、杏仁、苍术、酸枣仁、代赭石、百合。
(54)胃神经官能症:香附、青皮、佛手、藿香、代赭石、柴胡、郁金、生姜、大枣、川贝、厚朴。
(55)心悸:黄连、夜交藤、龙骨、牡蛎、夏枯草、天竺黄、五灵脂、蒲黄、郁金、石菖蒲、栀子、砂仁。
(56)心脏神经官能症:柴胡、黄芩、小麦、合欢皮、瓜蒌、生地、杏仁、檀香、石菖蒲、黄连、远志、丹参、郁金、党参。
(57)眩晕:瓜蒌、薤白、珍珠母、牡蛎、黄芩、黄连、天麻、苏梗、龙胆草、钩藤、石决明、白芍、制大黄、柴胡、郁金、射干、丹参、当归、肉桂、川芎、蔓荆子、白术、菊花、夏枯草、大黄、泽泻、草决明、藿香、佩兰、石菖蒲、生地、酸枣仁、磁石、苍术、黄芪、
青皮、枸杞子、车前草、白蔻仁、橘红、丹皮、远志、栀子、地龙、刺蒺藜、代赭石、牛膝、天竺黄、荷叶、生姜、白蒺藜、砂仁。
(58)咽异感症:厚朴、苏梗、苏叶、生姜、枇杷叶、贝母、瓜蒌、柴胡、黄芩、香附、黄连、夜交藤、龙齿、远志、石菖蒲、天花粉、大黄。
(59)厌食:鸡内金、山楂、焦三仙、隔山消。
(60)抑郁症:龙骨、牡蛎、浮小麦、柴胡、黄芩、石菖蒲、远志、郁金、大黄、合欢皮、川芎、夜交藤、龙胆草、酸枣仁、代赭石、黄连、川楝子、胆南星、香附、细辛、当归,或合越鞠丸。
(61)癔症:龙骨、牡蛎、钩藤、白僵蚕、五味子、远志、柴胡、郁金、当归、白芍、生地、酸枣仁、柏子仁、香附、浮小麦、大枣、石菖蒲、胆南星、黄连、苏梗、合欢皮、石决明、赤芍、龙齿。
(62)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天麻、钩藤、僵蚕、黄连、黄芩、珍珠母、远志、柴胡、香附、川芎、浮小麦、大枣。
(63)支气管哮喘:党参、白芥子、苏子、杏仁、莱菔子、葶苈子、地龙、麻黄、代赭石、旋覆花、连翘、黄芩、薄荷、黄连、牛蒡子、瓜蒌、鱼腥草、皂荚、牡荆子、七叶一枝花、 桃仁、红花、桔梗、胆南星、沉香。
2. 温胆汤主治疾病
温胆汤可治疗的病种非常多,综合如下: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症、紧张性头痛、精神分裂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外伤后综合征、神经官能症( 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强迫症、躯体化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 、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一过性脑缺血、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多动症、感冒性眩晕、孤独症、酒精依赖综合征、老年性痴呆、偏头痛、周期性精神病、神经性呕吐、睡行症、癔病、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恐怖症、散发性脑炎、嗜睡症、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急性应激反应、梦魇、男性勃起障碍、帕金森氏病、外展神经性麻痹、习惯性阴部摩擦症、血管性痴呆、夜惊症、眨眼症、重症肌无力、喜笑症、视神经脊髓炎、外伤性头痛、发作性睡病、脑积水、抽动症、不安腿综合征、冷感症、适应障碍等,其中以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各种神经官能症最多。
(2)消化系统疾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 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有H p阳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非糜烂性反流病、酒精性肝病、胆心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口腔溃疡( 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 、胃窦炎( 包括中度萎缩性胃窦炎活动期) 、便秘、胆结石、胆囊炎、十二指肠球炎、多发性胃息肉、腹泻、重症肝炎顽固性呕吐、慢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黄疸型肝炎( 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胃溃疡、结肠不完全梗阻、慢性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次全切术后肠粘连等,各种胃炎为多,而其中又以胆汁反流性胃炎最多。
(3)循环系统疾病中风( 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恢复期、中风后呃逆、中风后肺部感染、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中风急性期睡眠障碍、中风先兆症、中风后遗症) 、冠心病( 包括冠心病心绞痛) 、心肌炎( 包括病毒性心肌炎) 、室性早搏、肥胖性高血压病、双侧基底节腔隙样脑梗塞、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心功能代偿期、心房纤颤、风心病、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肌
梗死、高血压病、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PCI术后、精索静脉曲张、预激综合征,其中以中风、冠心病、各种心律不齐最多。
(4)呼吸系统疾病咽异感症、支气管哮喘、咽炎( 包括慢性咽炎) 、支气管炎( 包括慢 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细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声带息肉、睡眠低通气、感冒、感冒致失音、肺炎(包括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 、鼻息肉、肥厚性鼻炎、副鼻窦炎、急性喉炎、节律性腭咽喉部肌阵挛、渗出性胸膜炎,其中以咽异感症、支气管哮喘、各种支气管炎、各种肺炎较多。
(5)耳和乳突疾病梅尼埃病、耳鸣耳聋、耳廓麻木、突发性耳聋等,绝大多数为梅尼埃病。
(6)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尿道综合征、性早熟、遗尿、遗精、急性肾功能衰竭、子宫颈糜烂、尿路感染、月经失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不育症、不孕症、痛经、习惯性流产,其中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多。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 包括单纯性肥胖症) 、男性乳房发育、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酮症、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质增生、关节痛、腰痛、腿痛、颈椎病、关节痛、混合结缔组织病急性期等,病例均较少。
(9)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痤疮、皮炎( 包括神经性皮炎) 、瘙痒症、脱发( 包括局限性脱发)、脓疱疮、色汗症等,病例均较少。
(1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为妊娠呕吐。
(11)损伤、中毒及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有机磷农药中毒( 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 、特发性水肿、链霉素毒性反应、急性鱼胆中毒、头部损伤、腹部挫伤、雷电击伤综合征等,病例均较少。
(12)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生殖器疱疹、败血症、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类赫氏反应、淋巴结核等,病例均较少。
(13)肿瘤科疾病主要为肿瘤化疗后呕吐。
(14)眼和附器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近视、青光眼、弱视、眼干综合征、玻璃体混浊、失明等,病例均较少。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所见异常,不可类于他处者,占的比例也较大,说明温
胆汤临床应用的复杂性。

3. 温胆汤的来源和功效
关于温胆汤来源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四部医书《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集验方》作者为姚僧垣,生于齐永元元年( 公元499年) ,卒于隋开皇三年( 公元
583年) ,历经南齐、梁、北魏、北周及隋五个朝代。因主要生活于北周,故称其为北周人。其书早佚,但多散载于唐、宋诸方药书之中。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朝孙思邈所著,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其中记载:
胆虚寒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蹙不能起,僵仆,目
黄,失精琉院,名日胆虚寒也。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半夏竹茹枳实( 各二两) 橘皮( 三两) 生姜( 四两) 甘草( 一两)
上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胆寒,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夫.
胆实热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日胆实热也。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千里流水汤方。
半夏宿姜( 各三两) 黄芩( 一两) 生地黄( 五两) 远志茯苓( 各二两) 米( 一升)
上八味哎咀,以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千余,澄清,取九升煮药,取 三升半,分三服。
从上可以看到,胆实热证和胆虚寒证并列在一起,均为治疗足少阳经证,从病症和
治疗上都应该相互对照。胆虚寒证左手关上脉为阳虚,而其治疗的症状“ 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蹙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为虚证萎证,同时治疗“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胆实热证左手关上脉为阳实,治疗症状为“ 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为太阳少阳两经合病,同时治疗“ 精神不守,为实证。从脉的表现和症状表现上讲,两者从病性上是相对的。
胆实热证中要用千里流水汤泻热,胆虚寒证可以对照分析。
胆虚寒的治疗处方,去掉了黄芩、生地等清热药,加入竹茹和枳壳,可见清热作用明显下降;去掉了远志、米等安神药,可见相比于胆实热证症状要轻;加入枳壳和橘皮,理气作用加强;加入姜枣,而调理脾胃,平和药性。内经中有“ 治痿独取阳明"之述,此处同样强调温运脾胃。
大病后出现虚烦不得眠,这种虚烦当有虚热或阳不入阴。温胆汤能够治疗虚热吗?
能同时治疗虚热或虚寒的两种不同病证吗?这种矛盾的出现,反证了温胆汤药性柔和,寒热不显,重在调理。当然也证明胆虚寒同样也寒热不显。
《外台秘要》为唐朝王焘所撰,为陕西省眉县人,大约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
755年。《外台》卷十七记载:病源大病之后,腑脏尚虚,荣卫未和,故生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阴,故不得眠.若心烦而不得睡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出第三卷
中).《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出第五卷中。
此处《集验》温胆汤与上文温胆汤处方相同,治疗均为“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在此
治疗病证为胆寒或胆冷,且鉴别病证为心热,所以立方本意肯定要用温性或热性药。《备急千金要方》在《集验方》之后,治疗的病症从“ 胆冷或“ 胆寒变为“ 胆虚寒证,
这当是后世医家根据临床进行的修正,证明胆虚寒并不是真正的寒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医家陈言( 字无择,号鹤溪道人) 所著,成书于1174
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节记载:泻胆汤治胆实热,反洒洒恶寒,腹中气满,胁下硬,口苦咽干,头疼,不欲食.
半夏三两( 汤洗,去滑)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二两半黄芩一两远志( 去心,姜汁合炒)茯苓各二两甘草( 炙) 一两
右判散,长流水一斗,糯米一升,煮蟹眼沸,扬二三干遍,澄清,每用二盏,抄药
四钱,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关于温胆汤中“ 温‘’的含义,医家分歧较大。①有从胆性喜温而言者。《医方考》
言:“ 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日温胆。②有从治疗方药不过于苦寒而言者。《绛雪园古方选注》言:“ 温胆汤,……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日温,无过泄之戒辞。③有言胆和为胆温,和即温者,而胆和的状态是通过用凉药而达到的。《古今名医方论》:“ 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
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时方歌括》言:“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肠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类。"《张氏医通》言:“ 胆之不温,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阳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医方论》言:“ 胆为清净之府,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为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
守其清静之故常。方中用二陈、竹茹即是此意。"④有认为温胆即根据胆的性质,以达到其升发的作用者。《谦斋医学讲稿》言:“ 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 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症状。胃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⑤有言温胆即根据胆的性质,以达其春气温和之意。《成方便读》言:“ 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⑥有认为方中部分药物为温,可导痰止呕而言。《医方集解》言:“ 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上述六种观点无实质性矛盾,大家均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都有一定的道理。选方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病情,不可过于寒凉或温燥,治疗时间不可超出所需疗程,最终是要达到胆和的状态,以发挥其升发温和之作用。
温胆汤原方药性柔和,并无明显寒热。从方药上进行分析: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涤饮;竹茹降逆、止呕、化痰、清胃脘之热、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除烦;枳壳破积、泄热、除三焦之痰壅;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祛饮、散郁、兼制半夏之毒;茯苓安神、健脾、渗湿,可致中焦之清气;甘草缓逆、益脾、和胃、协调诸药;陈皮理气、消滞、降逆、除涎;大枣调和脾胃;陈皮、半夏、生姜为偏于温,温中阳而涤涎化饮;枳实、竹茹偏于凉,清热理
气,破积开郁。所以本方温凉兼进、补泻兼施、祛邪养正,药性不温不燥,调和为主,有理气化痰,调和胆胃,健脾安神之效,适用于胆胃失和、气郁痰搏、脾不健运所致诸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